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論文格式範文

  對於文學的本質,不同的時代可能會做出不同的闡釋。儘管難以形成共識,人們對於文學是什麼的追問卻從未淡出思考的視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文學論文範文一:本科院校比較文學教學改革策略

  摘要:隨著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深入,身處其中的傳統中文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以中文專業基礎課比較文學為例,分析比較文學課程教學現狀,並結合學科特點進行教學反思,提出改革建議:根據理論與例項教學並進的原則選擇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應堅持講授與討論結合,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比較文學專業特點,做好跨界融合。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比較文學;教學改革

  中文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歷史悠久的傳統學科。由於其厚重的專業基礎、廣泛的就業面以及相對固定的社會需求量,成為地方性院校普遍開設的專業。然而,隨著許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開始放棄傳統的精英大學發展目標,選擇了多學科性、應用型大學發展之路,傳統中文專業課程教學亟待進行改革,以使中文教育為社會服務,為實踐服務,培養中文應用型人才。面對地方本科院校當今的轉型發展之路,如何在教學中將必可不少的理論與時代需求相結合,就成為中文專業教師普遍面臨的困境和迫切解決的任務。

  一、比較文學本科課程教學現狀與反思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較文學正式作為一門課程進入我國高等教育的課堂。縱觀現今比較文學的本科課程,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內容,都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徵。正如陳惇所言:“隨著比較文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各校開設的課程也與以往不同。除了講比較文學原理的課程之外,還有作家作品的比較研究、文學型別的比較研究、文學思潮的比較研究、比較詩學、中外文學關係史、跨學科研究等,確實比以前豐富多了。”[1]造成比較文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方面多樣化發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各學校在具體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大綱等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權。這種多樣化又是沿著三個方向在演變:一個方向是繼續講比較文學的基本原理;第二個方向是比較文學理論體系中的某一個方面的拓展和深化,如中外文學關係史、比較詩學、跨學科研究等,它們本來屬於比較文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部分,現在把它們單獨分離出來,自成一個專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第三個方向是把比較文學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或者說是有意識地運用比較文學的觀念和方法去研究另一種學科的某個專題。[1]而對比較文學本科課程的教學內容,學界有多種看法。有學者認為“高校中文系或外文系比較文學本科課程的最好形態,是將中國文學史,特別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與外國文學史的內容,與現有的比較文學相關理論探討與方法講解結合起來,以文學史上的作家作品為主的種種現象方面的內容來充實現有的比較文學教材與課堂,讓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內容更加多樣化、綜合化、‘文學史化’”。[2]還有學者認為“比較文學本科課程要輕概論,而重在講具體案例”[3]。持後一種看法的不只一位學者。有學者因為在本科階段進行的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學的實際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學生在學完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後,仍然不清楚什麼是比較文學,學習本學科有什麼用,比較文學的論文應該怎麼寫”,所以主張比較文學“課堂教學的內容重點就不再是對純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在於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學習,包括比較文學的基本型別和研究方法,文學範圍內比較研究的領域,以及每一種研究方法應該怎樣去操作等”[4]。針對上述教學目標演變的三個方向課程安排各有特點與優勢,但都有不足。全面講授學科原理的課程易失於枯燥晦澀,專題研究的如中外文化史、比較詩學等課程雖長於專精,但有失廣博與系統,與其他學科結合的課程如“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現代主義”“魯迅與中外文化”“俄國文學與中國近現代文學”“中西戲劇比較”等課程針對性強,但也因為專精,容易失卻比較文學的學科特色。

  二、比較文學教學建議

  ***一***堅持理論與例項教學並進

  在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之下,既要講授比較文學作為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又要有研究方法、研究例項的介紹。學科的基本理論介紹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作為初學者,學生能掌握比較文學的學科性質、學科歷史、學科特徵、學科研究範疇等具有完整性和體系性的知識。另一方面,從比較文學本科階段的培養目標來看,如果將學貫中西從事高階研究的人才培養作為比較文學本科教學的培養目標並不現實,因通過大學四年級一個學期幾十個課時的教學就能讓學生一躍成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專家未免不切實際,而幾十個課時的教學讓學生對比較文學有大致的瞭解,形成初步的比較文學研究意識和較為開闊的比較視野則是有可能實現的。有學者主張“比較文學課的主要內容則大致可分為三大塊:一是比較文學的概念原理和規律;二是比較文學的歷史,包括中外比較文學的發展史和目前的研究動態;三是比較文學的研究策略和方法。這三塊內容中,第一塊和第二塊是較固定的內容,更多的屬學理知識,同時也因比較文學歷史較短而容量較小。第三塊既是學理性的,又具有操作實踐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內容的選擇往往受到教師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課時長短的影響,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隨意性”[5]。筆者對此分類非常贊同。實際上,這三塊內容較好地將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結合在了一起,一併考慮了本科課程設定的規範性與高校教師授課的個性化特點,既有相關的概念原理、學科發展歷史的介紹,又有研究方法與研究例項的詮釋,精專與文博兼而有之。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因為課時有限,內容安排過多並不合適,以上三塊內容還是應該擇其重點,合理分配比例。簡之,教學物件、教學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教學內容的不同。在設計與選擇比較文學本科階段的課程教學內容時,一定要將其與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內容進行區分,本科階段主要是為了普及比較文學的學科基礎知識,自然應當側重前兩塊內容,而研究生階段則重在提高學術水平,可以進行一些專題性的介紹。

  ***二***堅持課堂講授與討論結合

  要想真正有效地完成比較文學的本科課程教學,在教學方法上應堅持講授與討論相結合。因為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由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來決定。比較文學本科課程堅持理論與實踐兼備的教學內容決定了教學方法中需同時採用講授與討論兩種方法。對於那些理論性強的名詞術語、概念、學派觀點應由教師進行細緻分析與解釋,但是也不能任由教師一言堂、滿堂灌,教師應適時地舉些例證或者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嘗試著進行分析,以期養成研究的習慣與思維方式。為了取得更好的討論效果,最好由教師提前佈置好題目讓學生準備,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論之有效。比如在比較文學中關於“形象學研究”講授時,筆者發現同學們往往對“他者形象”特別是隱藏在“他者形象”背後的“自我形象”等概念理解有難度,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形象學的研究內容和物件,在老師對相關概念進行講授之後,以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們親自閱讀具有“他者形象”的代表性作品,並在課堂中分析討論“作者是如何塑造異國異族形象”“塑造異國異族形象的目的是什麼”等問題,讓學生們在討論中體會和理解“形象學”的相關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在理論中培養實踐能力。

  ***三***充分體現比較文學專業特點,做好跨界融合

  比較文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是超越一國範圍之外的文學研究,並且研究文學和其他知識及信仰領域之間的關係,例如藝術***如繪畫、雕塑、建築、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換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文學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6]。因此,比較文學具有跨文化、跨學科的特點,所以,在進行本科課程教學時必須堅持其“跨”的特點,要跨越單一的文化背景和學科背景,達到真正的跨界融合。所謂跨界融合的第一層意思是跨物件之界的融合,即既要做好文學內容的比較研究與講授,又要做好文化現象的比較研究與講授。當然,文學作為學科的出發點,其內容所佔比例應相對高於文化現象的講授比例。在文學類關於中西方詩歌異同的研究與講授中,除了要對詩歌這一文體在中西方的差異進行分析外,更重要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思考分析導致中西方詩歌差異的原因。跨界融合的第二層意思是跨學科之界的融合。即既要與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現當代文學等學科在研究物件、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區別,又要及時吸收這些學科的新理論、新觀念和新成果。一般來說,高校的比較文學課程的開設晚於中國文化概論、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等課程,此時的學生已有了較為系統的中國文學史知識和外國文學史知識,這樣在比較文學課程教學時教師既不是炒冷飯,重複介紹,又可以充分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研究。跨界融合的第三層意思是跨地域之界的融合。即做好中國與外國的比較。中國的比較文學無論在研究還是教學方面都應該立足於本民族,從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出發進行中外文學、文化的比較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中西文化的對話與溝通。也只有在對別國文學、文化的觀照中我們才能更好地瞭解本國的文學與文化。這一點正如學者嚴紹璗所說:“一旦把這種跨文化的立場變成自己的學術觀念和方法論基礎,我發覺自己對從前擁有的關於中國文學和東亞文學的各種知識產生了不少躁動不安的情緒,即時常懷疑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的真實性價值。”[7]

  [參考文獻]

  [1]陳惇.勢在必行———中文系怎樣開設比較文學課程[J].中國比較文學,2000***1***:89-90.

  [2]鄒建軍.論高校本科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文學史化”[J].世界文學評論,2007***1***:235.

  [3]梅啟波.中國比較文學課程與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語文知識,2010***3***:62.

  [4]袁盛財.關於普通高校比較文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1***:22-23.

  [5]韋建國,吳孝成.試論比較文學教學中的具有實踐功能的可操作性———關於21世紀高校文學課教學改革的思考***之四***[J].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2***2***:51-52.

  [6]陳惇,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9.

  [7]嚴紹璗.確立關於“東亞文學”歷史的更加真實的觀念———我的關於“比較文學研究”課題的思考和追求[J].中國比較文學,2006***2***:3.

  文學論文範文二:民辦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思索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在高校相關專業中面臨困境,在民辦高校尤為明顯。文章分析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在民辦高校中的現狀及其原因,並就其改革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民辦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中文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也是相關專業如祕書學、新聞學、廣告學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長期以來承擔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學傳統的神聖使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民辦高校的中文及相關專業中,中國古代文學也是必設課程之一。然而,近年來,隨著民辦高校與社會、市場的全面“接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和挑戰,其危機遠甚於公辦綜合性高校,令人深思和憂慮。分析這種影響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點:

  ***1***專業和課程的調整。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是以培養社會需求的應用性人才為目標,“學歷+職業技能”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因此,在專業和課程設定上,堅持的是市場導向和學生需求為本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被換以面目,甚至被取消,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課時一再被壓縮。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為128課時,非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僅為96課時,與傳統課時數相去甚遠。古代文學的學科綜合性強,知識覆蓋面廣,課時的大量縮減,必然會影響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系統性和延續性,許多知識點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2***文學邊緣化的大形勢。這是目前高校文學課程面臨的共同難題。文學不再是青年學生心目中神聖的夢想,他們唯“技能”是圖,以好工作為大學學習的終極目標。學習這門課有什麼用?成為古代文學和其它文學課堂上教師被問到最多的一句話。重技能訓練輕人文審美、重實用課程輕文學課程成為高校諸多專業的不爭事實,文學課程的社會價值遭到無情的懷疑,這裡面不僅僅是學習者的原因,更有教學決策者和教學實施者的原因。

  ***3***民辦高校學生整體素質相對較弱。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作為專科或三本類的民辦高校學生的基礎相對薄弱。學習積極性不強,自信心不足,怨天尤人,眼高手低,往往成為他們的通病。在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中,他們缺乏最基本的文史常識,不少同學僅僅滿足於上課不遲到、不睡覺、不搗亂,課後閱讀和思考成為教師對他們的奢望。儘管在民辦高校中,也不乏優秀學生,他們努力學習,並最終考上研究生,但總體上差強人意。

  ***4***教學評估壓力下的教學評價體系。高校的教學評估決定了高校的發展和生存,在民辦高校顯得更為突出,但由此衍生的對教師教學水平和質量的評價體系卻往往成為課程教學的制約因素。教案、講義、講稿等諸多檢查在古代文學教學中顯得繁冗和多餘,流於形式的大量的書寫往往成為教師的負擔。在民辦高校中,學生的中心地位顯而易見,他們對教師的評價成為教師考評的一個重要因素。民辦高校外聘和兼職教師較多,精力投入相對有限,責任感不強,加之學生的評價,導致教師對學生要求不嚴、過於遷就,最終直接影響到課程的教學質量。

  以上原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如何直面現實,通過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努力培養社會有用的人才,才是我們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者要思考的問題。通過幾年的古代文學的教學,筆者認為,民辦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1***增強文學意識,打造人文氛圍。錢穆先生在其代表作《國史大綱》的扉頁中指出,知識在水平線以上的國民,對本國的歷史應該“略有所知”,並必附隨一種對本國曆史的“溫情與敬意”[1]。其實,對於中國文學來說,“知識在水平線以上”的當代大學生尤其是文史類專業學生也該有這種“溫情與敬意”;對於民辦高校的舉辦者和教育決策者,也該有這種“溫情與敬意”。古代文學課程是學生汲取文學、語言營養的基礎課程,更是學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民辦高等教育具有功利性的一面,即以社會和市場為導向、學生的就業為指歸的應用性教育,但其畢竟是高等教育的一種,也應該有非功利性的一面。提高文化育視野素養、陶冶審美情操、培養愛國情感,這些都是高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應該達到的目標,而這也正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目的。增強文學意識,需要民辦高校自上到下的重視,從專業課程設定、教學實施和改革等多環節入手,才有可能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氛圍,真正具有大學氣息,才有可能調動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對於中文專業的同學來說,學好古代文學是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對於非中文專業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生,部分古代文學的課程則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才有可能做一個“不器”之“君子”②。

  ***2***提高教師素質,探索評價體系。在古代文學課程漸被邊緣化的大形勢下,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完善就顯得更為重要。中國古代文學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要求教師不僅是文學課程的講授者,更應該是一個文史哲方面的通才,從一名教材、講義的簡單敘述者向知識豐富的“學者型”教師的轉變是一名成功古代文學教師的必由之路。古代文學教師不僅要努力打通文史哲,也要貫通古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並且應具備傳統文獻學的基本素養和開放的當代視角,真正做到古今、中文的結合和多學科的融合。外聘兼職教師是民辦高校教師隊伍的一支重要力量,這也是民辦高校的辦學特色之一。在聘請兼職教師過程中,應堅持高標準,把一些高水平的、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和知名學者引入進來,這對加速年輕教師的成長、增強課程吸引力、提高教學質量等都不無裨益。高校教學評估尤其是本科教學評估,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呈現一種“異化”的趨勢。教師往往疲於形式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步驟、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內容的空洞撰寫,而沒有時間真正思考教學方法和效果的問題;學生測評從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水平,但絕不是全部,但民辦高校對教師的考評中學生測評佔據過高比重,學生也往往因為自己的“上帝”的角色意識而以教師的“消費者”和評判者自居。因此,學生的學習不從自身出發,教師的教學一味無原則地遷就,往往成為一種教學常態。如其他學科一樣,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如何確定一個較合理的評價體系,需要不斷地摸索和探討。比如通過教研室內部的同事之間的相互聽課的方式,既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又可以得出較公正的教學水平的評價。

  ***3***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民辦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需要教師改變過去的傳統觀念,不再是培養精深的專業人才,而是以培養應用性人才作為基本出發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師生觀,強化自己的服務意識,同時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首先,堅持專業基礎不能丟。2006年在上海大學舉行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古代文學課程要以培養“通才”為目標,但也強調了“迴歸原典”的重要性,同時明確指出不能忽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③。古代文學經典是中國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精華所在,歷代為人習誦,在今天對我們仍然有啟發意義和指導作用。所以,加強諸如《詩經》、《論語》等國學經典的悟讀以及對經典詩歌、小說的鑑賞,是古代文學課程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同時,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把古人為文的精髓挖掘出來,指導當代的寫作。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對古典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既是專業培養的基本要求,更是學生就業的立足之本。是任何教學改革都不可廢棄的基本點。其次,以實用性和創新性為導向。有人認為古代文學都是陽春白雪,是空中樓閣,與今天的經濟發展格格不入,實際上並非如此,中國古代文學家一般都能學以致用,成為濟世之才。目前的“國學熱”,古代文化深入人心即是明證。目前的古代文學教材往往注重研究性,而忽略了實用性,因此在民辦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中,可根據需要編訂使用更加註重實用性的教材。在教學中,要以文學作品為核心,同時需要更多地走向課外,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構建更豐富的、更全面的知識體系,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則是指在教學過程可就某一知識點或者專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開展一些基礎性研究工作,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能吐故納新,不斷提高。再次,著力聯絡地方文化和文學。古代文學教學需要納入文化視野,避免文學的單一性,同時,更應該納入地域視野,這是許多學者的共識④。尤其是地方性的民辦高校,將古代文學教學與地方文化、文學結合起來,進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服務家鄉的意識,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顯得尤為必要。就安徽地域來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有著燦爛的古代文化和文學。從先秦的老莊、魏晉的建安詩歌、唐宋的杜荀鶴、梅堯臣,元明的方回、程敏政,清代的桐城派、施閏章等等,都是在文學史上留下重要影響的大家,《明代徽州文學研究》[2]僅述及有明一代徽州一地之文學,就洋洋四十萬言。徽商也曾經在明清時期創造了繁榮和輝煌,為全國十大商幫之首。然而由於當代經濟與文化發展的相對滯後,使得安徽地域文化與文學的研究和關注度遠遠不夠。因此,在古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可較多聯絡安徽的地域和文化特點,這既是古代文學中地域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服務家鄉的情感。

  ***4***改進教學手段,拓展課程設定。改進教學手段,主要是多媒體教學的運用。文字、聲音、圖形、影象等的結合,有利於古代文學課程豐富知識的傳達,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提 高整體教學質量。同時,網路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學生可以通過網路獲取許多有用的知識和資訊,教師可積極引導,通過各種網路平臺,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在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中,也可將傳統方法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如傳統的文獻檢索方法,要佔用大量的紙質資源,費時費力,而利用現代檢索技術,則可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效率。現代檢索技術在教學中的引入,不僅僅培養學生對古代文獻的檢索和感知能力,也能增強他們查閱和利用現代文獻的能力,能更好地去適應現代化的工作方式。古代文學課程設定的單一性,使得其只能在中文及相關文科專業中開設,有很大的侷限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就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因此,古代文學課程完全可以進行拓展,從而進入非中文專業尤其是理工科專業的選修課堂,這在許多學校已經實施並取得良好效果。民辦高校還是應該拋棄功利性的教育觀念,積極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古代文學課程的拓展課程有很多,如《古代詩歌鑑賞》、《中國文學概覽》、《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學》、《古典小說名著選讀》、《先秦諸子與中國文化》等等,這些課程完全可以通過專題或者講座的形式展開,教師積極開展新的教學模式探索,不需要太多的課時,但是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對古代文明某一領域的認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抵禦大學生日益明顯的精神庸俗化的傾向。

  總之,民辦高校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應該加強,而不是削弱;古代文學教師應該積極面對各種新形勢,用於革新,而不是被動應付。“腹有詩書氣自華”,相信通過各種教學改革和創新,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一定會增強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底氣.

  參考文獻

  [1]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韓結根.明代徽州文學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