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系論文範文

  畢業設計是高校教學工作中的一項常規性內容,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是學生在學校獨立進行的一次綜合實踐訓練,是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和系統的必要環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一:預測組合技術在機電工程專案上的應用

  1工程概況

  廣州紅酒庫建設專案分為倉庫和綜合樓兩棟建築。倉庫總用地12618.7m2,建築面積為48777.4m2,其中地上建築面積為17532.2m2,地下建築面積為31245.2m2,綜合樓總建築面積為6231.9m2。倉庫主體結構採用逆作法施工,施工現場用地緊張,施工環境複雜。

  2工程特點、難點分析

  1***逆作法,工期緊,施工環境複雜倉庫主體結構採用的是逆作法施工,工期十分緊張,機電系統必須在地下室緊張出土的複雜環境下,提前插入施工,兩條主要通道均被運土車佔用,再加上專案位於保稅區內,材料進出場需要報關,程式複雜,導致專案材料進場困難。

  2***用地緊張,無可靠的材料堆場與加工場地施工現場建築主體周邊非常狹窄,用地十分緊張,沒有任何合適的場地作為材料堆場與加工區域。

  3***空調裝置多,接管複雜本工程空調末端裝置多,空調器213臺,風機盤管72臺,且末端的接管複雜,閥門附件繁多,工程量很大。

  4***地下室層高高,高空作業難度大倉儲樓地下1層高6m,地下2,3層高達7.2m,高空作業難度大,效率低,危險係數大。

  3施工對策———預製組合的設想

  基於上述的工程特點與難點,專案全體員工一致認為採用傳統的循序漸進的施工工藝,專案生產工作將很難開展,無法完成工期履約。專案通過認真分析研究後決定,將預製組合技術與BIM模型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大膽嘗試與摸索機電安裝工廠化預製加工到現場裝配的新型施工模式,並提出瞭如下預製組合的設想。

  1***風管預製加工廠在場外提前兩個月建立一個加工廠,按照BIM技術深化的圖紙,進行風管成品與半成品的加工,二次轉運至現場拼裝。

  2***空調器、風機盤管閥門組預製單元體空調器與風機盤管等末端裝置多,且相對集中,裝置的進出口閥門附件繁多,接管複雜。考慮將末端裝置的閥門組預製成一個個單元體,批量生產,再拿到現場拼裝。

  3***風管支管整體吊裝技術地下室風系統末端風管支管尺寸均相同,層高高,高空作業施工困難,考慮將整段風管支管在地上平臺上組裝完成,風口安裝完成,保溫完成,然後整體吊裝。

  4***水泵預製單元體利用機房浮置底板減振系統的原理,將3臺水泵的減振底座連成一個整體,將水泵及進出水管閥門等安裝好,組成一個單元體。5***集分水器預製單元體利用製冷機房BIM模型,將集分水器及支管閥門附件拼裝好,組成一個單元體,再到現場與管道對接。

  4施工過程

  4.1風管預製加工廠

  施工流程:施工準備→深化設計→風管分節制作→預製風管運往施工現場→現場整體安裝。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確定加工廠地點,在廣州紅酒庫專案附近***麻湧***租賃廠房,做好佈置後,準備投入生產。

  2***將設計圖紙按節分好,並將風管和風管管件分系統分節編號,製作成風管預製加工圖紙。

  3***按圖紙製作好各風管,將製作好的風管裝入吊裝籠運往施工現場。

  4***現場打好支架,風管支管系統在地下整體拼裝好後再利用升降車安裝上去。

  4.2空調器、風機盤管閥門組預製單元體

  施工流程:施工準備→測量、下料→組裝→樣板驗收→批量生產→現場拼裝。空調器、風機盤管總數量基數大,相同規格型號的裝置數量較大,且私人酒庫之間,空調機房之間的佈局也大體相同,同時,地上2~4層私人酒庫的分佈也相對集中,這樣就為相同型號裝置的接管閥門組預製組合,批量生產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將BIM模型與現場測量結合起來,由測量下料到預製組合,再到現場拼裝,形成流水線施工,大大提高裝置接管的安裝效率。

  1***利用BIM技術做深化設計,繪製機房內裝置接管大樣圖,對各閥門附件精確定位,選定預製加工的組合管段,生成閥門組預製組合施工大樣圖。

  2***按照單元體預製組合施工大樣圖中的尺寸,進行測量,預製各連線部位的短管、法蘭,同時準備相應的閥門附件。

  3***按照單元體預製組合施工大樣圖中閥門附件的安裝順序,進行拼裝,組成單元體,並形成流水線,批量生產。

  4***將生產好的單元體,與現場管道及軟接頭進行對接,完成安裝。

  4.3風管支管整體吊裝技術

  施工流程:施工準備→支管加工→支管拼接、風口安裝→保溫→整體吊裝→對接主管、支架固定。地下2,3層空調系統風管支管的形狀、尺寸以及風口位置,均相同,考慮到地下室層高高,高空作業效率低,採用整體吊裝技術,能加快速度,降低高空作業安全風險。

  4.4水泵、集分水器預製單元體

  1***水泵預製單元體施工流程:圖紙製作→減震臺座澆築→安裝水泵→進出水管閥門組製作→拼裝。製冷機房空間狹小,在施工前充分考慮安裝空間,製作精確模型後,再根據模型出施工圖,將水泵區域作為一個單元進行預製施工。基礎澆築完成後,再在基礎上製作減震臺座,後將水泵安裝於減震臺座上,同時製作水泵進出水管端的管道閥門單元體,製作完成後進行拼裝與固定。

  2***集分水器預製單元體施工流程:圖紙製作→集分水器安裝→管道及閥門組合體制作→拼裝及固定。製冷機房空間狹小,先繪製精確製冷機房模型,再根據模型對集分水器區域進行預製單元體施工,將深化後的集分水器大樣圖提交廠家進行製作,同時澆築混凝土基礎,集分水器及基礎完整後,安裝集分水器,集分水器上管道與閥門進行組合預製,預製完成後進行拼裝與固定。

  5施工效果

  本工程採用工廠化預製加工到現場組裝的施工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現場無加工場地與材料堆場的問題,而且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工程質量,保障了專案工期履約。通過建立風管加工廠,機電風管系統提前了3個月進場預製加工,既解決了加工區現場用地問題,也緩解了專案材料進場以及存放的壓力,同時又大大提高了風管加工的效率。通過計算,加工廠平均每人每天預製加工風管30m2,而現場加工的效率,每人每天加工不到10m2,加工廠效率提高了3倍。同時考慮現場場地的限制,加工廠加工是現場加工效率的5~6倍。空調末端裝置閥門組預製組合,將高空作業轉化到平地上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高空作業的安全風險。同時,預製單元體統一加工,批量生產,保持機房裝置接管的一致性,提高了施工質量。風管支管整體吊裝技術,將各個工序整合到一起,一次吊裝到位,避免了反覆的搭設平臺,反覆的清理協調工作面,大大縮短了風管支管的安裝時間,提高了工人施工效率,節省升降車的使用時間,達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水泵與集分水器的預製組合,在加工廠進行組合加工,運到現場整體吊裝,利用BIM模型和全站儀測量精確定位,管道之間對接平直度在1%以內,提高了安裝質量與機房的整體效果。

  6結語

  預製組合技術在機電專案中的應用,遠遠不止於此,現在已經有了許多十分成熟的技術應用,如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專案的空調管井立管預製組合技術,日本冷凍站整體吊裝技術等,同時,也還有許多預製組合技術的課題,有待深入探索與研究。隨著精品工程的施工工藝要求精益求精和對工程質量與施工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的發展趨勢,預製組合技術必將與BIM技術結合,成為機電工程施工的主流技術。

  二:BIM技術在建築機電工程中的應用

  引言

  現在我們國家飛快的發展,也帶來一些其他方面的發展,計算機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計算機發展的非常之快,這樣就使CAD這種比較傳統的技術的設計的想法和方式改變了,使一些部分的相關技術人人員改變了手寫畫圖的方式,從而走向了電子化,從而縮短了設計週期,提高了設計質量,可以說CAD技術的應用是建築工程領域的第一次革命。BIM技術是近幾年出現的一項數字化新技術,為建築工程領域帶來了第二次變革,實現了從二維圖紙到三維模型的轉變。作為一項新興的科學技術,BIM正引領著建築業資訊科技走向更高層次,它的全面廣泛應用將對建築工程領域產生無可估量的影響,為建築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效益,使整個工程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然而BIM技術在中國的應用還只是剛剛開始,但會逐步推廣和深入到建築行業各個領域,從全球化的視角看,BIM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和技術,對其應用已成為建築行業的主流。

  1建築資訊模型的發展及應用

  在介紹建築資訊模型的發展及應用之前,應該首先了解下什麼上建築資訊模型,這樣我們才能更準確應用這個模型到實際生活中。所謂的建築資訊模型,就是在現在比較自由的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下,在建築施工時,其的物理性質、所具有的功能性質和與之一切相關的有關這個工程的施工終止日期的是否可以算出來或者可以運算出阿里的一種形式,它是以三維數字技術為基礎,通過一個共同的標準***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整合的建設程專案各種相關資訊的工程資料模型。建築資訊模型是對工程專案實體與功能特性的數字化、引數化的表達,可以持續、及時地提供有關專案的各種實時資料,且完整可靠,是設計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應對各種建築資訊,實現協同工作的基礎。傳統的計算機輔助設計主要採用AutoCAD等設計軟體進行二維圖形的設計,然而這種工作模式與傳統手工繪圖方法類似,只是利用了計算機作為繪圖工具,提高了繪圖效率和繪圖精度,並未從根本上將設計師從繁重的繪圖任務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為了推敲細節與最終設計效果,設計師們雖然可以在3dsMax等三維設計軟體中製作效果圖,然而此類三維模型並未整合建設工程所用的材料、材質及其他相關資訊,其目的僅僅是為了得到三維動畫或效果圖;此外,傳統設計軟體無法將平面、立面、剖面與三維模型統一關聯,某一圖紙作了變動,其它圖紙並不隨之改變,因此往往出現各種圖紙表達互相矛盾的現象。以上是目前CAD設計面臨的普遍問題,是進一步提高設計水平和設計效率所面臨的嚴重挑戰,因此通過計算機新技術來解決這些問題便成為各軟體廠家競相研究的物件。建築資訊模型技術提供了可靠的解決方案,它根據設計圖紙將整個建築在電子三維環境中完整的表現出來,模型中蘊含了完整的實際資訊,包括材料、材質、規格、型號、尺寸、構造及其他各種相關資訊,從而把整個建築模型化、數字化。在機電的工程中可以應用這個建築資訊模型。我們相關方面的技術人員在進行有關機電作業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BIM這項技術,BIM裡的一些特殊的功能比如碰撞檢查、施工模擬及工程量統計,可以指導我們如何在現場工作,達到節約材料、控制成本、加快施工進度、確保工期目標的目的。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藉助於BIM技術,還可以對施工現場的施工管理預先進行模擬,對建築材料的堆放位置、方法和建築裝置的位置、工作流程進行優化,提出最優施工方案,合理調配人員數量、建築材料、機械裝置等建設資源。對於重難點施工部位,還可以通過精確預演模擬現場施工過程,減少因施工順序,施工技術方案不合理造成的返工和浪費。通過BIM技術相關軟體建立三維數字資訊模型,在施工深化階段對建築、結構及機電專業管線進行綜合碰撞檢查,是BIM技術較為直觀、突出的功能之一。由於BIM軟體所搭建的數學模型是帶有材料材質、規格、型號及尺寸資訊的數字模型,因此在資訊量足夠的條件下,可以對現場施工所用建築材料的數量進行準確計量和預算,同時,可以準確測量預製構件的尺寸,從而避免預製構件的尺寸錯誤。它可以將發生衝突的管線以高亮的形式顯示出來,從而使施工技術人員及時發現衝突,並在施工深化階段對管線佈局進行合理優化,避免因後期返工帶來工程費用的增加及建設工期的延長。

  2BIM技術在模擬施工中的應用

  在四維環境中對施工進度和施工流程進行模擬,可以通過視覺化的方式分析專案活動,減少工期延誤和施工工序中的其它問題。利用AutodeskNavisworksSimulate進行四維模擬的具體步驟如下:將模型幾何圖形與時間、日期相關聯制定施工順序;從專案管理軟體匯入時間、日期和其它任務資料,以此在明細表和專案模型之間建立動態連結;制定預計時間和實際時間,以及視覺化的計劃進度與實際進度之間的偏差。AutodeskNavis-worksSimulate軟體,有很多優秀的工具供我們使用,這裡面給我們準備了很詳細的關於4D的動畫的模擬演示和如何製作一個動畫的步驟,如果我們想對我們的想法進行實踐,這也是可以允許的,對施工流程進行模擬模擬,從而幫助加深專案理解,提高可預測性。為了驗證該軟體在模擬施工中的可行性,我們建立了模擬模型,並根據樣板間工程的實際施工進度,進行了模擬分析,期間通過改變某些工作間的銜接關係、縮短某些工序的持續時間,加快了施工進度,保證了計劃工期的順利實現。通過模擬分析,BIM技術可以通過視覺化的方式對施工進度和施工程式進行模擬,可以對施工難度大及重點施工部位進行精確預演,從而減少因施工順序、施工技術方案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返工和浪費。

  3BIM技術在機電工程材料數量統計中的應用

  BIM技術,除了能在上面所介紹的領域內發揮作用,還可以進行其他方面的研究,對於材料的統計就是其中之一。AutodeskRevitMEP裡含有很多內容而且對於這些內容都有很細的描述,可以對很多方面所涉及的材料的數量、型號等進行統計計數。從長遠利益看,BIM技術得到的效益已經超越了設計和施工階段,並將惠及整個建築物的執行、維護和設施管理。並可以對統計結果計算求和。BIM技術是建築業資訊科技應用發展的必然產物,對BIM技術的應用可以使建築工程更快、省、更精確,各工種相互配合更協調、更方便。

  4結論

  總之,我們可以通過與AutodeskRevit有關的或者相近似的軟體可以實現我們將BIM技術應用在建築機電施工方面的想法,結合工程實際分析了BIM技術在模擬現場施工、材料數量統計方面的應用,通過一個很巧妙的方面就可以解決很困難的機電管線的問題,這個方法就是相互碰撞之間的檢查,並將其模擬結果應用於指導現場施工。BIM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建築業的生產效率,隨著軟體與硬體的進一步發展,BIM技術作為一種新生的科技力量,必將推動傳統建築行業快速發展,並引起整個建築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