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政治論文

  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實踐是實現高校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關鍵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篇一

  當代高校社會實踐探究

  【摘要】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實踐是實現高校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關鍵點,是提升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途徑。本文將從強化高校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社會實踐活動所開展的主要型別,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相應的改進措施等幾個方面,進行系統論述,以促進高校社會實踐工作的深入開展。

  【關鍵詞】高校 社會實踐 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6***a***-0010-02

  1 強化高校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

  在高校大學生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於增強大學生的獨立性和合作精神、增進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代大學生在經過長期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後,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1.1社會實踐有利於完善教學體系和強化教學的實效性

  課堂教學中存在著教學內容理論性強、實踐性弱,知識面廣、針對性低等問題,社會實踐對於課堂教學是必要的補充和拓展。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絡,將會有效增強教學體系的一體性,推動學生將所掌握的知識理論向內在的實踐能力的轉化以及學習思路的開拓。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利於在實踐中檢驗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成果,有利於提升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最終實現現代高校教育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

  1.2社會實踐有利於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社會實踐活動是溝通校園與社會之間的橋樑,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們切身感受社會氣息,拉近自己與社會的距離,有利於增進大學生對社會的瞭解,從而激發出潛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社會使命感和奉獻精神。在過去的應試教育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過於對知識的專一性追求而導致了他們與社會的脫節,長久以往他們身上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感與奉獻精神就會被逐步的弱化和流失,因此在現代高校教育中增設社會實踐活動是一項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大學生對他們所處的社會實情進行真實瞭解,在腦海中形成對國情、民情的理性概念,從而磨礪他們的意志,增進他們的才幹,從所見、所聞中昇華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1.3社會實踐有利於樹立大學生正確的社會觀和就業觀

  初入社會,一切對大學生來說都是新鮮的,滿懷志向的他們往往希望馬上成為社會中的有用之才,對社會理解的片面性以及嚴峻的就業形勢則容易讓他們在心裡上產生挫敗感,從而對大學生今後的成長道路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在高校教育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空間開放性較大的環境配合,讓他們與社會進行廣泛的接觸,使大學生成為一個主動參與的主體,認真對待社會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在不斷的認知與磨合中去適應社會的需要,為自己日後的就業確立正確的方向感,從而樹立起正確的社會觀和就業觀。

  2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所開展的主要型別

  2.1學術實踐類

  主要是指大學生在有計劃、有組織或自發的情況下,運用所學的專業技能知識對社會進行全面的瞭解、認知和服務的一項操作性較強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有社會調研、自主創業、專業實踐等內容形式。

  2.2學生社團類

  在大學校園中充斥著文藝團體、勤工儉學等眾多形式各樣的學生社團組織,他們共同構築起了大學的校園文化,成為了素質教育舞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2.3志願服務類

  志願服務實踐活動是一項切實感受社會現實,服務社會實際,致力於為社會發展而奉獻的一種公益性組織,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專業技能對社會進行非職業化、非盈利性的義務服務的社會實踐活動。

  3 高校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近年來在高校社會實踐活動持續推進的過程中,社會實踐開展的內容形式和程式環節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是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步的暴露出來,影響了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有效性

  3.1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缺乏重視性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是一項有利於社會發展、符合當代教育發展的活動,對社會、企業以及大學生本人的發展都是有益的。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受到經濟利益、思想認識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部分公司企業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看作是一項負擔,沒有為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提供相應的便利條件,各項工作的開展大多隻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並沒有真正的落實到實處。社會上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高,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從而使得大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導致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沒有起到真正意義上的作用。

  3.2社會實踐經費投入不足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並不是簡單的組織形式意義上的,他需要有一定的經費來作為其開展的經濟基礎,然而在目前我國高校中普遍存在著社會實踐經費嚴重不足的情況,並逐步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一個制約瓶頸。目前我國高校中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經費的設定大多為臨時籌借款,並沒有一個專門的財政資金的收支計劃,缺乏一個專項性的資金統籌體制的支援。此外,由於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較低,從而降低了社會力量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資金支援,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這種現象更為嚴重。

  4 針對存在的問題可採取的具體措施

  4.1實施科學指導,幫助學生強化對社會實踐作用的理解

  為加強高等院校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建設,中共中央16號檔案對社會實踐進行了明確規定。在進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為避免大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盲目性,教師和社會人員應給予大學生科學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使得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明確活動開展的意義,為自己在日後的發展明確方向。

  4.2公開選拔優秀的隊員,組建綜合能力較高的實踐團隊

  實踐活動能否取得良好的收益,一方面在於教師和社會的指導,另一方面在於隊員自身。因此,為實現社會實踐的價值性,一支優秀的實踐團隊的組建則是其中一項重點。組建團隊在於對隊員的選拔,實施公平競爭,有利於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另外,不同專業的學生組建在一起,可以優勢互補,更好的激發學生的熱情。

  4.3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性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進行創新。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既要有社會調研、志願服務、公益勞動,也要有科技服務、創業創新、勤工儉學等,積極做到活動形式的多樣化、活動主題的鮮明化和活動內容的創新化,才能豐富社會實踐,真正鍛鍊學生能力。

  4.4聘請專業教師擔任指導老師

  要使大學生社會實踐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突出實踐主題的多樣性,就要吸收專業教師擔任指導老師,由教師準確把握專業導向,解決專業難題,這樣有利於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高實踐活動的層次和水平。

  4.5建立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

  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能夠保證實踐活動的連貫性,加強雙方合作關係,促進共同發展。首先,學校要主動聯絡社會各界,根據專業特點,聯絡適宜學生參與、素質發展的實踐基地l其次,保證寧缺毋濫,要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真正學到知識,避免出現公費旅遊的不良現象。

  4.6制定社會實踐活動考核和激勵制度

  高校可以將社會實踐與課程學分掛鉤,設定成為一門必修課,這樣可以加強學生的重視程度,激發出學生的參與熱情,杜絕敷衍對待的惡習,建立一套可行的激勵措施,對優秀學生給予一定獎勵,並優先推薦就業和評獎評優,加大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示範教育作用,將有利於營造濃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氛圍。

  總而言之,高校社會實踐是當下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加強對高校社會實踐的理論研究,將是整個社會以及高校所要亟需重視的問題。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在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下,建立高校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發揮社會實踐對高校高等教育的推動作用。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