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副教授職稱論文檢測作品

  老師是一座通向知識海岸的長橋;老師是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我們;老師是一棵大樹,為我們遮風擋雨。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小學數學老師邏輯表述藝術芻議

  摘 要:素質教育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老師現存的邏輯表述缺失,絕非簡單的數學功底深厚與否的問題,而是一項兼跨小學數學、語文素養、形式邏輯及小學心理的邏輯表述藝術,應因人而異、綜合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老師 邏輯表述 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203-01

  小學數學老師的課堂邏輯表述,是一項兼跨小學數學、語文素養、形式邏輯學及小學心理學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深諳此道,並積極踐行於課堂者,必事半而功倍、教學質量上乘;反之,則事倍而功半,不得要領。現就小學數學老師邏輯表述藝術坦陳如下。

  1 小學數學老師邏輯表述缺失

  ***1***語文素養低下,邏輯表述欠條理。農村小學數學老師,大多學歷不高、偏科者多,之所以從教數學,多數人並非因數學功底多麼深厚,而使然於學科基礎的相對強項或教學需要。故此,其語文基礎的相對弱化可想而知。基於此,教學中從名詞術語的正確含義,到代詞副詞的辨析,難免邏輯表述不清、不準。

  ***2***數學術語含糊,內在邏輯支離。小學生對數理的接受尚處啟萌階段,對枯抽象的數學術語,實難理解和接受。因此,深諳箇中教育規律的老師,無不力求數學術語的準確表述與解釋,並緊扣題型的數學邏輯。以四年級上冊“數學廣場”中怎樣烙餅更合理為例,如表述邏輯支離就難以講明關鍵點及竅門所在。

  ***3***結構流程欠思,課堂邏輯失謹。教學結構設計,貴在縱橫交錯,橫向上――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流程、教學策略等內容,緊密關聯;縱向上――教學環節***流程***的相互聯絡。規範的教學結構,應包括學生的預習、匯入、講解或討論、作業、小結等環節。恰緣此流程的欠思,導致課堂邏輯的失謹。

  ***4***方式方法欠妥,教學邏輯錯位。“成功的教學不在於教,而在於學,尤其在於使人學。”在數學這門以嚴謹和繁難著稱,尤其強調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求知慾的學科中,“使人學”尤顯重要。可惜,基於教學壓力、個人素質等原因,儘管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法已然被摒棄,但仍不乏教學邏輯的現實錯位。

  2 小學數學老師邏輯表述藝術

  ***1***邏輯表述的內在聯絡性。小學數學,在題型安排、解題要素設計上,承延了數學的特有共性―― 各要素的內在聯絡,惟其抓住各要素的內在因果、數值聯絡,方能抓住關鍵、正確解題,從而帶動整個複雜問題的解決。教育學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並採用適當的方法。實踐印證,但凡被受學生及家長公認的出色數學老師,無不苛求邏輯表述的內在聯絡性,且邏輯清晰、要素完全。以三角形一課為例,“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如是表述,可堪完美。

  ***2***邏輯表述的準確凝鍊性。說一口標準、規範、流利的普通話,掌握一定的口語表達技巧,是老師基本技能。然而,僅有此技能不行,還必須有準確凝鍊的邏輯表述。強調小學數學老師邏輯表述的準確凝鍊,並非苛求其每一堂課,所述話語都如同作家筆下的文章那樣凝練,而貴在倡導“精講、講精”的授課新風。換言之,即便難以“精講、講精”,也要朝此目標努力。何以才能“精講、講精”?路徑有二:一是邏輯表述上下功夫;二是吃透課本和題型。反觀部分青年教師的履職教訓,泛講有餘、精講不足、缺乏重點,不能不說是主要教訓,不妨放下架子、取師名師、固強補弱。

  ***3***邏輯表述的排它取捨性。小學數學應用題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它既有多種多樣的具體內容,更有包含名詞術語、數量關係、結構特徵等複雜表述,而構成學生解題最大障礙的,不在於題本身有多難,而是面對這些複雜的邏輯表述,相當比例的農村小學生,因早期學齡前教育的缺失,對數學的概念認知滯後***某大學生坦言,二年級前聽不懂數學課,智力開發晚***,根本不理解這些邏輯表述的排它、取捨性,以致分不清“減少、減少到、增加了多少”等題意,加之老師自身語文素養不高,只知照本講述,細緻解釋跟不上,因而錯誤不斷。可見,邏輯表述的排它性及解讀可謂關鍵。

  ***4***邏輯表述的循序漸進性。培根曾言:“如果一個人從肯定開始,必以疑問告終;如果他準備從疑問著手,則會以肯定結束。”拋開培根的本意,而從邏輯層面析之,此話透出一個規律―― 邏輯表述本身,即有其循序漸進性,更何況是小學數學的邏輯表述。小學生的心理機能尚未成熟,表現為不能獨立解決的任務,在大人的幫助下或在集合活動中通過模仿方可順利完成。維果茨基說過:“教學與其說是依靠已經成熟的機能,不如說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的機能,才能推動發展前進”。基於上述認知規律,足見小學數學老師的課堂邏輯表述,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盡力避免內容的跳躍。

  ***5***邏輯表述的思維繫統性。應用題是小學數學老師最為頭痛的―― 份量大、分數多,難以把握。如何破解呢?對此,儘管每個老師各有己見、招法不一,但最為笨拙、最富實效的方法,則是打破教材中一類一例的體系,把應用題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來考慮,抓住應用題的關鍵要素―― 讓學生在第一眼看題時,目掃幾句前提,未待問題提出,即能從已知各要素、要點中,清楚地洞悉到兩個內在要點:一是各要點之間的內在聯絡是什麼;二是這種內在聯絡本身,已然告知了什麼要素及如何求解?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必有助於提高學生應用題的解題能力,從而奠定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

  ***6***邏輯表述的形象物化性。小學數學在課題分類、題型解析等方面,升級圖文並茂版後,使抽象的數學邏輯表述,轉為形象物化的配圖解析。這一教材新趨,本無可質疑,值得反思的是,基於教學習慣、方式的差異,有人在教學中卻忽視了這些閱讀版的啟智功效,不僅未能充分利用,而且不善於探掘圖文外的表述方式。如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節中的垂直與平行問題,有的老師僅限教材中所列單槓、雙槓等4例的對應講解;有人則在按圖解析的同時,拿一根長繩、幾根長板條,讓學生們當堂演式何為平行、垂直、梯形、平行四邊形?各個的關鍵點是什麼?後者無疑更形象物化、易被理解。

  3 結語

  小學數學老師的課堂邏輯表述,主要歸因於老師自身的綜合素養―― 亦如詩人所云:“功夫在詩外”。對策:著新為、持恆功於邏輯表述的內在聯絡性、準確凝鍊性、排它取捨性、循序漸進性、思維繫統性、形象物化性,或為本源之策。

  參考文獻

  [1]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語文出版社,1989.

  [2] 鄭永琴.素質教育課堂教學藝術[M].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

  [3] 孔企平.小學兒童如何學數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