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民間故事傳說

  壯族民間故事在描寫機智人物時往往把剝削階級的愚蠢和勞動人民的聰明進行對照,突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它是勞動人民在鬥爭中顯示自己力量的一種表現。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六月節,是壯族一年中較為隆重的節日。傳說,儂智高被狄青的部隊追趕到富寧、廣南、麻栗坡、馬關一帶,被圍困在一個大山上,因寡不敵眾,準備突圍。突圍前,將戰馬殺了,用馬血煮飯,用馬肉當菜,飽餐一頓,將全部兵將合成一路,悄悄摸到山腳,隱藏起來。黎明時分,儂智高一聲吼,將士們殺死狄青兵馬,衝破狄青防線,鑽進了深山老林。儂智高突圍這天,正是農曆六月初一。壯族人民為了紀念儂智高突圍勝利,懷念儂智高和戰死將士,每年六月初一,就殺牛殺雞舉行祭奠。開初,用馬血拌糯米,後來,用紅飯草煮汁代替。染糯米的顏色也不斷增加,紅、橙、黃、藍、黑、青、柴紫、無所不有。

  祭龍在壯族地區普遍存在。古時,在老君山下有一個壯族寨子。寨子裡有龍氏三弟兄,依次為龍虎、龍彪、龍辰。連年天旱,顆粒無收,老阿米***阿媽***依龍女之言,派兒子去向龍王求情布雨。龍虎、龍彪先後被龍王殺害。龍辰扮成龍了到龍宮偷得布雨旗。搖旗布雨時,龍辰變成龍樹。龍辰變樹那天,是三月屬龍日,為紀念龍辰和他的兩個哥哥,老阿米帶著眾人,到龍樹下殺豬祭奠,從而形成習俗。

   篇【2】

  傳於宜山、羅城、恭城、柳州、融水、容縣、岑溪、貴縣、桂平、扶綏、平南、梧州等地。還傳到廣東梅縣、翁源、興寧等地。各地傳說劉三姐的生長年代、出生地及情節內容不盡一致。據宜山的資料,劉三姐從羅城搬到宜山下視村居住,砍柴為生,極善唱歌。有陶、李、羅幾個秀才聞名前來對歌,不是三姐的對手。其兄端凳擱門而睡,阻止三姐出去對歌,三姐卻半夜俟其兄睡熟,輕手輕腳溜出門。第二天其兄知道了,拿石頭讓三姐用手板煎軟,言煎不軟就不準出去。三姐把石頭放在手心,下燒紅火,把石頭煎軟了。三姐每天到山上攀葡萄藤與男歌手對歌,其兄氣極,發誓要砍斷葡萄藤跌死三姐。誰知藤砍斷後,搖幾搖又接上了。其兄用銅盆隔住斷藤,使斷藤接不起。三姐從懸崖掉進下梘河,葡萄藤隨之落下圍成一圓圈,托起三姐順水飄流下柳州鯉魚巖。據扶綏的資料,生得月貌花容的新安村姑娘劉三姐家窮,與哥哥種田打柴養活母親。她每天歌不離口,開口成歌,遠近男青年都來找她對歌,卻唱不贏她。其兄恨她唱歌太多,經常責罵,刁難她。要她插完一大塊田的秧,不給她空閒。她卻插一蔸秧唱一句歌,歌聲引來許多青年同她唱,替她插秧,很快插完。3月的一天,左江上來三隻船,上乘桃、李、羅、石四位秀才,見了江邊洗衣的劉三姐便唱盤歌,三姐信口答唱,反詰秀才,四位秀才翻遍船上歌書也答不上,三姐代答了,隨口譏笑四位秀才。秀才服輸,把兩船歌書拋下左江。城裡一豪紳託媒人攜2l兩黃金來求婚,其母與兄均答應了,就她本人不願,指媒唱罵,羞走媒人。其兄再勸不依,惱了騙妹上山砍柴,冷不防將她推下懸崖,被藤蘿托住在崖間,唱了3天3夜,其兄復來嚇唬不服,揮刀劈斷藤條,三姐墜落江中,隨藤漂流,沿江歌唱,到邕寧楊美村才沉江而死。傳說至今三姐落江處有一圓圓的石墓,從墓頂往上望,在懸崖絕壁問有一長長的滑痕對準石墓,滑痕兩邊有兩丈餘長的白壁和黑壁,宛如黑、白兩條頭巾,為三姐當年頭巾變成。據貴縣的資料,三妹行三,生於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7歲即好筆墨,聰明敏捷,為"女神童"。12歲後即善歌唱,17歲有邕州白鶴鄉少年張偉望來訪,鄉里築歌臺於西山之側,兩人對歌3日,眾人圍觀忘歸。兩人登山歌7日,化石成仙。

   篇【3】

  宋朝慶曆年間,交趾人經常進犯壯族群居的廣源州,搶奪黃金白銀,搶牛馬搶財務,又燒、又殺、又奸,攪得壯族不得一日安寧。

  儂智高為保衛壯族的生命財產,一面調集兵力,與交趾人作戰,一面派人到?州,向宋王朝搬兵。宋王朝不但不派兵抵抗交趾人的進犯,反而加款加稅,殘酷剝削壯族人民。儂智高大怒,以儂建侯,儂智忠為大將,率五千兵馬起事。所到之處,殺貪官汙吏,燒燬府庫,把金銀財務分給各族窮人,這樣得到了壯、苗、瑤、彝的擁護,紛紛參加了反抗隊伍,人數增加到幾萬人。在短短半年內,徵東征西,平南掃北,連破廣西、廣東十二個州城,於是,儂智高軍威大震,所向無敵。宋仁宗聞訊,大為震駭!為討好交趾,鎮壓壯族起義,就委派樞密院副使狄青為大將,於皇佑四年,率大兵南下,向儂智高步步逼近。

  久經沙場的狄青強悍勇猛,老謀深算,趁儂智高不備,率精兵五千,偷渡崑崙關險隘,只一仗,就將儂智高在歸仁輔打得大敗。儂智高因傷亡慘重,此後接連打幾仗,都沒有扭轉局勢,被狄青從州城趕到鄉下,從鄉下趕到高山上,一直被趕到富寧、廣南、麻栗坡、馬關一帶,被圍困在一座大山上。

  狄青統帥著狄龍,狄虎,監促著千軍萬馬,一次又一次,朝山上拼命攻打。儂智高帶領著儂建侯、儂智忠,居高臨下,憑險力戰。狄青用大刀殺,儂智高用弓箭射,狄青用弓箭射,儂智高用盾牌擋。接連幾天,都沒有將這個山頭攻下。狄青急了,挑選精兵良將,手持大刀、長矛、杆子,親自上陣,向山上衝殺。還沒到山腰,就被山上射下來的剪,滾下來的木頭巨石殺得人仰馬翻,砸得焦頭爛額,敗下陣來。

  爾後,狄青幾次強攻,都沒有取勝,死傷無數精兵良將。於是,他又調集幾萬大兵,在大山周圍安營紮寨,企圖困死儂智高。

  大山周圍,兵營相連。刀山箭林,人山人海,圍得鳥飛不出,風颳不進!

  儂智高被困在山上,沒有水,就帶著士兵在芭蕉樹腳挖水塘,糧食少,就帶頭節約用糧,那幾天,驕陽似火,天又不下雨,芭蕉葉慢慢變黃,水塘裡的水乾了,人渴得嘴皮開裂,口中冒火,馬渴得直喘粗氣,不斷嘶叫。

  狄青聽見馬叫,知道山上水枯糧盡,就督促將士,嚴加防守,面臨困境,儂智高仍然笑容滿面,鼓勵士兵,一面加強守衛,一面做好突圍準備。

  一天,儂智高帶著儂建侯、儂智忠站在山頂上,察看狄青兵營。他們一陣又商量了一陣,就說著笑著回帳幕了。

  當晚儂智高叫大部分士兵休息,少部分士兵敲鑼打鼓,大聲吶喊,迷惑狄青。連續敲鑼打鼓兩晚上之後,就在第三天夜間,他命令士兵,將戰馬殺了,用馬血煮飯,用馬肉當菜,飽吃了一頓,將全部兵將合成一路,悄悄摸到山腳,隱藏起來,等天明時突圍,狄青將儂智高圍起來後,他更是小心,夜間親自上陣,察看動靜,督促士兵防守。

  恰恰在這一天,他見天已大亮,太陽冒山了,就打著哈欠回營帳睡覺。他根本沒有想到儂智高會來這麼一手!在狄青的甜夢中,儂智高一聲吼,殺死了狄青的兵馬,衝破了狄青的防線,鑽進了深山老林。

  等狄青驚喜,調集好兵馬,儂智高的隊伍卻無影無蹤了。

  儂智高突圍這一天,是農曆六月初一。

  後來,儂智高被趕到大理,被官兵打敗了。

  壯族人民為紀念儂智高突圍勝利,懷念儂智高和戰死將士,每年六月初一,就殺牛殺雞,舉行奠祭,開初,用馬血牛血染糯米,;後來,用紅飯草煮汁代替,染糯米的顏色也不斷增加,紅、橙、黃、綠、青、藍、紫,無所不有,格外鮮豔。但是必須有紅、白、藍、黑這四種,據老人講,儂智高的隊伍中,多數是壯族,而漢、苗、瑤、彝等民族也不少,因此,紅色代表壯族,白色代表漢族,藍色代表瑤族,黑色代表彝族。

  老人又講,儂智高的部隊,六月經過的地區,那裡的壯族過六月節,七月經過的地區,那裡的壯族過七月節。因皇帝最恨儂智高,壯族人民怕紀念儂智高的活動唄皇帝知道後派兵鎮壓,於是,過六月節的就藉著愛國將領楊六郎之名,將六月節改稱為六郎節,過七月節的,就藉著楊七郎之名,將七月節改稱為七郎節。此後年年紀念,從宋朝一直傳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