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名人勵志奮鬥故事

  同學們在平常多看一些,在寫作文時就會有更多的寫作素材,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打賭成就電影

  1872年的一天,在一家酒店裡,兩個年輕的美國人在喝酒。他們是一對好朋友,一個叫斯坦福,一個叫科恩。此時,他們正在爭論著一個有關馬的問題。

  斯坦福問科恩,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究竟是四蹄懸空還是有一蹄著地呢?

  科恩笑著說,當然是有一蹄著地了。

  斯坦福搖了搖頭,不太相信科恩的話。他說,我覺得不是這樣,但是我也不敢確定,不如我們去跑馬場實地觀察一下吧。

  科恩說,在去之前,我們先打個賭:如果馬跑起來不是一蹄著地,那我就請你喝酒;如果是一蹄著地的話,你就要請我喝酒了。

  斯坦福笑著說,沒問題。兩個好朋友說著就離開了酒店,來到了馬場。

  馴馬師聽了兩個人爭論的問題,一下子愣住了。雖然他整天和馬打交道,可是他還真沒有注意馬跑起來是幾個蹄子著地呢!

  看到馴馬師也答不上來,兩人就讓他牽出一匹馬,讓它跑起來給他們看看。可是他們半天,也看不出個結果。其實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兩人無奈地搖著頭,看來這個賭局暫時分不出勝負了。

  這時,馴馬師對他們說,不如找我的攝影師朋友來幫你們裁判下吧,讓他把馬奔跑時的樣子拍成照片,不就能看出來了嗎?

  兩個人一聽非常高興,於是,馴馬師立即把他的攝影師朋友麥布里奇請來了。麥布里奇聽說了他們打賭的事,也非常好奇,便很爽快地答應了。

  首先,麥布里奇搬來了24架照相機,在馬場的跑道邊上,按一定順序排好,把照相機的鏡頭都對準跑道。接著,他在跑道的另一邊,又釘上24個距離相等的木樁,在上面拉上一根繩子,把這些繩子一一穿過跑道系在對面照相機的快門上。等他完全佈置好後,就讓馴馬師牽來了一匹馬,讓馬從跑道的一端飛快地跑到另一端,馬奔跑時就會把這些繩子給絆斷,這樣就給照相機拉上了快門。最後,麥布里奇把24張照片沖洗出來,按著時間的順序連線起一條相帶,從這條相帶上很清楚地看到,馬奔跑時總是有一蹄著地的,而並不是四蹄懸空。

  這場打賭自然是斯坦福輸了,他二話沒說就把大家帶到酒店裡,來了個一醉方休。

  打賭的事情過去了,可是馬奔跑的相帶卻留在了麥布里奇的手裡,他常常把這些相帶拿給大家看。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了相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每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大家覺得又新奇又好玩,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傳到了生物學家馬萊的耳朵裡。當他這個馬奔跑的相帶後,就想,怎麼能根據這種相帶製造出一種連續活動的攝像機呢?

  於是,馬萊開始研究這種活動的攝像技術。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在1888年終於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種攝影機就是現在拍電影時使用的攝影機的前身。

  後來,經過數次改革,這種攝影機的功能越來越完善。1895年,經過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的再次改良,在巴黎第一次用他們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一部《火車到站》的影片。

  當我們坐在舒適的電影院裡欣賞那一部部精美的影片時,不要忘了哦,最先帶給我們視覺上快感的,是那一匹奔跑的快馬。

  :最後的茨威格

  1942年2月15日,在日軍的攻勢下,新加坡陷落。這一訊息在旅居巴西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先生心中,引發了他極度的精神失落,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1942年2月22日下午,茨威格與夫人服毒自殺。

  旅居巴西的茨威格先生,是一名虔誠的文學信徒。茨威格一直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他用手中的筆盡情地謳歌人類美好的家園,然而,兩次世界大戰卻給他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創傷。

  法西斯納粹上臺後,根據茨威格的小說改編的電影《火燒火燎的祕密》在柏林被禁演,他的其他書籍也被禁、被焚。大批具有猶太血統的知識分子受到迫害,作為猶太人的茨威格,自然也沒能倖免。

  1934年,他被抄家,不得不開始流亡於世界各地。他先後在英國、美國等地居住,最後在南美洲的巴西定居下來,開始撰寫自傳《昨日的世界》。

  在世界文學史上,“流亡作家”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作為流亡者的茨威格,他的內心是焦灼不安的,其實,他是一個像水晶一樣脆弱的人。多年以來,他一直在思索“托爾斯泰為什麼要出走”,為此還專門寫了《茫茫蒼天》一書,但他沒能找到答案。也許在他的潛意識中,“逃向蒼天”這一選擇,是托爾斯泰解決自身矛盾的惟一出路。

  茨威格是一個具有同情心和悲憫情懷的作家,他對戰爭中飽受苦難的各國民眾的同情,一直是他創作的支點。在那個春意盎然的午後,茨威格與妻子相對而坐、舉杯痛飲,當最後一杯酒下肚後,他們微笑著互相道別,然後平靜地喝下毒藥。當時,陽光燦爛……

  茨威格終究沒能穿過黎明前最濃重的黑暗,在太陽即將升起之時選擇了離開。他自殺之前寫的自傳《昨日的世界》,實際上就是一份“絕命書”。去國離家之後,他成為四海飄零的流亡者,內心的悽楚無以言表。他留給世界最後的文字是:“與***同一種語言的世界對我來說也已沉淪,我的精神故鄉歐羅巴亦已自我毀滅……而我的力量卻因長年無家可歸、浪跡天涯而消耗殆盡,所以我認為還不如及時地、不失尊嚴地結束我的生命為好。對我來說,腦力勞動是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財富。”

  :富豪們“摳門”有一套

  在人們的觀念裡,富豪們一定是花錢如流水,生活極盡奢華。但實際上,很多富豪卻比普通老百姓更摳門,他們不是鬧財政危機,而是有一套獨特的“省錢經”。這些富豪們就是靠著這些“省錢經”,創造了一個個財富神話……

  劉永好頻頻出現在各式各樣的富豪排行榜上,但是,他每次出差,從來不品嚐當地的特色食品,而是雷打不動地點麻婆豆腐、回鍋肉、螞蟻上樹三道菜,很少破例,他居然不會富人喜歡的高爾夫,就喜歡登山、攝影、游泳這些不花錢的平民運動。更不可思議的是,他的髮型幾十年不變,他從來沒有燙過頭髮,更不會去專業的理髮店找人設計形象,而是到小店裡花幾塊錢理個髮。他腳上的皮鞋不是名牌,而是在地攤上花100元買的便宜貨。劉永好當然不是沒錢消費,他之所以如此節儉,原因很簡單——成由節儉敗由奢。他認為,只有節儉,才能讓自己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高昂的創業激情,不被財富迷花了眼。

  船王包玉剛有一個習慣——每次給祕書的辦事指示都寫在一張紙條上,而用來寫指示的白紙,都是質量低劣粗糙的薄紙。即使如此,他還會把整張紙撕成一條條的窄條子,每次只用一小條,節儉得讓人咂舌。包玉剛有一句名言:在經營中,每節約一分錢,就會使利潤增加一分,節約與利潤是成正比的。在他看來,節約即等於利潤。

  原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對自己很摳,他系的一條領帶只花了18元,上面還有蒙牛的LOGO。下屬開寶馬、沃爾沃,他卻坐著一輛排量不太大的奧迪。下屬的房間都比他的大,他的房間不僅小,牆壁還有些斑駁,床頭櫃過於陳舊,白色被單顯得很刺眼,沙發甚至有些塌陷。去北京出差,他也從來沒有住過三星級以上的賓館。牛根生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財聚人散,財散人聚”,正是因為他對下屬大方,對自己摳門,才聚攏了數不清的人才,創造了蒙牛奇蹟。

  臺灣首富郭臺銘會在每一個細節上注重節儉,他甚至沒有像樣的辦公桌。他的辦公桌是用幾個會議桌拼湊而成的,座椅是一把用了幾十年的鐵椅子。因為對健康不利,在醫生的建議下他才換了把新的。在他的要求下,上班時間,公司走廊的燈間隔著亮;午餐時分,辦公室的燈一律熄滅。會議室基本沒怎麼裝飾,地毯也是最便宜的……為此,郭臺銘常被朋友取笑沒品位,但是他卻說,不浪費就是致富的基礎,節儉一分就富裕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