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建設的思考論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教育部規定的各高職高專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本課程的教育教學目標是幫助高職學生樹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獻身的崇高理想信念,養成忠貞的愛國主義情操,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自我修養能力,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建設的思考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建設的思考全文如下: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是從2006年在各高校開始建設的,該課程是高校政治理論課2005方案整合“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而重新設定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該課程有助於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大學新生的必修課程。該課程的精品課程建設相對於其他課程意義更加深遠。通過筆者研究發現,在目前該學科的精品課程建設中存在著重視前期申報,忽視後期實際應用和推廣;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運用不夠;精品課程申報成功後的持續改進不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建設中教師學術交流探討不足四個方面的問題。

  2003年4月,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於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標誌著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正式啟動。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品課程內容豐富,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範性課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高校政治思想理論課2005方案整合“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而重新設定的一門課程,是大學新生必修的一門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該課程自2006年秋季開始在全國高校實施,精品課程建設隨即開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建設相比其他課程來說建設起步晚、建設時間短。雖然近年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同樣存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的共性問題,也存在本課程建設中的特殊性問題。本文擬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建設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設建議方面進行簡單思考分析。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是倡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鼓勵使用優秀教材,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是“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的。但是從目前精品課程建設的情況來看,截止2010年,全國共有3693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省級、校級精品課程建設成果更加顯著。像清華大學、吉林大學、河北師範大學、浙江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建設,走在了其他高等院校的前列。但是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內容方面涵蓋了:教學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建設、機制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等,通過研究發現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重視前期申報,忽視後期實際應用和推廣。目前全國各個高等學校普遍重視對精品課程的建設,特別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更是重中之重。各高校之所以熱衷於精品課程的申報,一方面可以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補貼。因此,在精品課程建設申報期各高校在財力、物力、人力上都給予大力的支援,使得前期的申報工作能夠順利完成。但是當精品課程申報成功後,相當多的精品課程被束之高閣,只有參加申報的教師能夠運用,沒有及時進行推廣;有的雖然進行了推廣,但是由於教師水平和個人認知和接受程度的問題,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沒有全部推廣出去。雖然精品課程得到了建設,但是沒有落地、生根、發芽,違背了精品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初衷。

  2.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運用不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是一門大一學生的必修課,涵蓋內容豐富,可以運用的教育教學方法多樣,但是精品課程的建設中,明顯感覺,教師對網路等新的教學資源運用不夠,通達式教學、情景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教學模式運用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廣不夠,另一方面是教師的問題。有的教師單純的接受教學方法,教學思路理解不夠,難以掌握精品課程的精髓。有的教師對先進的教學儀器、教學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於掌握,影響了精品課程的推廣。

  3.精品課程申報成功後的持續改進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的教學中,發現一些申報成功的課程,過了三年五年還是申報成功時的狀態,教學內容方法,沒有絲毫改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頻繁更新,各種新技術更是日新月異,一些新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已經走進了高校的課堂。有些地方精品課程更新不及時已經失去了“精品課程”的意義。

  4.《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建設中教師學術交流探討不足。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樣,更何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內容比較多,單單依靠教師通過自身努力在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等方面達到百分百的掌握,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現實工作中,精品課程學習培訓少,交流溝通少,主要依靠教師自己掌握,自己學習消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精品課程的建設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建設中的一點建議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是把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突出教學特色,是集科學性、先進性、教育性、整體性、有效性於一身的主幹課程,精品課程的建設意義重大。我認為要建設好,就要做好以下幾點:

  1.科學有效規劃,嚴格全程監管。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課程在建立之初就要從學科、學校的實際出發做好長期規劃,注重實際效果、實際運用,以提高教學質量作為根本目標。在精品課程申報成功後也要適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推廣規劃,使精品課程成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學生收益。精品課程申報成功只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開始,而不是終結。精品課程建設政府部門要有規劃、有目標,適時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學校在精品課程建設上要有計劃、有步驟、有主管部門、有責任人,能夠合理有效持續建設。精品課程建設要建立政府部門監督檢查,學校自查,學生評定的有效動態管理機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課程建設的全程監管和服務體系。

  2.加強學習溝通,建設好教師隊伍。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靈深處問題的課程,內容涵蓋廣、意義深,不單純是知識性的教學。教師要想將精品課程傳授好、表達清,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地汲取好的教學方法、思路。在精品課程的建設過程中,一方面,學校、政府要提供一個好的學術交流平臺。政府組織精品課程院校特別是國家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團隊到各高校開展培訓,組織各高校到精品課程院校學習。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技術交流活動,為教師提供學習提高的機會。另一方面,要在教師隊伍中開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學習培訓。學習是提高知識和教學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學習培訓可以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教師要努力掌握新的學術資訊,自覺的將學術研究新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拓寬教學深度和廣度,豐富課程的學術內涵,使課程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通過學術交流、培訓學習,最終達到提高精品課程的含金量,使資訊科技充分運用到教學中,使教學形式更加生動、形象、鮮活,以期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的目的。

  3.有獎有罰,建立健全獎懲機制。

  各高校要積極鼓勵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積極參與到精品課程實施中,明確申報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運用到教學中,提高教質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結合學校實際,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實可行的獎懲機制,每年對課程進行課程評定和檢查評估。檢查該課程在建設過程中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標,教學到位與否,即在師資質量、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方面是否與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相符,學生是否喜歡該課程,學生是否能從中獲益,是否提高了理論素養,改善了行為習慣。在課程建設上要從師資準備、教材整合、教法創新、教學管理、成績考核五個方面進行考評。對於考評合格的給予一定的獎勵,對於不合格的要給予一定的處罰。通過獎懲來激勵教師,不斷提高改進,保持精品課程的先進性、科學性。

  三、小結

  綜上所述,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內容複雜、意義重大的系統工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建設是關係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的課程,有其特殊性,在課程建設上還面臨著諸多工。還要應對社會思潮的各種變化,還要面對新教師、新教材等問題,我們要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培養,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我們要統籌規劃,建立課程的創新發展長效機制,確保課程的先進性和有效性,最終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工作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