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開題報告格式要求

  開題報告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位論文的學術水平與品質,是作為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也是論文寫作或研究能否按計劃實施和開展的重要保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第一步、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

  內容要求:

  明確提出論文所要解決的具體學術問題,也就是論文擬定的創新點。

  明確指出國內外文獻就這一問題已經提出的觀點、結論、解決方法、階段性成果……

  評述上述文獻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論文準備論證的觀點或解決方法,簡述初步理由。

  撰寫方法:

  你的觀點或方法正是需要通過論文研究撰寫所要論證的核心內容,提出和論證它是論文的目的和任務,因而並不是定論,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結果。開題報告的目的就是要請專家幫助判斷你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值得研究,你準備論證的觀點方法是否能夠研究出來。

  一般提出3或4個問題,可以是一個大問題下的幾個子問題,也可以是幾個並行的相關問題。

  第二步、國內外研究現狀

  內容要求:列舉與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前沿文獻。基於“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提出,允許有部分內容重複。

  撰寫方法:只簡單評述與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前沿文獻,其他相關文獻評述則在文獻綜述中評述。

  第三步、論文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內容要求:

  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簡單明瞭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

  簡單闡述如果解決上述問題在學術上的推進或作用。

  基於“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提出,允許有所重複。

  第四步、論文研究主要內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個論文的寫作大綱或內容結構。由此更能理解“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不同於論文主要內容,而是論文的目的與核心。

  關於格式的論文範文

  試論格式塔視角下的文字場

  [摘要]在格式塔文藝心理學視角下,文學作品的文字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由文字各層面的具有傾向性的張力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文字的場,整體的格式塔質結構是文字場的核心特點。且文字場各層面共同作用構成格式塔文字場整體。

  [關鍵詞]力場;文字;文字場

  [中圖分類號]1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234***2012***01-0169-03

  一、文字場的形成

  格式塔文藝心理學家阿恩海姆認為世界的本質是力,“每個視覺式樣都是一個力的式樣”。他在其代表作《藝術與視知覺》中有這樣一幅圖。

  圖1是個正方形和其內部黑圓面組成的視覺式樣,而黑圓面看來似乎存在一種向正方形中心或四周某一方向運動的趨勢。在物理學中,把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作用叫做力,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索。黑圓面的運動作用“有著自己的作用點,方向和強度”符合物理學的定義,所以心理學家們就稱之為“力”。但這種作用力不是物理意義上真正的運動。而是心理感覺上的運動,可以看成一種心理力。根據圖1心理力向正方形各個方向運動的作用趨勢。可畫出如圖2的力的結構圖。在物理學中,具有能量,動量和質量,能傳遞實物間的相互作用的物質存在的一種基本形式叫做場。如電場,磁場和引力場等。圖2正是圖1心理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力場的示意圖,是心理上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即“視覺式樣實際上是一個力場””通過這個形象性的解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阿恩海姆認為力是構成世界的本質內容,一個物體、事物就是一個力的式樣,同時也是一個由內部的力相互依存,共同支援作用形成的場的存在。

  在圖2這個場中。正方形內的黑圓面似乎有一種離開它現有的位置向正方形中心或四周某方向運動的力的作用趨勢,而它並不能發生真正的物理意義的運動,只是讓觀察者在心理上產生這樣的感覺。在格式塔心理學中。這種物理狀態上看似不動卻能在心理上給人以運動的感覺的心理力被稱為“張力”。“張力”也是物理學概念。指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於其內部而垂直於兩相鄰的部分接觸面上的牽引力。在藝術領域,T.S艾略特指出“一箇中國式的花瓶雖然是靜止的,但看上去卻似乎在不斷地運動著”不同於物理上真正的運動,藝術欣賞者從繪畫,雕塑這類藝術形式中所見的運動是“視覺形狀向某些方向上聚集或傾斜。它們傳遞的是一種事件,而不是一種存在”正如俄國抽象主義畫家康定斯基所說的是一種“具有傾向性的張力”。

  中國古代文論將文學作品看成由“言、象、意”三層面共同組成的文學整體。這一觀點是由三國時期思想家王弼提出的,認為文學文字是由文學語言組織、文學形象系統和文學意蘊世界組成的。現象學代表人物英伽登將文學作品看成是由語音現象層、語義單位層、圖式化觀像層和再現的客體層所構成的有機整體。語音層與語義層是文學文字的基礎意義層。讀者對更高一級圖式化觀像層和再現的客體層的把握是在以語音和語義兩個層次為基礎完成的。英美新批評也有“語象”的文藝學術語,指由文學語言表達的形象,尤其是微觀的即以詞語、句子為單位的語言形象。本文探討的文字特指在未被深刻解讀而只作為客觀語言存在的,語象層面的文字整體,包含語音層,語義層***詞典意義***和形式結構層三個層面。

  根據阿恩海姆力與場的理論,我們可以認為文字也是一個場,即文字場。文字場是創作者的心理場通過對文學語言和形式的組織所構成的文字整體結構。格式塔文藝心理學家考夫卡認為世界是心物的。人們知覺現實的觀念稱作心理場。被知覺的現實稱作物理場,人類的心理活動是兩者結合成的心理物理場即心物場。創作者的心理場在遭遇到外界物理場後,創作者的自我與世界交融在一起,一個全新的帶有創作者自我要求的經創作者心理場經驗過的心物場世界在創作者內心形成。創作者心物場通過文學作品的創作得到物化實現。創作者的創作是對語音層面、語義層面和形式結構層面共同組織形成的文字的創作,並因為在文字創作中投射了具有個體性的心物場的思想內容和情感體驗“事件”,使物化後的文字也具有了創作者思想與情感的某種傾向性的張力,成為了一種場的結構,而這個場中的各組成部分也都具有了這種傾向性的張力特點。所以,文學作品的文字場即是文字各層面“具有傾向性的張力”互相依存、共同作用而成的文字的“場”的存在,是文字各層面傳達的“事件”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機整體。格式塔視角下文字整體正是文字各層面中存在的具有相同指向性的,傳達創作者心物場思想情感共同“事件”的“具有傾向性的張力”相互協作支援而形成的文字場。

  二、文字場整體的凸顯

  格式塔理論家考夫卡提出了藝術品的整體性特點,認為“藝術品是作為一種結構感染人們的。這意味著它不是各部分的簡單的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統一整體”。一個藝術作品就是一個整體,“它不僅使自己的各部分組成、一種秩序統一,而且使這統一有自己的獨特性質”即格式塔質。格式塔質不是格式塔的各組成部分特徵的簡單相加,而是由各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結構方式互相依存、彼此作用得到的大於各部分特徵之和的整體性特質。藝術品的魅力就在於這種整體結構特質之中。阿恩海姆結合他的力是世界的本質的理論繼續發展了藝術品整體論觀點,認為藝術品是其內部各種力的相互作用構成的有機整體,要在這一整體力的式樣中把握藝術品的結構。

  在格式塔視角下,文學作品是一個統一的藝術品整體,文字場也是一個文字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統一有機整體。讀者是通過文字場的整體結構獲得文字場的格式塔質並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的。讀者進入文字場時,文字的語音、語義和形式結構各層面作為一個共時性的整體向讀者呈現,文字場是其內部各層面的具有傾向性的張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格式塔有機整體。語音,語義和形式結構內含的張力同時指向並表現同一傾向性,即創作者通過文字意圖向讀者傳達的情感的心物場“事件”。讀者在閱讀接受中感知文字場的整體特質結構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在具體文學接受實踐中。不同的文字場組織形式會形成不同型別的的文學作品。大體說來可以分為敘事文學文字場、抒情文學文字場和象徵文學文字場,不同型別的文字場構成具有不同特點的格式塔特質,使讀者體會到不同的文學藝術魅力。在敘事文學文字場中,讀者會獲得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格式塔質;在抒情文學文字場中。讀者會獲得表達某種特殊的情感的意境格式塔質;在象徵文學文字場,讀者會獲得傳達某種深刻哲理的意象的格式塔質。

  以中國新月派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為例說明文字場的整體的結構的凸顯。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瀾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蕭;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讀者在最初讀過全詩後會感受到到詩作輕柔、淡雅、夢境般的格式塔整體特質,再經過深入體會,深刻理解之後會深切體味到詩人在詩中表達的對康橋的濃厚眷戀,對分離的悵然神傷,對人生際遇的幽然慨嘆,給讀者帶來整個心靈的感動和震撼,得到難以忘懷的審美享受,使讀者體味到飄渺柔美。帶著淡淡哀愁的傾向性的詩歌整體張力特點。而這整體的傾向性張力特質是由語音,語義和形式結構各文字基礎層面的內含張力和所傳達的“事件”共同支援而成的。此詩作共分七節,每節四句,每行六至八個字,第一、三行稍短。第二、四行略長,全詩形式結構佈局,既有詩歌嚴整的結構特色又推陳出新給讀者以錯落有致、別具一格的建築美的視覺感知和張力效應。在語音層面採用了二、四行隔行押韻、各小節換韻的方法,第一節與最後一節分別重複使用三次“輕輕地”和“悄悄地”,第四節和第五節使用“連珠格”手法使詩句兩兩相連。這些藝術方式的運用使全詩的節奏輕快柔和,音節抑揚頓挫,旋律婉轉悠揚。對語音欣賞的同時,語義層也在優美的旋律中漸漸顯現。本詩採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另運用了一些不同平常表達的詩化的句法模式,例如首句狀語提前把“輕輕地”放在句首。全詩語言輕靈優雅,句式跌宕起伏、富於變換,修辭的運用形象傳神,給自然景物以生命,能在讀者內心帶動起巨大的情感張力。語義層面為讀者呈現出一幅動態流動,輕盈夢幻的美麗畫卷和內容張力,傳遞給讀者一個美麗多情的康橋整體“事件”。這種夢幻般的審美格式塔意境不是單獨的語音,語義或者形式結構能夠形成的,而是文字場這三層次以各自獨有的表現方式所形成的各不同特點具有傾向性的張力的相互扶持,共同作用完成了詩人情感傾向性事件的表達,在讀者心中留下了一個獨特的、夢幻的康橋格式塔意境,讓人心嚮往之。

  三、文字場各層面的作用

  通過以上分析看出《再別康橋》文字的各層面作為文字場中的各部分協同作用構建了《再別康橋》完美的文字整體,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文字場的存在。而語音,語義和形式結構這幾個方面都有其藝術上的獨特審美價值,各以其獨有的種種表現方式參與文字格式塔整體的形成,以其各自特有的張力特點注入文字場的作用,完美文字場的存在。。每一個部分都必不可少,少了任何一各層面的加入都會大大降低文字場整體力的式樣。

  文字的語音層面是文字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當讀者在面對一個文字時首先撲面而來的就是文字的語音層面,我們要對文字進行理解接受必須對其進行閱讀,閱讀中文字的語音形式對文字整體的深入理解有重要的影響。清人劉大魁就曾指出“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盞音節者,神氣之跡也;……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妙處在於神氣而神氣不可見,必須訴諸於音節。語音以變換的節奏和頓挫的音韻刺激著讀者的聽覺,給讀者以音樂性的享受,即使一時不能完全理解文字的意義也可以在優美跌宕的具有傾向性的聲音張力中感受到文字傳達的的情感內蘊和精神意味事件。中國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首簡單的五言小詩,因為嚴格遵照格律的要求,押韻自然流暢,節奏輕快明朗,讀來朗朗上口使深沉而偉大的母愛在靈動的韻律中更表現的親切真誠,讓人久久難忘。

  語音層面的的音律和節奏的獨特表現形式令文字具有了音樂性張力,而文字的語義層面卻是文字客體的靈魂,語義層的字、詞、句子、句法形式和修辭手段這些基本語言手段共同構成了文字的客觀意義。讀者要深入接受研究文字首先就要從語義層面著手,先掌握,理解其字面意義,詞典意義而後才能進一步分析文字的深層含義和情感內蘊。在具體文字中文字的選用、詞語的搭配、修辭的運用和句法的變換是語義層面能引發讀者深入思考。認真研究的“具有傾向性張力”的根據和由來。以龐德的詩《在地鐵站》面孔幽靈一般顯現溼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全詩僅此兩句,可詩中比喻修辭的運用與“幽靈”,“溼漉漉”和“黑色”這些語詞的選用共同作用構成了詩作語義層陰暗卻悽美的傾向性張力。給讀者以孤寂陰冷的審美心理體驗。

  形式結構層的“具有傾向性的張力”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形式”即文字外在視覺形式。“一切視覺形狀都是力的式樣”,對文字外在視覺形式的接受就是對文字所要表達的力的式樣的接受。“一切形式的本質都在於它們能傳達某種意義,任何形式都要傳達出一種遠遠超出形式自身的意義”詩人威廉斯的一首詩如下:

  我吃了

  放在

  冰箱裡的

  梅子

  它們

  大概是你

  留著

  早餐吃的

  請原諒

  它們太可口了

  它們那麼香

  又那麼甜

  這首詩去除它的形式就變成了:“我吃了放在冰箱裡的梅子,它們大概是你留著早餐吃的。請原諒。它們太可口了,那麼香,又那麼甜”。是一張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便條。而詩的名字就是《便條》詩人將字面意思極其簡單的便條用詩的形式重新排列就成了一首富有情感內蘊的詩作,詩的視覺形式的帶給讀者具有審美內涵的傾向性張力並同時接受了詩歌傳達的內力特徵和事件內容。另一表現形式結構層的“具有傾向性張力”的是“結構”,即整個文字巨集觀的編排佈局方式。巧妙的結構會給讀者閱讀時增添閱讀的渴望與樂趣,讓文字故事和情感步步推進、娓娓道來。在對文字總體的構造的安排中體現文字的傾向性事件和目的性效果。中國當代作家霍達的名作《穆斯林的葬禮》的敘事結構就極富特色。小說沒有采用按故事發生的先後順序平鋪直敘的一般寫法,而是以“玉”和“月”分別代表文中這個回民家族的前兩代和第三代,“玉”和“月”的兩條故事線索在兩個時空共同推進,又交叉往復在分別敘述中互相說明、互解疑團、相互支援著完成整個文字的全部故事。獨具匠心的結構特質在完成故事的傾向性的事件的同時達到給讀者以巨大的內心情感張力和心理體驗的目的性,別出心裁、別具特色。

  以上分析了具體文字中某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完善的表現形式成就文字整體的彰顯,各組成層面的以其完善的表達傾向性的張力完美文字場的力的式樣。阿恩海姆認為“在一件平衡的構圖中,形狀、方向、位置諸因素之間的關係都達到了如此確定的程度,以至於不允許這些因素有任何些微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整體所具有的那些必然性的特徵,也就可以在它的每一個組成成份中呈現出來”。文字場的存在就是這樣一個迴圈反覆,生生不息的動力系統。

  [參考文獻]

  [1]***2][3][4][5][6][7][12][17][14][15][17][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騰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8.9.16.74.98.564.568-569.571

  [8][9]朱立元,現代西方美學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684

  [10]徐志摩,再別康橋,徐志摩的詩[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

  [11]郭紹虞,王文生,中國曆代文論選***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48

  [12]孟郊,遊子吟,郭興良,周建忠,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27

  [13]李浪,文藝心理學[M],長春:林文史出版社,2006:39

  [16]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