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名人創業長篇故事

  創業,年少者敢博,年長者善算,常勝者愛拼。看看那些大學生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創業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些關於,希望能夠引起您的共鳴。

  一

  侯雲洪:大學生創業賣猴賽雷小面,月銷量過萬份

  大一暑假工地打工42天

  侯雲洪,濟南大學2015屆畢業生,所學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是學校最有特色的專業之一。在同班同學的眼中,從一入校開始,他就是個愛折騰的人。

  作為班長,他的學習成績一直穩居前列,課餘時間總有忙不完的事情:組織成立日照老鄉會,組織籃球賽、英雄聯盟比賽,擔任騰訊TG精英社負責人,擔任學校跑步協會負責人……對他自己而言,上學期間最難忘的一次經歷,發生在大一那年暑假。

  侯雲洪的老家在日照莒縣,而他學的專業與建材水泥行業相關。在他看來,要想全面瞭解這個專業,必須去工地。大一那年暑假,通過親戚介紹,侯雲洪赴北京打工,從事最髒最累的水泥工。

  “一共42天,我和那些工友們同吃同住,幹著同樣又髒又累的重活兒。”侯雲洪說,上大學之前,他基本沒出過遠門,也沒到工地上打過工。那年夏天,北京酷暑難耐,吃的是沒啥味道的大鍋菜,住的是髒亂不堪的板房;一天高強度的工作下來,他累得倒頭就睡。

  “想過提前退出,想過放棄算了。”他說,“但是,既然出來了,退縮多不像話呀,還不被人笑話?”最終,一共50天的暑假,他在北京的工地咬牙堅持了42天。

  站上山頂的人,不會再覺得山高。之後的暑假,侯雲洪都會去外地打工,北京、青島的建築工地都去過。“晒黑了,結實了,抗壓能力也更強了。”小侯笑了,臉上寫著得意。

  找到好職位卻決心去創業

  大學四年級時,各種網際網路外賣平臺開始興起,侯雲洪在學校附近的後龍美食街做兼職,給一些商家送外賣。

  新興行業缺乏監管,一些黑作坊混跡其中,導致食品安全隱患;再加上很多店鋪都是夫妻店,整體素質也不太高。

  注意到這些問題,侯雲洪心中萌生起創業的念頭,他打算依託濟南大學3萬多名在校生,打造一個與高校、網際網路、餐飲、外賣相關的品牌。

  畢業季,同學們忙著東奔西走找工作,侯雲洪也不例外。南京一家水泥行業的上市公司來招聘,侯雲洪和系學生會主席等幾個人經過層層篩選,走到了最後的面試環節。幾番比拼過後,他成為最終被錄取的唯一人選。

  就在大家都在羨慕他找了一份專業對口、收入穩定的工作時,侯雲洪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工作,自主創業!

  經過前期的考察、選址,2015年3月,他在濟南大學西南門附近開了一家名為“壹品居”的餐飲店面,準備給學校及周邊的居民送外賣。

  對此,身邊很多同學都不理解,甚至有些懷疑,倒是父母給予了肯定。“父親是一個很懂我的人,他說只要你自己覺得對的,我們就支援你。”侯雲洪說,創業這一關,在父母那邊基本上沒有阻力。

  為改良配方當學徒“臥底”

  跑開店手續、進行店面裝修、招聘內廚和送餐人員……創業初期,事無鉅細,都需要自己來張羅。“現在回頭想想******,其實這些都不算什麼。”侯雲洪覺得,北方人大都喜歡吃麵,可做外賣的很少有人賣面,這是因為面容易糗,“配送不到半小時,面就成了一坨,影響口感”。

  2015年開始風靡濟南的重慶小面,給了他極大的啟發。他到濟南的幾家店面取經,對方都說加盟費需要3萬元,否則不能洩露配方。“創業初期,資金肯定是大問題,3萬塊可不是個小數目。”侯雲洪說,大不了自己跑趟重慶唄。

  說走就走。他獨自一人跑到重慶,在當地最有名的一家小麵店裡幹起了學徒工。半個多月下來,他就對原材料、配方以及各種工藝瞭然於胸了。

  回到濟南後,侯雲洪又專門向學校的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的專家,請教如何解決麵條易糗的問題。“我的態度很誠懇,加上又是本校的學生,這些食品學方面的大腕們絲毫沒有架子,給我做了詳細的解答。”

  通過反覆試驗證明沒有問題後,2015年9月4日,一款“猴賽雷小面”正式上市了!

  店裡煮麵的鍋越換越大

  產品沒問題了,但如何賣出去卻成了難題。“在美團外賣平臺上,一開始我們的店面排名很靠後,很難爭取到顧客。”侯雲洪說,那段時間他經常失眠,甚至整宿睡不著覺,腦袋裡想的全是如何把店面的排名提上去。

  一天,他發現學生當中的口碑營銷非常關鍵,於是把目光投向了校園。

  “上學的時候,認識不少各個學院學生會的人,還有很多各類校園明星、校園達人。”侯雲洪說,他邀請了各個學院各個專業的學生來試吃,根據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改良口味、調整價位,再通過他們把“猴賽雷小面”宣傳出去。

  “營銷,有時候感覺和戀愛差不多,就是‘認識你、瞭解你、愛上你、娶回家’這樣的四部曲,線上線下的各種優惠活動開展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的產品。”侯雲洪說,第一批顧客很關鍵,我們對每個客戶每個訂單進行了電話回訪,根據大家的意見不斷改進產品和服務。

  慢慢地,銷量上來了。從幾百份到幾千份,店裡的鍋也從普通的小鍋越換越大。直到有一天,月銷量達到了一萬三千份,創造了美團外賣濟南地區的新紀錄,並且至今無人打破。目前,每個月的銷量穩定在一萬份左右,排名穩居餐飲行業榜首。

  二

  焦作80後大學生創業賣山藥 用微博營銷生意火爆

  他是一個26歲的農村大學生,畢業後放棄高薪職業回到家鄉種植山藥,備受鄉鄰質疑;他精心研究網路營銷模式,帶領全家開起了山藥網店,做得有聲有色;他有一個山藥夢,希望通過推廣綠色山藥品牌幫助鄉鄰致富,精神可敬可佩。

  他就是焦作市武陟縣西陶鎮張武村的“山藥哥”趙作霖,一個用雙手種植綠色山藥,借微博追求著山藥夢的年輕人。

  【不可思議】放棄高薪職業投身山藥生意

  10月26日、27日,焦作市武陟縣西陶鎮張武村炸開了鍋。焦作市30位微博營銷高手應“山藥哥”趙作霖的邀請,到張武村參加“山藥哥第一屆網路文化山藥節”。大家一起到趙作霖的12畝山藥地裡看山藥長勢,聽“山藥哥”講山藥的種植技巧,並捲起褲腿開展挖山藥比賽,最後把挖的山藥做成各種美味佳餚,共同分享收穫的喜悅。當然來湊熱鬧的還有張武村的村民,大家對“山藥哥”的做法十分好奇,但對他的人生選擇卻多了幾分理解。

  張武村曾經是武陟縣盛產山藥的村莊,趙作霖的祖祖輩輩也都是種植山藥的好手。但是近年來,山藥市場行情並不好,趙作霖的父母希望讀大學的兒子畢業後能在城裡找份不錯的工作,擺脫黃土地。趙作霖2008年考入河南工程學院營銷與策劃專業,通過努力奮鬥,他成為2008級該專業最優秀的學子,沒畢業就被某中國大型快餐公司相中,開出了月工資3000多,交納五險一金的條件。

  工作了6個月,趙作霖又跳槽到了河南省某知名傳媒公司,僅僅畢業一年的他就憑藉自己的實力拿到了5000元的月薪。在同學眼中,趙作霖是他們學習的榜樣,而在父母的眼中,兒子安家在大城市是早晚的事。然而,就在此時,趙作霖卻對父母提出了開山藥店的打算,不等商量,他們就否決了兒子的想法。

  “因為我學的就是營銷與策劃,平時就結合著自家的情況分析山藥市場行情。我覺得老家的農民只會種地不會賣東西,這麼好的東西就是掙不了錢。”趙作霖說,“就是因為這個情結,我決定堅持自己的想法。”趙作霖結婚後,媳婦兒馮方把自己收趙家的彩禮錢全部交給了丈夫,自己還做起了“山藥妹”,幫助丈夫圓夢。2012年12月,趙作霖的網店終於開了起來。

  【風生水起】網路營銷生意火爆

  東方今報記者來到“山藥哥”家時,看到一家人都在院子裡忙活,“山藥哥”正在跟焦作市某知名商家的經理侯先生談生意。“這兩天發貨供不應求,天天忙到半夜。”“山藥哥”告訴記者,他10月1日開始預售,10月20日開始挖山藥,一個多星期的時間,他已經賣出去了4000多斤山藥。“這都得益於網路營銷模式呀。”“山藥哥”高興地說。

  “在我眼中,這些山藥都是寶貝。但是要將山藥變成‘金條,如何銷售非常關鍵。”為了找到更大的銷售平臺,“山藥哥”花費大量心血研究各種網路社交工具的特點。“微博的轉發功能特別強大,可以用來推廣產品;淘寶是個比較成熟的交易平臺,可以在這裡進行買賣;而微信的私密性比較強,可以通過微信為客戶做後期的服務。”

  據“山藥哥”介紹,現在武陟縣大部分種植山藥的農戶還停留在傳統的營銷模式中。“他們一般把山藥批發給商販,自己還會拉些山藥上城裡零售,這些方式都是比較落後的,農戶並沒有多大的經濟效益。為了多掙錢,很多農戶搶在中秋節前把還未成熟的山藥挖出來賣,還有不少農戶依靠多撒肥料來提高產量。”“山藥哥”說,“這樣整個山藥市場都陷入了一個非常被動的局面,山藥的價格越壓越低,好多人都種不下去了。”

  “山藥哥”堅信生態食品是一個發展趨勢,所以,他遵守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在霜降前後才挖山藥,並且提倡給山藥上農家肥。“現在市場上零售的山藥一般是每斤8元到10元,而我賣的價格是每斤12。8元到16。8元,由於口感好,營養豐富,回頭客非常多,山藥供不應求。”

  除了產品好、營銷渠道廣,“山藥哥”還有一個做生意的絕招,那就是搞好服務。記者在現場看到,“山藥哥”和“山藥妹”在每箱山藥裡都放了一雙橡膠手套,一個削皮刀,一份山藥食譜還有一張愛心卡片。記者發現這些愛心卡片都是“山藥妹”馮方親手寫的,卡片上對顧客如何食用山藥進行了溫馨的提示。“這些東西我在其他商店裡都沒見過,就在他家看到了。”

  來談生意的侯先生說,“我在網上看到大家對‘山藥哥的評價不錯,就過來看看情況,合適的話我們會展開合作。”侯先生說。

  【令人稱讚】“山藥哥”期待致富鄉鄰

  “山藥哥”有個山藥夢,那就是健康大眾,致富藥農。

  今年10月份,“山藥哥”牽頭成立了“七倍懷藥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有三家農戶加入到了他的合作社,山藥種植規模達到了40多畝。“聽老人們說,我們這裡的山藥,藥性是其他地方的七倍,我們便取名為‘七倍懷藥。”“山藥哥”自豪地說,“我希望我們山藥農戶的收入也能提高,為此我組織成立了這個合作社。我打算帶領其他鄉親一起種植綠色的山藥,然後共同開闢多種方式的銷售渠道,共同致富。”

  成立合作社、擴大生產規模後,“山藥哥”還準備對山藥進行簡單的加工。“比如可以將山藥磨成粉或者加工成山藥片,這樣的話產品可以儲存更長的時間。”同時,他還希望能夠和一些大的商家進行合作,使山藥的銷售渠道更加穩定和多元化。

  “山藥哥”的想法和做法贏得了不少同行的讚譽,村裡人對這個小夥子也都豎起了大拇指,父母更是直接給他“打工”,就連丈母孃也親自上陣,幫助小兩口經營網店。這一切,都使“山藥哥”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他堅信只要堅持下去,自己的夢想早晚會變成現實。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