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鏈管理與財務控制的關係研究

摘要:價值鏈管理是為整合企業的生產、營銷、財務、人力等各種資源,做好計劃、協調、監督和控制等各個環節的工作,使它們形成相互關聯的整體。價值鏈管理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通過業務重組和流程再造,整合企業各項優勢價值活動,從更廣泛的範圍發現問題,有利於提高企業價值。財務控制體現了價值鏈管理的內涵,價值鏈管理貫穿於財務控制方法之中。
  關鍵詞:價值鏈;財務控制;關係

  一、價值鏈管理理論概述
  (一)價值鏈管理的內含
  闡述價值鏈管理理論的前提是要了解價值鏈思想是如何產生的。價值鏈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在1985年提出來的。價值鏈管理思想的誕生有其一定的歷史必然性。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生產的組織形式日趨複雜,人們學會了分工與合作,一部分人從生產中分立出來,專門從事管理職能,由此學者們以如何改進和提高企業的管理組織效率,通過有效的管理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為目標,把管理作為一門學科並進行深入研究。許多管理學家,例如亞當·斯密、泰羅、法約爾等,都在不同時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客觀上促進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了20世紀80年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勞動分工的日益緊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實現,為價值鏈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基礎。價值鏈思想是管理思想史發展的趨勢。
  價值鏈思想的產生體現了管理髮展的要求。當今,企業外部環境日新月異,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在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下,組織形式不利於企業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生產組織不利於業務流程和內外部協調,經營決策不利於內外部協調,管理體制導致企業內部各部門、內外部協調的低效率,種種弊端使管理思想的變革成為必然,價值鏈思想應運而生。
  價值鏈思想的產生也體現了價值增值的要求。“價值”是近些年來會計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企業經營的根本目標在於為股東創造財富,使企業的價值最大化。而企業的價值又取決於價值驅動因素,諸如資本投入、流程開發、生產經營、組織銷售等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因此,企業要想提高價值,必須兼顧各個方面,從價值鏈整體出發綜合考慮,優化價值鏈,才能保證企業價值最大化。
  邁克爾·波特把價值鏈定義為“企業在一個特定行業內的各種活動的組合”,這些活動分為“基礎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類,基礎活動包括內外部後勤、生產作業、市場銷售和服務,輔助活動包括採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由此可見,企業的價值活動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每項活動都會對企業的價值產生影響。
  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財務控制又是財務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財務控制與財務管理的目標也就是統一的。因此從某種角度說,財務控制也就是價值控制,通過對企業各項價值活動的控制來達到財務控制的目標,即用價值鏈的思想實現財務控制的目的。我們可以將價值鏈管理定義為“整合企業的生產、營銷、財務、人力等各種資源,做好計劃、協調、監督和控制等各個環節的工作,使它們形成相互關聯的整體,真正按照鏈的特徵實施企業的業務流程,使得各個環節既相互關聯,又具有處理資金流、物流和資訊流的自組織和自適應能力,使企業的供、產、銷形成一條價值鏈。”
  (二)價值鏈管理的特徵
  價值鏈管理的實質就是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從整個價值鏈、價值鏈的價值增值出發,通過業務重組和流程再造,整合企業各項優勢價值活動,從而突破傳統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缺陷,能夠從更廣泛的範圍發現問題,有利於提高企業價值。具體來說,價值鏈管理具有如下特徵:
  1.價值鏈管理的基礎是業務流程再造。價值鏈管理不同於普通職能管理之處就在於把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劃分為許多價值鏈環節,針對每個環節的特點進行相應的管理,從而提高該環節的競爭優勢,在此基礎上,價值鏈管理更強調對整個價值鏈進行優化,不僅要改善某一個環節的工作,而且與之相關的其他環節也要進行改善。最終通過整合以及共享資源,實現業務流程的再造。
  2.價值鏈管理以實現顧客價值最大化為原則。顧客價值與企業價值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為只有提高顧客價值,才能贏得顧客的信賴和認可,從而實現企業的經濟價值。“價值鏈管理的起點是從顧客需求或者為顧客創造價值開始的。凡是不能給顧客帶來價值的活動和作業,都不能納入價值鏈管理的範疇。”
  3.價值鏈管理的視角是價值鏈整體,通過各部門員工的通力合作,總體、全面的把握價值鏈各環節,消除非價值增值活動,從而可以避免傳統職能管理中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缺乏資訊交流與共享的情況出現。此外,企業價值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於動態變化之中,這說明企業的競爭優勢也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