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是一種什麼樣的服飾

  漢服,中國的衣裳,傳承四千多年,是當之無愧的國粹。漢服是非常有特點的,讓小編帶你去了解了解漢服。

  

  漢服,大袖長擺,褒衣博帶,講究天人合一。她以平淡自然、柔美流暢、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氣質,展現柔靜安逸、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體現中國人平和自然、與世無爭、寬厚仁愛的人生境界;她又以精裁細繡展現鮮活的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審美情趣。

  漢服社以漢服和傳統禮儀為表,以中華文化為裡,對中華傳統文化、傳統經典儀式不斷挖掘,推陳出新,開展“學生誦經”、“學生學禮儀”、“傳統婚禮”等各種能融合傳統文化的活動。不遺餘力、一心一意地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致力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

  當人們讚歎韓服的雍容華貴、和服的美麗端莊,紗麗的輕靈飄逸時,我們是否細細欣賞過屬於我們自己的傳統服飾呢?

  《易•繫辭》有云:“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在華夏童年時代,先民就以衣冠匡正自己,“垂衣裳”而教化世人,衣冠整而禮儀齊,從蠻洪荒原一步步走入鬱郁人文的世界;“取諸乾坤”,先民對天地的理解行之於衣冠,人為天地所化育,衣冠亦取法於天地,這是華夏衣冠數千年的演變要義。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對華夏的解釋或有不同,然而禮儀之大和服章之美卻與華夏民族的特性密不可分,它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特點,使中國古來就有“衣冠之國”、“禮儀之邦”的美譽。從周秦漢魏到隋唐宋明,漢服款式雖蔚為大觀,基本結構卻萬變不離其宗,衣冠服制的一脈相承正是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明證。

  平面結構:禮法自然

  漢服採用平面構成方式,運用簡潔的幾何形作為服飾廓形。平面裁剪,形制寬大,使穿著者無壓迫束縛感,形成人與服裝之間的舒適空間,體現了中國傳統理念崇尚寬博大氣、含蓄自然的審美模式和虛實相生、有無合一的理念。

  漢服平面裁剪中的一大特點便是運用完整的面料裁剪方式。禮法自然,最大限度減少對面料的浪費和破壞,儘可能保持面料的完整性,傳承了中國戒奢以儉的傳統觀念,“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儉以養德,禮法自然的中國傳統觀念在漢服的平面結構中得到延續。

  五行五色:陰陽五行

  中國古代對自然的崇拜,構建起陰陽五行思想。“五行”理論滲透在天文、地理、社會等人類活動中,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模式,是中國古老哲學體系的典型代表。陰陽五行思想引發對天、地、神、人、器等各類物質的對應,產生了“五行色”,簡稱“五色”:青對應木,代表東方;赤對應火,代表南方;黃色對應土,是大地的標誌;白色對應金,代表西方;黑色對應水,代表北方。

  漢服的色彩與自然變化相協調,早在西漢時期,帝王順應四季而採用四季之色,形成“四時衣”,到了東漢,師法五行思想,改為“五時”,對應五行的五色,既春青、夏赤、季夏黃、秋白、冬黑,漢服遵循五行五色體系一直延用到清代。體現了中華民族順應天道,師法自然,以達到“天工”與“人工”渾然一體的境界。

  圓袖交領:天圓地方

  古代中國人普遍認為,天是圓的,而地是方的。漢服的袖子皆為圓袖,意為天道圓潤。漢服領子的特徵則是“交領右衽”,就是衣襟向右掩,深衣的衣領交叉呈字母y形,所形成的矩形直角,則意為地道方正。

  《孟子•離婁上》雲:“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古人賦予了漢服天圓地方的含義,就是要讓每一位穿上漢服的人,都能時刻牢記,做人需得規矩。上至治理國家,下到為人處世,皆需尊重他人,約束自己,這是古人在每天所穿著的衣服中,對自己的一種鞭策。

  繩帶繫結 :中和之美

  古時的漢服沒有釦子,多采用繩帶固定衣身。漢服的繩帶兼顧了固定和裝飾的作用,從而使漢服更加美觀。

  漢服的繩帶系出了中華民族的“中和之美”,“中和”一直是中國傳統的理想追求。“中和”要求各要素之間和諧統一,其意蘊剛柔兼備,力度適中,各因素協調統一,具有含蓄、典雅、靜穆的特性。漢服的繫帶採用與衣片相同的面料製作而成,在固定衣身的同時,使服裝整體統一而富有變化,完美地詮釋出“中和”的意韻。

  上衣下裳:天地陰陽

  漢服在結構方式上以“上衣下裳”為原則。上衣下裳,即衣服分為上下兩部分,這是漢服最古老且始終貫徹的服制。我們經常見到的那種看似上下連在一起而達到“被體深遂”的“深衣”,其實也是分為上下兩片拼接而成。

  漢服的上衣下裳效法天地與陰陽。古人認為,上天下地、上陽下陰、衣尊裳卑,因此作為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社會秩序的象徵,上衣下裳的服裝組合,成為天道和人道的完美結合。例如 “深衣“分為上下兩片,代表著天與地,陰與陽,拼接在一件衣服之上,則意味著天地相合與陰陽相接。

  衣服的上片由四塊布拼接而成,意味著一年之四季,其下襬則由十二塊布拼接而成,代表著一年的十二個月。

  中縫垂帶,人道正直

  漢服上衣在其衣裳背部的正中間,有一條貫穿首尾的縫合的線,叫做“中縫”。並且,當你穿上漢服站直時,中縫與地面垂直,古人謂之為正直。

  剛正不阿,為人正直,是古人對君子的基本要求。衣服上的這條中線時刻的提醒著,應當抬頭挺胸,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而下垂直至腳踝的衣帶,亦代表著正直之道。

  結語

  孔子曾感嘆:“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古人對於衣冠的重視,甚至於上升到民族與文化認同的高度。

  漢服,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承載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底蘊,演繹著中華傳統的審美意蘊和中國古代的傳統美學思想。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徵,漢服對華夏文明的傳承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關於漢服的記載數量繁多,僅列出部分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

  二人楚服,二人漢服’。”[1]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