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故事閱讀筆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講述歷史的書籍,它敘述了從黃帝的漢武帝這三千餘年的故事,它是司馬遷耗費畢生的心血寫成的。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這是一本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之間五百年的歷史,這是一本由司馬遷花費18年光陰寫成的書,這是一本記載了所有價值連城的文物如兵馬俑,西漢·玉舞人,三輪銅盤,這是一本寫的由被王朝統治5000年之間的歷史,這是一本······

  我最深刻的一個故事是: 臥薪嚐膽 講的是:當吳王赦免越王勾踐後,勾踐回國後,把苦膽掛在座位上,吃飯時舔舔苦膽。親自耕作,夫人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也從不穿華麗的衣服,對賢人謙卑有禮,招待的賓客熱情誠懇,救濟窮人與百姓同甘共苦。七年後,勾踐始終撫慰自己的士兵與百姓,尋機報復吳國。吳王因打了勝仗不管朝政,越國富足,吳國衰落。四年後越國攻打吳國,一次又一次,吳國疲憊不堪,越國大敗吳國。

  我們做人應像勾踐一樣,失敗了再爬起來不要氣餒才會成功。

  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公元幾百年前我們祖國的興旺;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公元幾百年前我們祖國有許多愛國的人,有:鄭成功,司馬遷,陸游······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祖國的養育之恩。

   篇【2】

  《史記》,一本大家耳熟能詳的鴻篇鉅著,聽到、看到《史記》這兩個字,總能讓人想起魯迅先生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著名的話。

  這本簡寫的《史記》,在我重讀之餘,我總能想起司馬遷悲憤寫《史記》的情景。讀簡寫《史記》裡面的典故故事,有幾個故事對我來說真是歷歷在目。

  《史記》中,我認為最經典的故事就是《胯下之辱》、《烏江自刎》。司馬遷提筆寫《胯下之辱》一定有感而發,韓信受到的是胯下之辱,司馬遷嚐到的是宮刑,胯下之辱和宮刑都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讓人恥辱的懲罰方式。司馬遷一定十分同情韓信,他們倆真是英雄惜英雄啊!司馬遷和韓信面對這兩種懲罰方式,驚人的相似,笑對之。在那個沽名釣譽的社會,要有多大的魄力呀!翻出史卷,古今中外,所有出將入相的人,不都是有寬廣的胸懷,才使自己流芳百世。所以名譽是經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

  還有一個讓我記憶猶新的故事就是《烏江自刎》,主人公項羽悲慘的結局讓我驚訝。項羽推翻了暴秦,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最後卻輸給了比自己稍遜的劉邦,這真是耐人尋味。其實,項羽用不著自刎,完全可以渡江而去,重新大幹一番。此時,我發現項羽死在一個詞上———名譽。項羽以前是楚國貴族,而劉邦則是沛縣的一個亭長,項羽一個貴族竟輸於一個小亭長,能不“無臉見江東父老”?最終他只能無奈地選擇自刎。司馬遷寫到這兒,我想他一定會為這個力能扛鼎的霸王惜哉!嘆哉!憐哉!人有時也要學會放棄,而不是一味地索取。

  掩卷深思,司馬遷這位歷史巨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三句話:“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才是“讀史使人明智”的最形象的詮釋。

   篇【3】

  魯迅曾說過:“史家之絕唱,無韻於《離騷》。”《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講述歷史的書籍,它敘述了從黃帝的漢武帝這三千餘年的故事,它是司馬遷耗費畢生的心血寫成的。

  《史記》中,藺相如的聰明才智、能言善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藺相如在一次跟隨趙王到秦國拜訪時,秦王非常囂張,竟要求趙王在大庭廣眾之下彈琴,隨後秦王還傲慢的叫隨從在史冊上寫:某年某日,趙王為秦王撫琴。趙王既尷尬又氣憤,但又不能得罪秦王,便只好作罷。這時,藺相如說:“聽說秦王缶擊的非常好,能否給大家擊一擊,以此娛樂。”秦王無奈,值得擊了三次,藺相如馬上叫隨從記下:某年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三次。藺相如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和機智勇敢的精神,幫趙王解了圍。藺相如在把和氏璧帶到秦國時,他與秦王針鋒相對、脣槍舌劍,寸步不讓秦王,最終把和氏璧完好無損的帶回了趙國。在廉頗與他作對時,他顧全大局,不與之計較,贏得了世人的讚揚。

  在秦末世,歷史舞臺上形成了劉邦與項羽的兩股勢力。最終劉邦贏得了天下,一世英名、一生輝煌的項羽在烏江自刎。項羽小時候不愛讀書,他的叔父項梁便教他武術,但他卻說:“我要學就學能打敗萬人的功夫。”項鍊便教他兵法,可項羽只學了幾天就不學了。一天項羽和項梁在遠處看到了秦始皇,突然,項羽說:“那個人我可以取而代之。”項梁慌忙捂住他的嘴。從此,項梁便感覺項羽後生可畏。長大後,項羽果然成了楚霸王。但他生性多疑,不敢放心任用人才,最後導致兵敗。劉邦因為手下有一大批勇將謀士,所以打下了天下。而重情重義、武藝高強的一代梟雄項羽就此喪命。

  《史記》淋漓盡致的表現了皇帝到戰國時期再到漢朝中那些賢人智者、戰火紛飛的故事,讓我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