關於民間故事有哪些

  從遠古時期開始,民間就流傳著許多的故事,為小朋友的童年擦上了一抹玄幻的色彩。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關於民間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民間故事:軍令如山的故事

  鐵木真從十八歲開始,草青十次,草黃十回,經十年浴血奮戰,才統一了大大小小的蒙古部落。橡皮口袋裡頂撞的牛角歸順了;象風暴以後驚炸的牧馬歸群了。這十年,鐵木真是‘夜不投宿,晝不下鞍’,不知磨碎了幾架馬鞍,磨爛了多少鞍墊。十張牛皮的弓弦用盡了,十車冶制的箭頭用光了;腰刀磨沒了刃,長槍扎禿了尖兒。終於在他二十七歲這一年,蒙古部落大小頭領,推戴他為可汗,譽稱成吉思汗。

  不久,塔塔爾部落的大將曲薛武率領大隊人馬來征伐成吉思汗。交戰前,成吉思汗檢閱了自己的隊伍。

  這一天,成吉思汗帶著左右,登上巍峨的孛兒罕山。在半山腰升起黑色的軍旗,捶動幾十面戰鼓。閱兵開始了,弓箭隊排成方陣行進,長槍佇列成橫排行進,大刀佇列成豎排前進。接著,賽馬、射箭、比武開始了。

  比賽完畢,成吉思汗對大家講道:

  “只有磨盡馬蹄的人,才能走到天邊,只有磨盡刀刃的人,才能壓倒敵人。怕血的人,最後流的是血;怕箭的人,最後招的是箭。但軍令如山,軍紀似鐵,切切不能忘記。繳獲的歸公,隱私者處死!”

  說著,塔塔爾部的鼓聲、蹄聲已經近了,雙方開始交戰,一打就是三天。

  白天,太陽嚇青了圓臉;

  夜裡,月亮濺上了血斑。

  雙方的戰馬咬破了鼻子,

  雙方的箭矢頂在天邊。

  長矛紮成了禿柄,

  大刀吹成了碎片。

  殺得蒼天險些傾倒,

  殺得大地險些塌陷。

  殺得塔塔爾部落只剩一半,殺得曲薛武瞎了一隻眼。曲薛武無奈,就施展詭計。一天中午,殺累的雙方暫作小息,塔塔爾部大將曲薛武突然率領人馬敗走了。成吉思汗就派一部分兵馬去追。在追擊中,他們發現一片馬蹄窩裡撒滿了閃光的碎銀,這些碎銀牽動了一些將士的私心。於是,有些將士在塵埃中下馬揀起碎銀,揣進私囊。這時,狡猾的曲薛武乘機突然衝回來,挽救了敗局。

  成吉思汗聽說中了奸計,派出一千名近衛箭筒士,才趕跑了塔塔爾部的曲薛武。當晚成吉思汗趕回自己的金帳,感到心口陣陣作痛。他叫來左手木華黎,追問敗陣的詳細經過。當成吉思汗知道有人棄槍揀銀的時候,咬碎了一顆牙,折斷了一把劍。

  當成吉思汗知道第一個下馬的就是他的叔爺,第一個往口袋裝碎銀的就是他的堂弟的時候,氣得手中的斷劍落了地,他打了自己一個耳光說:“將二人帶來問罪!”

  不多時,兩個箭筒士將成吉思汗的叔爺、堂弟押進金帳。

  成吉思汗拔出寶劍向蒼天、遠祖祈禱說:

  請蒼天寬恕,

  請遠祖知情。

  不是我願意自殘骨肉,

  是軍紀不容。

  願蒼天達理,

  願遠祖同情;

  不是我非砍九指不可,

  是民心不容。

  祈禱完畢,成吉思汗握著寶劍對叔爺、堂弟說:“對不起,我只能拿你們的頭才能換回軍心,才能打出鐵的紀律!”說罷就要處斬。

  這時候,木華黎跪下求告說:“斬就斬我吧,英明的可汗!是我指揮無方,才破壞了聖主的金律。”成吉思汗看在木華黎的面子上,才免去二人的死刑。但是,當即宣佈將二人削職為民,罰為牧馬奴,終身不再加封。

  從那以後,成吉思汗的金律神聖不可侵犯。從此威嚴的軍令如山,不可動搖。

  關於民間故事:獻袍橋

  一次,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從金華來到蘭溪縣樟林村,官兵們列隊在村前的草地上,朱元璋站在隊伍前對大家進行軍紀教育。他正講著,突然雷聲隆隆,烏雲四起,一場滂沱大雨從天上倒下來,把每個人都澆得透溼。衛兵們急忙請朱元璋進營避雨,可是他仍然騎在馬背上,端坐不動,並對衛兵說:“我們起兵的目的,是為了把眾百姓從苦難中拯救出來,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淋點雨算得了什麼呢!何況現在正在講軍紀,這是今後最要緊的事情,決不可因雨而停下來。”接著,朱元璋揮動他那有力的大手,用更加巨集亮的聲音繼續演講,雖然渾身上下都被雨水澆透,但他全然不顧。

  義軍官兵們被朱元璋鎮靜的神態所感染,都專心一致地聽他講軍紀,一個個竟忘了自己是站在滂沱大雨之中。

  演講完畢,陣雨已停,太陽又高掛在空中,朱元璋脫下戰袍,把它晒在近處的一個小石橋上。後來,朱元璋當上明太祖,當地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條小石橋取名為“獻袍橋”。

  關於民間故事:沙家人

  乾隆皇帝下江南,帶著皇后那拉氏,那麼多的宮娥綵女,還有一大幫隨行護駕的官員、侍從、衛兵。乾隆登上龍舟,沿著大運河,順流而下,蕭管鼓樂,吹打得好不歡樂;皇上有時還舍舟登陸,乘坐鳳輦鸞輿,大隊人馬,前不見頭後不見尾,把腳下的大道都踩寬了。

  這一天,他們來到一個名叫沙嶺的大村莊,天色已經晚了,就決定在這裡過夜。乾隆剛要傳令備餐,就見一個大臣來報:“這裡有個姓沙的人家,感謝皇上為他們開闢了太平盛世,再三要求臣下代他們向皇上請命:要為咱備餐。”乾隆聽了這段讚美的話,十分喜悅,便點了點頭。還不到半個時辰,一頓豐盛的晚餐就備好了,端上來的有酒有菜,還有熱氣騰騰的白麵餃子。

  那餃子咬一口滴著油,飄著香,美透了!

  乾隆吃過餃子,有些口乾,就叫人送來一些梨和柿子,正吃著,那拉氏皇后忽然湊過來說:“這個沙家有多少人?一會兒就包出這麼多的餃子,我們吃了一頓還有餘!我在想:劉、關、張桃園結義,只哥仨,一使勁就打出一個蜀國來;他們這個沙家如果摽上勁和朝廷作對,可就難對付了!我看,不如找個因由,殺了他全家,免生後患!”乾隆聽了這話,琢磨了一會兒,覺得皇后說的不是沒有道理。於是他就指使手下的大臣,去把沙家的當家人傳來。那拉氏皇后見皇上聽了自己的話,非常得意。

  不一會兒,那位大臣就帶來一個人。乾隆打眼一瞧,竟是一個半大小子!

  腰間扎著紅腰帶,腰帶上掛了一圈鑰匙,紅撲撲的臉蛋兒還有幾分孩子氣呢,但卻大大方方,沒有一點拘柬的樣子。“你是當家的?”‘正是。”

  “你家有多少人?”“一千八百口,十里方圓住的全是。”

  “這麼大的家口能團結到一起,不易啊!”

  “晉代張大公九世不分家,我們沙家人才不到八世,還差著吶!”

  “你怕還不過十四五歲啊?”“皇上明鑑。”

  “為什麼讓你一個孩子當家?”

  “稟皇上:我們沙家人經過七世多,有了個經驗:凡成了親的,多半愛聽老婆的話,硬鼓動分家,就不能做一家之長了。”

  乾隆一聽,心裡一震動,說道:“聽了你的話,朕很高興。”又把面前的一堆梨和柿子指給他:“賞給你了,吃吧!”

  小當家毫不客氣,謝過皇上,抓起梨“咔嚓咔嚓”很快就吃光了;又捧起柿子,卻一個一個地分給了在場的大臣和侍衛人員。

  乾隆問:“朕賞給你的,你為什麼單單把梨吃了,把柿子分給大家?”

  小當家的回答道:“君、臣、民不能分離***梨***,有了事***柿***,應該大家共同分擔。”乾隆一聽,更為震動,傳令內侍拿出許多金銀,親手獎給那個小當家的,鼓勵他帶好沙家人,多為國家分憂,一家人永遠團結和樂地生活下去。

  事後,乾隆對皇后說道:“唐太宗說過:自古來,君為舟,民為水。朕若聽了你的話,一千八百個忠孝良民豈不做了刀下冤魂?”那拉氏羞愧滿面地謝罪退下。據說,因為這次江南一行,還有其它一些什麼原因,那拉氏一回到京都,就被廢除了皇后的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