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效應是什麼

  貝爾效應是指想著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提出者是美國佈道家、學者貝爾。貝爾效應在中國被稱為伯樂精神。意為通過發現、培養、鼓勵並幫助自己選定的人成功,實現自己的成功。

  美國著名學者貝爾,是一位傳播基督教基本教義的佈道家,也是一位在晶體和生物化學方面做出卓越成就的科學家。他勤奮且天資聰慧,專注且悟性極高,是一位在他所從事的領域想不成功都難的高智商之人。但作為一個向公眾傳遞福音的佈道家,他將引領別人成功視為自己最大的成功。

  所以,在他連續攻克晶體和生物化學等幾個方面大量基礎性關鍵性難題之後,只要他繼續研究下去,憑他的智慧、團隊力量和已有成果,非常有可能贏得諾貝爾獎,甚至不止一次的獲獎。但他在艱辛的基礎工作做完之後,把一個個富有創意的開拓性的課題梳理出來,全部交給了他的助手、同事和朋友去做。

  然而,儘管繼續完成課題目標難度很大,但只要有他的直接參與,這些助手、同事和朋友幹勁都很大,也很有信心,一旦貝爾將這些課題完全交給他們,一個個都產生了退縮心理。貝爾沒有責備他們,而是鼓勵他們拿出100%的熱情和自信去攻克剩下的一道道難關。與課題組告別的時候,貝爾對他們說:成功是心繫成功者的專利,只要你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成功就一定會在某個時候降臨。

  他把基督教信奉者默唸聖經的虔誠和執著運用到激勵這些助手和同事身上,他說:每天早起,你們都要雙手握拳,然後振臂吶喊一次:我一定能夠成功;如果工作中遇到困難,只需要默唸三遍:我要成功,我能成功即可。隨後,他便徹底退出了課題組,轉而利用一切佈道機會,激勵課題組成員迎難而上。在他的指引、鼓勵和幫助下,他前前後後推出的四位專家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僅攻克了一道道世界上的科學難題,登上了科學高峰,尤其重要的是,這些成功的科學家們,不忘貝爾的教誨,都自覺地向他們各自的助手、同事和朋友傳遞科學研究的接力棒。如果說貝爾直接推出的四位科學家是他的徒弟的話,那麼由這些科學家推出的年輕一代就成了貝爾的徒孫,他們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貝爾科學家系,前後共有6人獲得諾貝爾獎。而他作為貝爾科學家金字塔最頂端的元老,卻始終作為一位受人尊重的佈道家,而享受著他的徒子徒孫們給他帶來的成功的喜悅。

  貝爾的這種舉賢讓功行為以及讓人心懷成功信念的激勵方式,被稱為貝爾效應,又叫貝爾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