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設計畢業論文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新興的建立在現代環境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邊緣性學科。從廣義上講,環境藝術設計如同一把大傘,涵蓋了當代幾乎所有的藝術與設計,是一門藝術設計的綜合系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城市地鐵空間系統環境藝術設計

  城市地鐵空間包括城市地鐵站、地鐵室內外空間。城市地鐵已經融入到人們生活當中,地鐵空間的環境藝術設計應加入藝術元素、增添藝術美感、豐富城市內涵、愉悅人們的心理。各城市在修建地鐵時對環境藝術都有一定的考慮,但是,還存在藝術設計不合理,且藝術水平較差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1城市地鐵空間系統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工業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城市交通也越來越擁堵,交通壓力也越來越大。地面上的交通壓力已經接近飽和。發展地下交通不失為一種有效方式。基於現實的交通壓力,城市地鐵作為新寵,成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一種有效手段,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基於現實現狀,設計好城市地鐵空間系統環境,對於地鐵空間系統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城市地鐵車站的空間設計

  2.1城市地鐵車站環境藝術設計原則

  設計城市地鐵車站環境時,應注意以下原則[1]:A.滿足使用安全要求:安全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首要原則,地鐵車站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和前提是安全性。B.滿足出行方便要求:地鐵車站是人們出行的現代交通區域,車站環境設計科學合理可方便居民出行。C.滿足人性化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以人為本”的居住環境逐漸走入生活。人們對環境要求更加高,為創造美妙、有序、和諧的空間秩序,人性化設計要求人與環境之間相輔相成,從而給人們提供了便利、舒適、美感和情趣的空間環境,使人們形成認同感和歸屬感。D.滿足整體協調性要求:設計要與周邊環境相融合,與當地民風民情相一致,與歷史相協調,與時代感以及人的感知相協調。要求設計具有整體性。E.滿足本土文化要求:各種文化有著本民族的習慣和思維方式和文化底蘊,它是傳統文化整合或發展的一種文化形式。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背景、地形和氣候,城市地鐵車站環境藝術設計是城市形象的象徵。

  2.2藝術環境設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各種概念屬性統籌協調的層級關係是實施策略,它是城市地鐵空間系統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2]。

  2.2.1地鐵空間的***設計地鐵空間的***設計是地鐵空間設計的門面,設計的好壞關係到人們對其第一印象。地鐵資訊是***設計首要呈現的,地鐵資訊要與周圍融為一體。地鐵***設計的難點是地鐵資訊要與周圍建築的整體風格相協調,又要體現其個性。設計師給出了兩種建議:第一,***採用簡單的設計處理,這種方法很簡潔,一般是沒有建築形體的。將***的設計重點轉移到標識的設計上,將標識作為導向,引導民眾進入地鐵;第二,採用濃重灌飾,優雅高貴的華麗設計,令人過目難忘。

  2.2.2地鐵空間色彩設計與照明色彩具有強烈的識別效應,已成為經營策略的有力工具。有計劃、有戰略性的採用優美的色彩,可在視覺傳達中發揮舉足輕重的功能。為提高建築外觀空間的表現力,應該合理運用色彩。一個民族、一個地區都有其用色習慣,都會受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影響,為營造“地道”的文化風格,設計人員要全方位的、深入的瞭解當地特色,設計出具有靈魂的、經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在地鐵空間的藝術性裝飾中,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還有照明。大多數地鐵車站都處於地下,車站內部一般缺乏自然光照,會令人緊張不安。地鐵空間可以通過光源的一些特性、燈具質感、造型及其排列組合來妝扮或強化。可以把自然光照引入到車站裡來,因地制宜地利用玻璃屋頂或者大面積的玻璃幕牆來增強照明效果。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以採用人工照明,光照儘量以簡潔明快色調為主,這樣,可以使人們在視覺上更加輕鬆愉悅。

  2.2.3地鐵空間中室內牆壁的設計牆壁設計應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地鐵空間內創造舒適的心理環境,讓人忘卻旅途的疲憊。一個舒適宜人、具有趣味性的候車環境是大家所期望的。此外,地鐵的室內牆壁是一個城市文化的縮影,通過地鐵空間牆壁設計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國內地鐵最缺乏的就是對城市特色的展示,對地域個性的張揚,如何設計出具有特色又美觀的牆壁,將是對設計師的考驗。

  3結語

  城市地鐵作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有效工具,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發展。作為城市環境的一部分,城市地鐵空間系統的環境設計要求具備一定的藝術美感。它的藝術設計對於城市建設、豐富內涵以及提升人們生活質量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在討論地鐵空間環境藝術背景的基礎上,針對其設計原則,對地鐵***、地鐵空間色彩和照明設計以及地鐵室內牆壁設計方面進行了闡述,強調了地鐵空間環境設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併為其藝術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

  範文二:環境藝術設計中民族傳統文化元素應用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邊緣學科,它涉及諸多學科並需要設計者整體把握,其中包括建築設計、設計美學、環境生態學、人文科學、心理學等。在現代設計中仍然有著傳統民族吉祥觀念的意識痕跡,具有幸福、美好意義的象徵元素廣泛應用於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如今中國傳統的民族元素越來越多地受到設計師們的關注。民族元素是當今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的經典象徵。民族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繼承和發展,不能僅僅是對其模仿甚至簡單的照搬,因為如果這樣只會是仿古與復古,只能是走向僵化,我們主張應該結合時代的需要,深入探求其精髓,並以此基礎進行再創造。我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豐富多彩的民俗元素。大到宮殿廟宇、園林等傳統建築內外的各種裝飾,小到建築內部的傢俱陳設、生活用具及案頭擺設,均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在於本體維護,更在於效用發揮,把文化資源用起來。對於環境藝術設計來說,要能充分的注重對於民族元素與文化的相互接納與融合,民族元素為環境藝術設計帶來了豐富的素材,而民族文化是背後深厚的底蘊與內涵,隨著當代環境藝術設計飛躍式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如此對設計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能將傳統文化中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元素、習俗、感情、宗教、地域特色與與現代的設計訴求、生活方式完美地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既不盲目照搬又不牽強的新的創新形式,這樣保留本土的文化以及象徵意義,將民族元素以及文化中的那份寧靜,祥和之感融入進現代設計的理念中,讓人們既喜愛又尊重。以下闡述民族傳統設計元素的現狀和對未來的展望。

  一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民族傳統文化的需求

  如今我們一般所說的民族傳統文化元素,通常指運用在建築、服裝、繪畫之類上的意象。然而這些表面元素其中的深意更值得當代設計師們去發掘,例如講究對立統一、中庸和諧的儒家思想,以及講究無謂的道家思想,都是民族文化區別於現代文化與國際文化的地方,體現民族的形象和利益。隨著中國經濟的較快增長,中國城市化的程序加快,城市發展的同時對公共設施公共環境的改造與建設的投入越來越多,能夠將城市中公共環境藝術發展並營造完善也成為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外在標誌,在城市快速“建設”中不斷地用現代化、國際化、模式化的設施和與其對應的高效、便捷、簡單的設計理念幾乎完全取代了我們原有的傳統的、有民族氣息的、有溫和如意之感的城市烙印。物質的流通與財富的快速積累沖淡了城市居民的民族情感與文化的記憶。因此,我們要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讓歷史與現代法治融為一體。另外,我們要時刻保持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用傳統的民族的人文氣息來裝點城市,通過文化的交流來薰陶城市居民。所以,被逐漸取代和摒棄的民族文化和傳統元素應以新姿態出現在當代設計中,適應現今的社會潮流與設計訴求,當其能夠重新回到設計師們的思維體系,出現在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再次展現在大眾的視野,使現代藝術作品具有民族性,也具有時代性。讓民族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得到充分應用。這樣便會折射出一種人文的力量,令人內心澎湃。

  二民族文化與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經典應用

  環境藝術的構成可一分為二,一是物質層面的,即植物樹木、景觀小品、水、假山石等具體構件;二是思想層面的,即場景中的文化底蘊、潛在內涵,只有二者的完美統一才能構成宜人的環境空間。筆者持學習和探討的態度,現以蘇州博物館的新館為例,試著在貝聿銘大師的封山之作裡解讀環境藝術設計究竟如何把握民族文化與元素在其中的歸屬。其實早在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中,貝聿銘老師就曾做過這樣的提案,同樣,在蘇州博物館中我們也在追求如何“在一個現代化建築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1物質層面中新材料新結構的運用

  博物館新館的總體上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將粉牆黛瓦進行新的詮釋,又保留了蘇州建築溫和、秀氣的特點。造型上也尊崇蘇州古建築的斜坡屋頂,但更多的是呈現代感的幾何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元素的具體表達是結合了新材料新技術,通過全新的媒介傳遞到人們的內心,例如構成整個屋頂的灰色的小青瓦被一種俗稱“中國黑”的花崗岩取代,這種石材質地強韌,寒冷天氣下也不易裂開,彌補了需要定期更換的不足;白色牆體雖樣貌與民間建築沒有區別,但內部用輕質鋼化結構代替了傳統的樑架結構,令牆體更輕薄堅固;更有玻璃圍欄,平靜的水體,光柵形狀的屋頂,“讓光線來作設計”,在光影交錯中,處處有清新空靈之感。

  2精神層面中對傳統民族內涵的傳承

  外在的物質表達固然重要,但對於環境藝術設計,更重要的是把握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其進行現代方式的演繹,對民族精神、民族傳統文化的解讀。其一,在博物館新館中,貝老師將傳統的造景手法通過現代方式進行運用,傳統的蘇州園林中用窗的造景方式,在新館中咖啡吧牆面的海棠窗中得以豐富,在中間增添了同是傳統窗景中的冰裂紋路,較傳統海棠窗中間完全通透四周紋路的方式更具層次感。冰裂紋被賦予冰清玉潔,自傲高冷的文化內涵與海棠窗象徵的富貴堂皇看似衝突,實則是和諧統一的,一方面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持守高尚其志的處事之道,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再有,主庭院北部的片石假山,以拙政園的白牆為畫紙,結合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布局“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層次感強,而且山石更有色彩的過渡,整個“畫作”的比例恰到好處,蘊含著傳統國畫中“留白”的藝術,通過曲橋來進行隔斷,彷彿假山石水中漸漸浮現的一般,呈現清晰的輪廓和剪影的效果,打造出山水畫中“平遠”的意境。水面的分割借鑑了傳統園林中理水的手法,通過橋、亭的劃分是水面有聚有散。室內的水面結合著屋頂透過的光線頗有靈動又寧靜之感,博物館屋頂與窗的幾何風格硬朗的線條以白牆為背景融化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中,配合水中植物小品亦有畫作的神韻。“老虎天窗”對自然光線的處理,使人漫步其中時猶如穿越至用竹簾為窗為門的古代。如此諸多的民族文化內涵在其中,為當代的環藝設計民族化現代化的結合貢獻了範本。蘇州博物館新館不僅是當今蘇州的一個標誌性公共建築,也是中國建築文化從傳統走向未來的一座橋樑,更為中國建築的傳承與創新翻開了新的一頁。

  三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的轉化與再詮釋

  1在蘇州博物館中對民族元素髮展的預見

  民族文化起源於民間,具有天然的親切感,充分體現了一種對生活的熱情與熱愛,更體現了人們對於未來的憧憬與嚮往,通過對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剖析,我們應藉此展望未來民族傳統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何去何從。在當下中國的環藝設計中,傳統的民族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呈現出一種錯層的結構,要麼全無民族符號,效法國外的現代設計,或者將民族的符號完全複製貼上式的照搬,沒有靈魂。相對而言,具有長期性質的展覽館、博物館等能夠很好地通過自身展示的內容與當地的民族地域特色相結合,很好地體現民族民間藝術的特色,通過對民族藝術的使用,通過將展覽主題與展品所蘊含的特定文化內涵相結合,很好地增強藝術感染力、提高民族歸屬感,能夠對民族民間文化的繼承以及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貝聿的蘇州博物館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再詮釋樹立了典範:民族傳統的運用應結合現代手法,不能由一些元素符號機械的堆砌成為僵化不變之物,而是要與現代設計多層次多角度地結合。

  2針對環境藝術設計特殊性分析其與民族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

  相對於其他類別的藝術***如繪畫、雕塑等***,生理上的舒適程度是環境藝術設計審美美感的一大特點,這是其他類別的藝術無法比擬的,所以像迎合人體的尺度、健康需求、光線以及顏色所渲染的氣氛等生理需求的滿足在環境藝術審美中具有超出其他藝術審美的重要價值,更值得注意的是生理需求對人的影響相對直接,只要在所處的環境中就會有相應的生理反應,這對設計者也是更高的挑戰,然而通過對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的引入,巧妙地迎難而上,由於民族文化的獨特適應性,使得在面向廣大群眾的環境設計中恰到好處地迎合了民族民間文化與大眾內心民族氣節相通相容的特點。因此,民族傳統並非是老舊與亙古不化的,它並不是現代設計與創新的枷鎖,相反,民族的元素是中華傳統文化留給環境藝術設計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先賢對人與環境的密切聯絡的思考是基於傳統設計觀中對這個世界內在邏輯的尊崇,能夠把握這一核心,就能將民族的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令其運作在各種複雜的環境中。民族民間藝術具有獨特性,但現代化的環境藝術其實是與民族民間文化相通的,都來自於最淳樸的人民大眾的生活,通過這些民族文化元素的運用,在裝點人們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平添了一種歸屬感,更是對人們將傳統、民俗、民風與文化延續下去的這種情懷的尊重。

  四結語

  近年來,絕大多數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風貌,在追求現代化國際化的建設熱潮中被“開發”或“改造”,面對如此文化衝擊,環境藝術設計必須將傳統民族文化理念融入環境建設中,文化是一個群體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中華文化經歷五千年的發展,已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內涵和審美情趣,只有能夠在其中探尋設計之道,才能堅持對民族傳統文化理念的秉承。縱觀貝聿銘老師在國內的設計之路,如果說北京香山飯店為新時期我國建築和室內設計師的創作起到了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的作用,並且為尋找民族元素介入當代設計的試探性提案的話,那麼蘇州博物館新館這一傾情之作就使得蘇州民居風格和現代建築和諧對接,融建築於園林之中,使古代民族文化和現代的科技相輔相成。正如1976年設計香山飯店時說的“我的真意是尋求中國現代建築民族化的道路。”能夠看出,貝老這一完美的收關之作,指明瞭將來中國環境藝術設計要走自己的特色,要契合人們心中深層次的心理訴求,要對民族文化深刻理解後產生自然的情感流露,用有內涵有深度的民族語言與世界設計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