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歷史小故事

  《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七國叛亂

  膠西群臣中有人知道了膠西王反叛的計劃,就規勸說:“侍奉一個皇帝,是最快樂的事。現在大王和吳王向西進兵,假使事情成功了,兩主定會有分歧爭端,那時候戰禍還是不會消停,您也就沒有安穩的日子過了,說不定會因為吳王造反而家破人亡。諸侯的土地不足朝廷的十分之二,力量懸殊太大了,而背叛朝廷也會使太后擔憂,您又但上了不孝的罪名。從上面的分析看,您起兵造反的計劃實在是不明智的,這不是長遠之計啊。”膠西王不聽,又派使者聯合齊王、菑川王、膠東王、濟南王、濟北王,他們都應允了,並說:“城陽景王曾為正義攻打呂氏宗族,不要讓他參與起兵,事成之後分些土地給他就行了。”各諸侯由於聽說有人受到削地的懲罰,都震驚恐懼,大多怨恨晁錯,因此都願意發兵。

  景帝終於下令削減吳國的豫章、會稽二郡,可好時機已經過去了,等到詔令發到吳國,吳王早就準備好起兵作亂的一切條件,徵召了他全部的士兵,通令全國說:“我年紀六十二歲,親自統率軍隊。小兒子年齡十四歲,也身先士卒。所以凡是年長和我相同的,年輕和我的小兒子相同的人,都要出征。”他又派人聯絡南邊的閩越、東越,東越也跟隨吳王發兵。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楚王、趙王也殺死了朝廷派來的官員,向西進兵。齊王后來後悔,服毒自殺,違背盟約。濟北王因城牆損壞沒有竣工,他的郎中令將他劫持控制,他也無法發兵。膠西王和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一起率兵圍攻臨淄。趙王劉遂則暗中派使者到匈奴商議聯合作戰之事。一時間真是天下大亂,西漢政府面臨著建立以來最大的危機。大概劉邦也沒有想到,自己為了保住劉家天下剷除了異姓王,扶持自家人稱王,以為可以江山穩固、千秋百代了,到頭來卻自家的窩裡鬥更狠,遺害子孫更厲害。

  :平定吳楚叛軍

  吳王渡過淮河後,與楚王一起向西進軍,在棘壁打敗漢軍,乘勝追擊,銳氣極盛。樑王害怕了,派六個帶兵攻打吳王。但其中的兩個被打敗,士卒都逃回樑國。樑王多次派使者向周亞夫報告情況並求援,周亞夫按照既定計劃就是不答應。樑王又派使者在皇帝面前說周亞夫壞話,皇帝知道自己弟弟的德行,派人讓周亞夫救援樑國,意思一下,周亞夫當然還是堅持自己的計策不肯出兵,皇帝也沒有再堅持。樑王派韓安國等人堅守,才稍稍打敗吳國的軍隊。吳國的軍隊想要西進,但樑國據城堅守,吳軍害怕繞過去被截斷後路不敢西進,就跑到周亞夫駐軍的地方,在下邑與周亞夫的軍隊打一仗試試打破僵持的局面。吳軍想與漢軍決戰,周亞夫下令堅守營壘,不肯交戰。另外暗中派軍截斷了叛軍的糧道,還派兵劫去叛軍的糧食。吳軍糧食斷絕,士兵飢餓,多次向周亞夫挑戰未果,就在夜裡奔襲周亞夫的營壘,驚擾東南方向。周亞夫沒有中計,派人加強西北方向的防備。敵人果然從西北方向侵入,漢軍反擊,吳軍大敗,士兵大多餓死,剩餘的也叛逃潰散。吳王和他的殘餘部下幾千人連夜逃走,渡過長江逃到丹陽,得到了東越的保護。東越的軍隊大約有一萬多人,又派人收集吳國的逃兵,勢力一下子膨脹了起來。朝廷派人用厚利誘惑東越王,東越王於是欺騙吳王,讓吳王出去慰勞軍隊,趁機派人殺死吳王,報知漢朝皇帝。吳王的兒子子華、子駒逃跑到了閩越。吳王戰敗的軍隊也就四處潰散,大多投降了太尉和樑王的軍隊。這時,楚王劉戊也兵敗自殺。反叛的主力被消滅了,只剩下一些小丑在亂舞了。

  :流放蜀地

  朝廷將淮南王的同謀者懲處之後,命淮南王啟程,一路囚車載著,令沿途各縣遞解入蜀。當時袁盎勸諫皇上說:“皇上一向驕寵淮南王,不為他安排嚴正的太傅和國相去勸導,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淮南王性情剛烈,現在粗暴地折磨他,臣很擔憂他會突然在途中身染風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殺弟的惡名該如何是好!”

  文帝不以為然地說:“他身體好得很,我只是讓他嚐嚐苦頭罷了,很快就會讓他回來的。”沿途各縣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開啟囚車的封門,於是淮南王對僕人說:“誰說我是勇猛的人?我哪裡還能勇猛!我因為驕縱聽不到自己的過失而陷入這種困境。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悶氣!”淮南王於是絕食身亡。

  囚車行至雍縣,縣令把淮南王的死訊上報天子。文帝哭得很傷心,對袁盎說:“我不聽你的勸告,終於把淮南王害死了。”袁盎說:“事情已無可奈何,望陛下好自寬解。”文帝問:“怎麼辦才好呢?”袁盎回答:“只能殺死幾個人來向天下人謝罪了。”文帝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問各縣押送淮南王而不予開封進食者,一律棄市問斬。然後按照列侯的禮儀在雍縣安葬了淮南王,並安置三十戶人為他守冢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