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老師中級職稱論文

  老師是一個令人敬仰的職業,給學生知識,給學生力量,給學生戰勝的勇氣,讓學生勇往直前。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關於學生當老師的幾點思考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它要求教師重新認定自我,把握自身角色定位,以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參加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愛的呼喚與希望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總之一句話,新的教學理念應該是教師角色的轉變,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關鍵詞:新課程 學生當老師 思考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過去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也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教師的特有定位。沒錯,作為教師,最起碼應該給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解決學生的困惑。那麼,在當今高度發展的社會,僅僅給學生傳授知識,解決疑問就夠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教育模式與理念也應該不斷改變與更新。早在上世紀末,就有人提出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改變教師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學生的狀況。21世紀初,關於中學課程改革的呼聲更加高漲,新的中學課程標準也應運而生。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各種新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有效課堂、高效課堂、生本教育、少教多學等等。更大膽的嘗試是:讓學生當老師上臺講課。在研究和學習了各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後,我校也進行了讓學生當老師的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有收穫也有不足,經過近一年多的“讓學生當老師”的歷史教學嘗試,我有一些想法與思索與大家分享。實踐證明,這種大膽的嘗試與做法有以下好處。

  首先,有利於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培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在大力提倡教學改革的今天顯然已經過時了,更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升與全面發展。那種“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一切以老師為中心,連學生的思維活動都受控制”的授課方式越來越沒有市場了。如何根本改變這種局面,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呢?讓學生走上講臺當老師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這種方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參與課堂的熱情明顯高漲,講課的學生作為“老師”充分發揮了他的主體性,其他聽課的學生也在不同程度上參與到了課堂中,從總體上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和主體性。

  其次,有利於培養學生參與競爭、共同合作的意識和刻苦鑽研的精神。傳統的教學是老師準備好了一切,讓學生去聽,去接受,即使有學生參與的環節,也是老師起著主導作用,要按老師的設計和方向去進行。有時候,老師把某一課準備得再充分,設計得再精彩,講完課後學生的積極性也許並不高漲,學習效果未必理想,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參與進去,沒有合作意識,也不會覺得老師的備課是件有難度的事情。如果讓學生自己上講臺情況就不一樣了。講課的學生為了上好一節課,勢必會做一番精心的準備,如廣泛蒐集材料、深入鑽研教材、多方聽取意見等。他們會通過自己的刻苦鑽研,自覺吃透教材,甚至不放過一些細枝末節,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的過程。同時,在講課過程中,他們會以更加平等的姿態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合作與探討,這就有助於學生的參與合作意識的提高。

  最後,學生講課有利於教師改進教學。很多時候,教師並不瞭解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課堂,喜歡什麼樣的話題,即使瞭解,也不一定去按照學生想象的那樣去授課。長期下來,很多教師就會形成比較固定的模式去上課,很難有新鮮血液去補充。而學生講課或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於學生每天要聽很多門課,通過比較鑑別,他們能夠對一堂課乃至一種教法的優劣做出粗淺的判斷。他們在講課時,會有意無意地借鑑和模仿那些他們自認為好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或者按照自己理想的模式去組織教學。而且學生在講課過程中,會有智慧的火花迸發,會有意想不到的創新出現。因此,學生的課堂參與會給老師很大啟發,教師一方面可以借鑑和吸收學生講課時的有益東西,可以得到更多的教學資源,這樣的教學資源可能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另一方面,教師也能瞭解到學生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樣的話題才能使學生更感興趣,從而有助於優化教學設計和改進課堂教學。

  以上是對學生講課積極作用的思考與總結。當然,學生在講課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進行了分析與反思,下面談一下我的拙見。

  一、教師應該對講課的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幫助學生備課,給學生提出原則性建議。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準備,那麼這一節課很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很可能會與教學目標偏離很多,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降低。所以,在確定課題後,教師應該幫助講課學生查詢資料,分析課文,設計講課方案,尤其是對重難點的把握和分析。還要指導學生鑽研教材,斟酌每一句話。最後,從巨集觀上指導學生對本課的整體把握,從匯入到板書設計再到課文的前後聯絡。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生認真備課的基礎上,課堂效果就會比較好了。

  二、教師應該參與課堂教學,當好導演,而不能袖手旁觀,不聞不問。教師在聽課時,要和學生在一起,要記好筆記,注意講課的學生對知識點有沒有吃透、重點有沒有突出、難點有沒有突破等。在學生講解完之後,要做一定的糾正、補充與昇華,還要對學生的講課進行及時的點評。針對不同的學生在講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對症下藥。心理素質好的學生在講課過程中,教師最好不要走動,讓他完整地上完;而遇到學生緊張或發慌的情況,要及時幫助他們,讓他們跳過難以講清的知識,要他重點講解已準備充分的內容,此時還要對他表示讚許,讓他有信心完成他的任務。另外,對於學生參與課堂時出現的“意外”,教師要適時去引導,要出面調停,要控制課堂,當好導演。

  陶行知先生曾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這正符合新課改的理念。讓學生當老師可以說是全新的實踐,是對如何“教學生學”的詮釋與定義。讓學生講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代替老師上課,更不是讓講課學生迴歸“傳統的教師”,而是要摸索和實踐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即有利於教師角色的轉變,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這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方式才會多樣化,才會有不同的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方法,我們的教育理念才可能不斷更新與創新。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