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勵志的經典故事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時常看一些來激勵自己,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篇1:比爾蓋茨的童年

  比爾·蓋茨擁有好多個“世界之最”,例如:他是第一個靠觀念、智慧和思維致富的人;他是世界首富,1996年的財產是160億美元;他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世界第一富翁;他是第一個從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在短短20年內創造財產達139億美元的奇才;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靠電腦軟體積累億萬財富的先行者;他是首先開發利用高科技和高智商,創造巨大財富的典範……,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的地球上颳起了一陣強勁的比爾·蓋茨旋風。那麼蓋茨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的事蹟有許多厚厚的書作了詳細的介紹,這裡問單講他幾個小時候的故事吧!

  比爾·蓋茨的童年是在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度過的,西雅圖是美國波音公司的基地,全市職工近半數在這家公司工作,所以人們也把西雅圖稱為“波音城”.它和舊金山、洛杉礬並列為美國西海岸的三大門戶之一。長著一頭沙色頭髮的7歲男孩蓋茨最喜歡反覆看個沒完的是那套《世界圖書百科全書》。他經常幾個小時地連續閱讀這本幾乎有他體重1/3的大書,一字一句地從頭到尾地看。

  他常常陷入沉思,冥冥之中似乎強烈地感覺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書本,裡面藏著多麼神奇和魔幻般的一個世界啊!文字的符號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的人們無數有趣的事情,記錄下來,又傳播出去。他又想,人類歷史將越來越長,…那麼以後的百科全書不是越來越大而又笨重了嗎!能有什麼好辦法造出一個魔盒來,只要小小的一個香菸盒那麼大,就能包羅永珍地把一大本大百科全書都收進去,該有多方便。

  篇2:不通外文的翻譯家

  林紓是我國著名翻譯家,近代文學翻譯的開創者,正式譯介西方文學第一人。他雖然是一個精通古漢語卻不懂外文的文人,卻與魏易、曾鍾鞏等人合作,以“耳受筆追”的方式翻譯了涉及11個國家的107位作家的作品,對西方文獻的引進和當時社會文化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後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通力合作

  林紓5歲那年,外祖母開始教他讀書識字,啟蒙課本是《孝經》。1882年,林紓從一個窮秀才一躍成為舉人。然而,後來“七上春官,屢試屢敗”的歷程,讓他在科場失意的同時,看到了太多官場的黑暗。他從此絕意於仕途,專心致志地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

  林紓有一位同鄉叫王昌壽,1885年曾赴法留學6年,法語精湛。他回國後給林紓講了許多外國名著,使林大開眼界。於是,兩人開始合作翻譯小仲馬的《茶花女》。由王昌壽口譯,林紓用文言文記錄下來。那時,閩江的一條小船上常可看到這樣一幅景緻:王昌壽手捧原著,一邊瀏覽,一邊口述;林紓則展紙揮筆。林紓耳聰手疾,文思敏捷,經常是王昌壽剛說完一句,他就已寫好一句。一天4個小時下來,記下的文字已有6000多字。1899年夏天,昌言報館版本的《茶花女遺事》公開發售。一時間,洛陽紙貴,很快流傳開來。

  在之後短暫的27年生命裡,林紓與魏易、陳家麟等曾留洋的才子們合作翻譯了160餘部西洋小說,如英國作家狄更斯著的《大衛·科波菲爾德》,俄國托爾斯泰著的《恨縷情絲》,西班牙塞萬提斯的《魔俠傳》,英國司各特的《撒克遜劫後英雄略》、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等。這些西洋小說向中國民眾展示了豐富的西方文化,開拓了人們的視野。

  多才多藝

  除翻譯外國名著外,林紓還精通文學寫作和繪畫。辛亥革命後,他創作了長篇小說《京華碧血錄》,書中雖以戀愛故事為主幹,但它涉及戊戌變法、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等重大歷史事件,描寫的生活面極其廣闊,在當時頗受讀者歡迎。後來,他又陸續寫了《金陵秋》《劫外曇花》《冤海靈光》《巾幗陽秋》《官場新現形記》等長篇小說和一系列短篇小說,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林紓23歲時曾拜師陳文召學畫,其名氣不下於他的文學創作和翻譯。他擅長花鳥,得師真傳,晚年定居北京後致力於山水創作。作品靈秀略似文徵明,濃厚處近戴熙,傳世作品有《理安山色圖》《仿王椒畦山水圖》。軍閥吳佩孚在他51歲生日時,願出巨資請林紓畫一幅祝壽圖,林紓鄙夷其執政時草菅人命,一口拒絕,在當時的京城傳為佳話。對於後學,林紓則竭盡全力予以提攜。1919年,湖南湘潭人齊白石初到京城,想以賣畫為生,但當時整個北京城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為了擺脫困境,齊白石登門拜訪林紓,林紓將其繪畫全部收購,並在自己編審的《平報》上發表文章,極力推崇齊白石的畫作。這些幕後工作,幫助齊白石在北京慢慢有了名氣,終成一代國畫大師。

  篇3:有心人的世界

  22年前,暢銷書作家海巖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他每天晚上八九點鐘準時回到自己的小屋,偷偷摸摸地寫一部長篇小說。為什麼要偷偷摸摸地寫呢?因為海巖只讀了四年書,連小學都沒畢業,他怕別人說自己“不務正業”,怕別人說自己“好高騖遠”。

  海巖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寫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便衣警察》,共47萬字。

  有一天,父親無意中發現了這些手稿,就問:“你是不是在寫東西啊?”海巖只好承認了。於是,父親成了第一個讀者。過了幾天,他問父親:“寫得怎麼樣啊?”父親說:“什麼怎麼樣?寫的什麼亂東西?我要不是你爸,根本就不看。”

  隔了兩天,父親問:“後邊的書稿呢?”海巖暗自高興,看來父親是感興趣了,是想繼續看下去。海巖帶著書稿,滿懷希望地找到了某出版社的一個副總編。副總編問:“你寫沒寫過短篇呀?你寫沒寫過中篇呀?你寫沒寫過散文啊?”

  海巖說:“都沒寫過。”

  “那你參加過我們社或者其他社裡舉辦的創作培訓班嗎?”

  “沒有。”

  “那你給報紙寫過什麼小通訊或小稿嗎?”

  “也沒有。”

  “哦!如果這樣的話,那我就不吧。饅頭得一口一口地吃,你呢,先從小的學起,然後再去寫長篇。你說對不對?”

  海巖只好把書稿抱了回來,可他不死心,這畢竟是自己一筆一劃、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47萬字!於是,他又把書稿寄給了另一家出版社的總編。

  海巖等了三個月,既沒有回話,也沒有退稿,便去找總編。儘管總編的辦公桌上堆了很多稿子,他還是一眼看到自己的書稿還沒拆封呢!

  總編問:“你寫的是什麼啊?”海巖說:“我寫的是警察。”“那你寄到其他出版社去吧。我們這是一個文學出版社,不大出這種寫警察的東西。何況郵寄來稿的採用率,也只有千分之一。”

  “寫警察的東西就不是文學嗎?”

  “其他出版社更樂意出這些東西。要不我們幫你寄?”

  海巖說:“書稿已經在這裡躺了三個月了。這樣,你先少看一點。如果你咬一口,覺得是石頭,就不往下咬了。如果覺得是饅頭,你就再咬一口。看完一章,你覺得不能往下,你就退回給我。”總編同意了。

  隔了一個月,海巖得到了出版社的通知:長篇小說《便衣警察》於1985年出版。

  《便衣警察》出版之後,引起轟動,獲首屆“金盾文學獎”一等獎、全國首屆偵探小說佳作獎;電視連續劇劇本《便衣警察》獲飛天獎、金鷹獎和金盾影視劇本獎。

  之後,海巖連續八年保持每年80萬字的驚人出版量。他的代表作還有《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玉觀音》、《深牢大獄》、《死於青春》等。

  前不久,楊瀾採訪海巖之後,在總結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時寫道:“他的經歷證明,只要你是有心人,這人生啊,敢情就沒有什麼是被浪費的。”

  不錯,從根本上說,這個世界,既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既不是有靠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文憑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