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小論文範文

  提出 我們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寧要綠色青山也不要金山銀山 ,可見保護環境對於人類的延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保護環境小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公路設計中的環境保護與景觀設計

  公路設計在考慮安全、耐久、便利性的同時,還要引進環保、美化和人文等景觀設計理念,需要著重考慮道路景觀設計改善行車環境,創造景觀空間的特點,促使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到公路設計中。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道路基本功能的需求,已經轉移到對環境保護和景觀審美的需求。

  1環境保護設計原則

  1.1自然保護

  施工環境保護,首先要結合實際情況保留路基範圍外的樹木,不能隨意砍伐毀壞道路兩邊的灌木、樹種、植被,儘可能的保護原有生態植被,路基範圍內的樹木可以移植到道路兩邊。在山區建設的公路,還要考慮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儘可能的保留原有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和表土侵蝕。

  1.2水文保護

  道橋建設時,要嚴格監管,對機械設施定期維修,防治機械油料漏洩對水流造成汙染,建築廢棄用材不能隨意扔到水裡,沖洗建築材料的廢水,要沉澱後再排入水中。施工中的化學用品,要妥善安排,在建築工地設定臨時排水裝置,防止暴雨等自然災害,對其沖刷流入河流,危害當地自然生態[1]。還有石灰攪拌場地、瀝青庫生產的廢水。廢水只有在檢測PH為中性時才可以排放,而固體垃圾可以焚燒填埋處理的則要及時處理。在道路運營時期,如遇多雨季節,道路管理部門要定期做維修管理工作,在河流流經路段,加強巡查和做暴雨風險應急措施。

  1.3聲環境保護

  道路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嚴重的噪音,在施工階段會干擾到沿線居民休息和日常生活。所以施工單位要儘量使用噪音低的機械,把噪音大的機械施工時間段集中在白天,嚴禁夜間休息時間進行打樁作業[2]。施工夜間運輸,要減速慢行,爭取不用想到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1.4大氣保護道路施工基地建設,需要混凝土攪拌,混凝土攪拌是道路施工期的固體汙染源,如果沒有防塵防治措施,周圍的環境空氣質量將受到影響,下風向150米的範圍內,粉塵濃度在2.0mg/m2。因此,在進行混凝土攪拌時,需要加裝除塵裝置,以減少空氣粉塵汙染。

  2景觀設計原則

  2.1功能性

  道路景觀設計的首位條件是道路的功能性,以保障車輛安全、暢通無阻為前提。保障道路的功能性,是其設計的前提。但是,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需求,可能不得不違背生態法則,改變道路周邊的環境。一定情況下,想要保持道路的原本面貌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在保障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對生態進行補償重塑,或者是對其進行景觀設計,把工程建設為景觀,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

  2.2自然優先性

  在建設公路時,要遵從自然的特有規律,不能在破壞生態的前提下換取經濟發展,否則將引發嚴峻的生態災害。景觀設計理應尊重自然環境的自在行,不能大肆破壞道路沿邊的自然植被,或者將施工廢棄物丟棄在施工場所。當前自然環境生態惡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因而,道路設計要考慮自然發展規律,促使公路建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軌跡。道路建設對自然生態存在一定的干擾性,景觀設計要將干擾程度控制在適當的範圍內,設計構思以尊重自然為前提。

  2.3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是當前經濟、社會、資源的綜合性協調,道路景觀的可持續性在於時間的延續。公路景觀的組成系統範圍較廣,在進行設計時,需要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立足道路發展現狀,在結構與佈局上,設計出具備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系統[3]。景觀設計還體現在以人為本設計理念上,道路景觀是人對空間的審美情感體驗,只有以“人為主體”的設計觀念出發,景觀設計才處於實體創造中。

  2.4地域性

  公路沿線不僅僅有生態環境資源,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公路設計可以考慮地域文化,並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營造具備地域文化的道路景觀,為使用道路人員提供具備本土特色的視覺享受,同時還宣揚了地方文化。公路是人類創造的人文景觀,表現出別具一格的場所特徵和社會精神面貌。在做景觀設計時,可以發揚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增加公路景觀的文化認同感。比如具備地域特色的鄉土植物,在景觀設計時可以良好的利用,既尊重了地域環境,又展現了地域風貌,是繼承與發展理念的有效結合,促使公寓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

  3公路設計的敏感點

  3.1隧道、橋涵

  公路建設在設定橋涵時,要考慮路網、農田灌溉、夏季暴雨排水等系統,要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儘可能的保持生態的原始秩序,不隨意改動原始排水渠和流經水系。還有在挖掘隧道時,要在統籌視野上對安全、環保、土地佔有等因素綜合考慮,根據地質地形設計合理的方案,對洞門形式、潔汙分析、沉沙沉澱做因地制宜的整合措施。

  3.2路面交叉

  路面交叉,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路道邊是否存在障礙物,是否影響居民的安全出行。正常情況下,一般採用間距設定平交,保障沿線居民出行快捷,營造道路與自然相融的和諧氛圍,同時兼顧道路屏障設計,把道路兩旁障礙物移除。

  3.3綜合因素

  道路建設在設計前,需要做實地考察和收集資料工作,勘察生態環境的敏感區。比如勘察路基範圍內是否存在水井,對噪音要求較高的休養院和學校,或者又大氣環境敏感場所。還有公路建設對生態系統有一定的影響,儘可能的減少道路佔用農田的現象發生。

  4結束語

  從公路發展角度來看,可以通過景觀設計,改善公路建設工程對地區景觀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促使公路與自然環境巧妙融合,為使用者營造人文和諧的行駛環境。環境保護和道路景觀設計是當前公路建設的重要課題,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實踐意義,希望能為公路設計提供借鑑作用。

  二:隧道工程施工期環境保護措施

  1隧道施工過程中的環境保護

  1.1隧道施工對水環境的保護

  防止施工廢水汙染地表水。在隧道洞口設定沉澱池、蓄水池和小型過濾池,施工廢水處理後再加以利用。當採取防排水工程措施時,注意保護自然環境。隧道內滲漏水引起地表水減少,影響當地農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時,對圍巖採取必要的堵水措施,減少地下水的滲漏。儘量採取堵水措施,避免水位降低。在公路隧道設計規範中,隧道的防護和排水設計貫徹“以排水為主,防、排、截、堵相結合”的綜合治理原則。但是為了不影響附近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單位的正常生產和生活,防排水施工時首先要注意在採取防排水措施的同時,對隧道原有地下水或者地面水不應該全部排走。地下水的下降會改變當地的自然環境,甚至出現房屋建築物的不均勻沉降和地面開裂的現象,因此在隧道開挖過程中儘量採用注漿堵水減少地下水的流失,減輕地下水流失對洞頂生態環境的影響。隧道湧水的預防措施。主要針對可溶岩分佈地段的斷層破碎帶及其影響帶、層間滑動帶、構造及岩溶裂隙發育帶、可溶岩地層界線、巖性突變地段、可能存在的大型溶洞的超前探測。遠距離超前探測。採用TSP203地質探測儀探測,並採用HSP聲波反射法進行對比驗證。主要對掌子面前方200m範圍內的地質構造的位置、規模、性質進行較為詳細的預報,預測巖體的完整性及岩溶和地下水發育情況。近距離超前探測。採用地質雷達,HY-303紅外線探測儀,對掌子面前方30m範圍內的地質情況進行較為準確的預報。確定斷層破碎帶、不同巖性接觸帶的位置,判別巖體完整性,岩溶發育規模、位置、充填情況及地下水情況等。如果掌子面前方存在發生湧水的可能性,採用預注漿的方式,防治湧水發生。在隧道洞口附近,根據地形建造小型水庫,存貯大量湧水,避免湧水漫流汙染地表水。

  1.2隧道施工階段空氣環境的保護

  公路隧道由於開挖斷面較大,一般採用無軌運輸,這樣對施工通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隧道內空氣主要問題是施工粉塵、有害氣體和洞內溫度對施工工作人員的影響。為了保持洞內良好的施工環境,保護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必須做好施工時的通風工作。根據隧道的長度安裝通風裝置,風機產生的噪音及隧道中廢氣的集中排放均應符合環保的有關規定。隧道內降塵措施。施工防塵採用水幕降塵,在距離掌子面30m外邊牆兩側各放一臺水幕降塵器,爆破前10min開啟,放炮後30min關閉。施工過程中,在左右兩側開挖排水溝,洞內裂隙水和汙水通過抽水機抽出隧洞,為減少汙染,修建汙水處理池,經過淨化沉澱後排入水溝。隧道噴射砼採用溼噴工藝,減少粉塵產生。隧道噴射砼材料選擇要求:選用普通矽酸鹽水泥,細度模數大於2.5的硬質潔淨砂或粗砂,粒徑5mm~12mm連續級配碎***卵***石,利用洞口處理合格的水,儘量少用飲用水。噴射前,檢查隧道斷面尺寸,對欠挖部分及所有開裂、破碎、出水點、崩解的破損岩石進行清理和處理,清除浮石和牆腳虛碴,並用高壓水或風沖洗巖面,噴頭距巖面距離以1.5m~2.0m為宜,噴頭垂直噴面,噴初期支護鋼架、鋼筋網時,可將噴頭稍加偏斜,角度大於70°,噴射路線應先邊牆後拱部,分割槽、分段“S”形運動,噴頭作連續不斷的圓周運動,後一圈壓前一圈1/3,螺旋狀噴射。噴射砼作業採取分段、分塊,先牆後拱、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噴射時,噴嘴做反覆緩慢的螺旋形運動,螺旋直徑約20cm~30cm,以保證砼噴射密實。同時掌握風壓、水壓及噴射距離,減少回彈量。有水地段噴射砼採取如下措施:當湧水點不多時,可設導管引排水後再噴射砼;當湧水量範圍較大時,可設樹枝狀排水導管後再噴射砼;當湧水嚴重時可設定洩水孔,邊排水邊噴砼。增加水泥用量,改變配合比,噴砼由遠而近逐漸向湧水點逼近,然後在湧水點安設導管,將水引出,再向導管附近噴砼。當巖面普遍滲水時,可先噴砂漿,並加大速凝劑摻量,初噴後再按原配合比施工。當局部出水量較大時採用埋管、鑿槽、樹枝狀排水盲溝等措施,將水引導疏出後再噴砼。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提高隧道內車輛最高限速,減少車輛通過隧道的時間,減少廢氣滯留時間,以便減少運輸車輛對隧道內空氣的汙染。隧道內施工人員佩戴防毒面具提高自身保護措施。隧道工人及時倒班,避免人員在洞內工作時間過長。

  1.3根據圍巖情況選擇適宜的開挖方式,避免地表沉降

  精心安排開挖施工。開挖方法宜採用雙側壁導坑先牆後拱法,拱部開挖時保留核心土,初期襯砌應緊跟開挖面施工,並妥善處理好陷穴、裂縫,以免地面水侵蝕洞體周圍,造成巖體破碎帶坍塌。初期支護完成後及時進行襯砌砼的澆築。

  2結語

  隧道工程的環境保護措施是個系統工程,涉及面較廣,應該按照環保要求配備施工輔助設施,制訂各種預案,並進行演練,做到既要達到工程建設目的,又要使工程與自然環境協調,及時預防各種汙染和破壞環境的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