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勵志青春經典故事

  正值青春的我們總能從那些名人勵志青春的經典故事中學會很多,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99分的人生

  他從小就有個理想,就是做玉雕師傅,把那些最不起眼的石頭雕刻成精美的工藝品。

  1958年,他有幸進到玉雕廠。

  第一天上班,他看到師傅們正打著赤膊站在一塊大石頭前汗流浹背地打磨,他於是明白,做玉雕不單單是專注地雕刻那麼簡單,而是需要體力與腦力的結合。他心裡暗暗發誓,要做就做到最好,終有一天,要雕出眾人矚目的作品。

  3年後,他出師了,考級作品,他用盡了全身的心力,雕出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無可挑剔的作品。好些高階工藝師圍著他的作品微微笑著,看得出來非常滿意。他很自信地期待著評委們打出全場的最高分——滿分,可是分數打出來,卻只有99分。他很氣憤地質問評委:明明可以打100分,為什麼要扣掉我1分?

  面對他的質疑,評委們卻心平氣和地微笑著。

  最後一個高階工藝師,終於忍不住對他說:扣掉你1分,是為了你好!為我好?他很不解,繼續追問。人家告訴他,只有99分,你還有前進的餘地,要是給你100分的滿分,你就走到盡頭了,明天也就根本沒有希望了。

  他突然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人只有不滿足現狀才能不斷地進步。

  從此,他不再沾沾自喜,也不再自以為是,而是更加積極地投身工作。

  雖然前輩們的優秀作品早已經深深地印入他的腦海,但他並不侷限於那些已經定好的條條框框,而是推陳出新,勇於開拓和創造,執著地走更加艱辛的探索與創作之路。

  他永遠記得那位工藝師說過的話:給自己99分,才有進步和希望。

  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30歲那年,他終於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幹,進入國家頂級玉雕大師的行列。

  他就是國家工藝美術大師李博生,他的許多作品,都被作為國寶級禮品送給尊貴的外賓。他的瑪瑙作品《無量壽佛》獲得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盃獎。

  李博生說,人要活得有激情,有動力,就要為自己找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米歇爾青春的單車

  她是一位聰明而又美麗的少女,他是一位英俊而又憨厚的少年。她與他住在美國芝加哥南部一個貧民窟裡,他們是鄰居。他常常用一輛單車載著她,一起上學,一起玩耍。

  她熱情浪漫、富有幻想。她常常坐在他的單車後面,用雙手摟住他的腰,把自己的身子貼在他的脊背上,聞著他身上熟悉的味道,在心裡激盪起一道道漣漪。她一遍又一遍地幻想著與他的甜蜜戀情:頭上是藍藍的天,腳下是金黃的沙灘,遠處是波光粼粼的大海。他牽著她的手,一邊奔跑,一邊歡笑……當她正沉浸在自己幻想中的時候,學校到了。他停住了車,看到她的臉上飛滿了紅暈,關切地問:“你怎麼了?”她從單車上拽過自己的書包,飛快地走了。

  她什麼也沒有說,留給他的只是一陣風,還有夾雜在風裡的少女香氛。他是一位誠實本分的男生,一直把她當自己的親妹妹。可是,當他看到她羞澀的眼神,他忽然感到,她已經不是小時候那位跟自己一起玩過家家的小妹妹了。她已經長大了,她的身上洋溢著一種美麗而迷人氣息,這種氣息令他心猿意馬。他看著她的背影,深呼吸,幸福地笑了。

  她愛他,他也愛她。可是,她沒有表白,他也沒有表白。她與他的戀情就像是那輛單車,她是後輪,他是前輪。他們一起手挽著手,可是,兩個人卻始終走不到一起。不過,那種情愫在她的心裡越來越膨脹。最終,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她決定主動出擊。

  這天放學,他用單車帶著她一起回家。她還是坐在後面,還是用雙手摟住他的腰,還是把身子貼在他的身上。到了家門口,她終於鼓足了勁,對他說:“你今晚有時間嗎?”他看她,疑惑地問:“你有事?”她紅著臉,說:“我問你有時間沒有!”他說:“有呀!”她說:“那好,今晚8點在公園裡見面!”她說完,一溜煙兒地跑了。他看著她的背影,驚訝得張大了嘴。

  那晚,月很圓,夜很靜,天很冷。為了這次約會,她特意穿了一套裙子。可是,她來到約會地點,才知道自己錯了。她凍得渾身直達哆嗦。他脫下自己的外衣,披在了她的身上。她順勢擁入他的懷裡,抱緊了他。她感到很溫暖,很幸福。

  她的家庭雖然很不富裕,但是她前衛,追求新潮。高中畢業那年,學校要舉行一次舞會。這次舞會要求參加的人自帶舞伴。她堅決地報了名,並且動員他當自己的舞伴。他答應了。那天,她第一次穿上了高開衩絲綢禮服,而他也按她的要求,穿上了一件黑色禮服。

  華麗打扮的兩人騎著單車出發了。來到舞會,時間還很早。她便邀請他一起拍一張照片。她要他摟著她的腰,可是舞會上麼多人,那麼多眼睛看著他們,保守而又拘謹的他害怕了。最終,她坐在一隻藤條椅子上,而他則拘謹地站在她的身旁,彷彿是她的保鏢。

  這是她與他唯一的合影。這張合影成為他們多年後回憶自己初戀的唯一證物。

  那天夜裡,他們玩得非常開心,非常快樂。她用自己的開朗和熱情感染了他。他們在一起跳舞。跳了一曲,又跳一曲,一直跳到曲終燈亮。

  舞會散場後,他又用單車帶著她回家。他把她送到家門口,兩個人站下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她用期待而又鼓勵的眼光看著他,希望他能給自己一個擁抱,一個熱吻。他知道她的心思,可是,他始終沒有勇氣。他在心裡掙扎了好一會兒,終於用顫抖的手,把她摟在懷裡,輕輕地吻了吻她的脣,然後,就羞澀地逃跑了。這是他的初吻,也是她的。

  她叫米歇爾,現在成了美國第一夫人;他叫大衛·厄普丘奇,現在是一家企業的客戶代表。這是他們初戀中的第一次親吻,也是唯一的一次。高中畢業,米歇爾立志要考大學,而大衛則選擇了職業學校。就這樣,米歇爾與大衛結束了短暫而又甜蜜的初戀。

  如今,雖然兩個人的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那段單車上的甜蜜初戀卻深深地埋在兩個人的心底,種下了甜蜜的回憶。

  :有位姑娘在水一方

  她只活了42歲,事業如日中天,終其一生,沒有披過婚紗。

  不是沒有人愛她—她公之於世的戀情就有六段;她逝去十多年後的今天,紅極一時的主持人坦白當年對她有“非分之想”;某歌星追求者乾脆買下她的舊宅,無限纏綿地說:“我和她,總算是在一個空間裡生活了。”

  大多數人愛她,源於她的歌聲。

  她的歌聲以“甜”著稱,甜到極致簡直是蜜—詞人莊奴想到她的模樣,一揮而就寫下《甜蜜蜜》,這首歌形容她,日後也代表了她。

  從藝三十餘年,歌曲三千多首,她被傳唱、翻唱的曲目不計其數。有人稱,“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上一個類似的稱讚,發生在一千年前,宋人推崇柳永。

  在大陸,她的歌聲像一個符號。

  自口號、語錄、樣板戲中走來的人們久違了對歌聲的審美,她溫婉的嗓音如泉水叮咚,滴滴都滴在人們久旱乾涸的心田;她的出現無疑打開了一扇窗,心窗和眼窗。

  一位大學教授回憶:“上世紀70年代後期,我們這些半大不小的小青年初次接觸到鄧麗君的歌,不知怎麼就被迷住了。”“聽慣‘革命歌曲’的我們,可以說是新奇得如雷貫耳……它似乎偷偷暗示人們,應該大膽地歌唱友情、愛情和極其個人化的生命體驗,那才是人性的光輝!”

  在臺灣,她則被視為另一種符號。

  有臺灣作家分析她的走紅與臺灣百萬老兵的關聯—大陸回不去了,此生就要在這個孤島了結,身世飄搖、悲歡離合的感慨彙集聚積,需要一個出口,鄧麗君的出現,尤其她老兵女兒的身份、典型中國味的形象、溫婉的歌唱,都給這些“孤燈照殘影、幾回夢中歸故里”的老兵們,帶來了女性的、鄉愁的慰藉。

  “慰藉”,人們提到她時,總會用上這個詞。音樂人黃霑曾試圖解釋這種“慰藉”:“有時在海外,工作疲倦的時候,非常渴望聽到鄧麗君的歌聲,她的歌聲有一種能夠撫平我們情緒的東西,一種難以形容的中國味……”

  黃霑破解了她萬千寵愛集於一身、讓人哭也讓人笑的關鍵—“中國味”。

  多年前,她唱《人約黃昏後》,影像資料中,她盤發,鬢插珠花,著唐裝,提紅燈籠,吟唱著“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她與舊詩詞彷彿本來就是一體,你完全可以想象她是小宛,是清照,是淑真,是一切讓人念念不忘、印象深刻的中國古典女性形象。

  不只形象,她的曲風也媚而不膩,哀而不傷,其含蓄、迂迴、婉轉的特質,恰恰是中國美的精髓。人們傳唱她,稱頌她,其實是溫習一段“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東方美。在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梅花梅花滿天下,愈冷它愈開花”中,遊子拾得鄉愁,青年發現美好,老者的皺紋被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撫過。

  人們從未停止對她的懷念。

  她逝世15週年的忌日,在天津,上百名粉絲用歌聲向她致敬;在臺灣,老中青三代歌手與她隔空對唱;葬她的筠園,鮮花不斷,終日縈繞著她的經典歌曲。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她只活了42歲。也許我們應該慶幸,這是上天對她的恩賜;我們更該慶幸,有華人的地方仍在紀念鄧麗君,原來爆炸頭、RAP,“超女”中與純爺們兒相逢,“快男”中一再遇見豔女郎,並不意味著溫婉的、“中國味”的被徹底遺忘。

  人們唱著她的歌,懷念她—“我願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我願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也許,每個華人心中都有一個“在水一方”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