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記載了什麼故事

  《史記》成書兩千年來,歷經竄擾,內容錯亂,真訛舛雜,莫辨其實。那你知道 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 史記裡記載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裡記載的故事:暴酷的都尉

  周陽由的父親趙兼以淮南王劉長舅父的身份被封為周陽侯,所以姓周陽。周陽由因為是外戚而被任命為郎官,服侍孝文帝和孝景帝。漢武帝即位後,官員處理政事,崇尚遵循法度,謹慎行事,然而周陽由在二千石一級的官員中,是最暴虐殘酷、驕傲放縱的人。他所喜愛的人,即使犯了死罪,也要曲解法律讓那人活下來;他所憎惡的人,就算歪曲法令也要把他殺死。他在哪個郡當官,就一定要消滅那個郡的豪門。他當郡太守,就把都尉看得跟縣令一般輕。他當都尉,必定欺凌太守,侵奪他的權力。他和汲黯、司馬安這些身居二千石官員都以嚴酷聞名,可是汲黯與司馬安如果與周陽由同車,都不敢和周陽由平均分開坐墊使用,也不敢和他並駕而坐。

   史記裡記載的故事:皇位之爭

  一次,景帝與樑孝王舉行家宴,侍候太后飲酒,景帝趁著酒性說:“在我千秋萬歲之後,把帝位傳給你樑王。”太后聽到後非常高興。竇嬰在宴席前,認為皇帝是喝多了,伏地進諫說:“陛下,漢朝的制度規定,帝位傳給長子、長孫,現在皇上怎可傳給弟弟,擅自壞亂高皇帝的規定呢!”景帝聽後不再亂說了,太后心裡非常不愉快。

  還有一次,太后對景帝說:“我聽說殷商的制度親其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其道理是一樣的。我百年之後,把樑孝王託付給你,你要好好照顧,明白了嗎?”景帝點頭應允。宴席結束後,景帝召集袁盎等大臣召集在一起,把太后所說的話統統告訴他們,然後說:“太后說了這樣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袁盎等人認為問題很簡單,就一齊回答說:“太后的意思要立樑王為皇帝的太子。”景帝還是不明白,向他們問其中的道理,袁盎等人解釋說:“殷商的傳統親自己的兄弟,所以傳位給第弟。周朝的傳統是尊敬自己的祖先,所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周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君王的嫡孫。殷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君王的弟弟。”景帝問他們:“你們認為該怎樣啊?”大家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說:“現在漢朝的制度是效法周朝,周朝的制度不能立兄弟,應當立兒子。宋宣公死後,不立兒子而傳位給弟弟。他的弟弟死後,又把君位歸還給他的哥哥的兒子。他弟弟的兒子就出來爭奪君位,認為自己應當接替父親身後之位,於是殺了宣公的兒子,因此國家大亂。所以《春秋》說:‘君子尊崇遵循正道,宋國的禍亂是宣公造成的。’”景帝這下明白了,對他們說:“希望各位愛卿把這個道理也給太后講一講。”袁盎等人為了徹底掃除障礙,一起入宮謁見太后說:“聽說太后要立樑王為太子,那麼,樑王死後要立誰呢?”太后回答說:“我到時再立皇帝的兒子。”袁盎等人向太后陳述了歷史上類似的亂國事例。太后這才理解其中的道理,不再提立樑王為太子的事了。

   史記裡記載的故事:謀反未果

  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議謀反之事,並派出使者前往閩越、匈奴各處聯絡。朝廷發覺此事,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懲治。

  丞相張包等人揭發了淮南王的罪過,說他廢棄先帝法令,不服從天子詔令,起居不遵法度,自制天子車駕,擅為法令,不實行漢家王法;擅自委任官吏,網羅收納天下負罪逃亡之人;夥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等人謀反,意欲危害宗廟社稷,派使者聯絡閩越和匈奴發兵響應;無故殺人,任意加害別人,擅自赦免罪人;拒不接見天子使臣等罪名。

  文帝下詔說:“朕不忍心依法制裁淮南王,將此事交給列侯與兩千石官員商議吧。”列侯與兩千石官員商議的結果,也是建議天子依法裁決。文帝還是不忍心,就赦免了淮南王的死罪,廢掉了他的王位。在大臣們的一再要求下,文帝將淮南王發配到蜀地,但仍然給予每日食肉五斤、酒二斗,還命令昔日受過寵幸的妃嬪十人隨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