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努力勵志的名人故事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為了自己的未來努力奮鬥,勵志向上。多看一些是不錯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篇1:夢想的世界春暖花開

  作者:李靜

  2014年10月7日,在第三季《中國好聲音》年度盛典的舞臺上,她用年輕而鮮活的聲音,讓北京首都體育館在那一晚沸騰了。

  ***9月10日,她出生於天津。小時候,她常常被喜歡唱民歌的母親抱去單位參加文藝演出。或許是長時間的耳濡目染,讓她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她幼小的心靈埋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

  然而,她心中的種子並未迎來春天,她的成長軌跡和自己的夢想甚至沒有絲毫聯絡。初中時,“韓流”飄洋過海,她就萌生了到韓國學習的想法,可父母並不支援她出國。在天津市首批重點中學讀完了初中和高中,高考那年,她想考中戲,可父母覺得學習成績優異的她還有更多的路可以選擇,不希望她走上藝術這條艱難的道路。在無數次家庭會議後,她原本炙熱的夢想被一點點澆滅,最終她聽取了父母的意見,以高出一本線40分的成績考入了天津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

  她以為這就是自己人生的發展方向,在國內讀完四年本科,再到法國學習兩年,就可以取得研究生學歷。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大三那年,在朋友的推薦下,她參加了中韓建交20週年外國人唱韓文歌的活動,她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中國賽區的第一名。這次意外獲獎,讓從沒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她,心中又燃燒起夢想的火焰。

  這一次,父母的勸說沒能阻止她毅然決然的決定。她放棄了大學的學業,遠赴韓國,開始了演藝練習生的生活。在那裡,她接受了專業的聲樂和舞蹈訓練,她說那段魔鬼般的訓練經歷充滿心酸,好在她都堅持了下來。

  2013年6月,她在KBS***韓國廣播公司***舉辦的一個歌唱比賽中表現出色,之後,就加入了韓國女子組合“sunnydays”,正式出道併發行了單曲。

  2014年4月,她結束了在韓國的演藝練習生生涯。回國後,她參加了第三季《中國好聲音》的比賽,因為她想在一個離家鄉很近的舞臺,唱一首父母能聽懂的歌給他們聽,讓他們看到她出國求學這一年的努力。

  在那英老師的精心培養和打造下,她在“小二班”中順利晉級,並最終成為那英組冠軍。

  在總決賽的舞臺上,她以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對抗帕爾哈提。她穩健的颱風,淡定的演繹,蘊藏著出人意料的滄桑感的聲音,讓她在101位媒體評審團投票中,以57:44的比分領先,再加上現場觀眾簡訊投票的61.8%的絕對支援率,最終她成為了2014年第三季《中國好聲音》年度總冠軍。

  她,就是張碧晨。

  有夢想就一定要捍衛它!像張碧晨那樣,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只要充滿堅定的信念,努力做到極致,就能創造奇蹟,讓夢想的世界春暖花開。

  篇3:從來沒有“我已經老了”這回事

  作者:嵇振頡

  她走得很安詳,沒有任何痛苦。長達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中,有過苦難、有過悲傷、有過離別,都化作她詩歌中的字元。夜深人靜時讀來,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這所房子裡/我整整生活了四十年/多少人事/多少滄桑/我一閉上雙眼/歷歷往事/便會不停地對我述說從前/無論是這所房子/還是來到這裡的人們/全都給過我/許多溫暖/我不知道/該如何用語言來表達/在我人生行將終結之際/我只想對這所房子/還有我的讀者/我的朋友和老師們/由衷地說一聲:/謝謝!”無意間讀到柴田豐的絕筆詩,被她靈魂的高貴所感動。一生會經歷很多事,總是痛苦多於歡樂。但有過痛徹心扉,才會對人生充滿熱愛、對生活心懷感恩。柴田豐用直白的方式,向每位讀者訴說著滄桑。

  1911年,柴田豐出生於日本木縣,經歷一戰、二戰、戰後重建、泡沫經濟、經濟破裂等一系列社會動盪。20歲時,她有過一場噩夢般的短暫婚姻,結婚半年後離婚,直到34歲才再次嫁人。柴田這樣評價第二段婚姻:“我最最幸福的時代,就在此時開始。”

  這段婚姻一直延續近60年,隨著丈夫離世,她又迴歸孤苦伶仃。每當護理員、兒子離去時,孤單、淒涼感就會襲來。她有顆堅強的心,不斷鞭策自己,“堅強一些,再堅強一些,不要灰心,不要氣餒”。

  要是沒有那次意外受傷,或許她會和很多長壽老人那樣,在平靜和寂寞中走完一生。不過,老天偏偏要考驗一下這位慈祥老者。92歲那年,柴田豐在外出時扭傷了腰。她原本喜歡跳舞,這下可好,只能一整天悶在家裡。見不到老夥伴,這日子更難熬。年輕時,柴田豐喜歡讀詩,有空也會寫點小詩。後因操持家務、照料孩子,這個愛好只能埋在心底。現在,上天把所有東西都不留情面地拿走,這個想法便從心靈深處浮上來。

  在兒子鼓勵下,柴田豐嘗試寫詩。畢竟歲數大了,一天寫不了多少。這並沒有讓她沮喪,幾天時間總能寫出一首作品。有了成果,還想檢驗一下。她開始給日本《產經新聞》投稿,很快作品變成鉛字。很多年輕人成了她的忠實粉絲,她有了自己的報紙專欄。這些詩,還在電臺的“深夜列車”欄目中播出,為歸途中的人們送上一抹溫馨。她的語言通俗易懂,卻又不失詩歌的陽春白雪。

  七年後,她出版了處女詩集《請不要灰心呀!》,十個月內銷售150萬冊,感動了日本億萬讀者。在《請不要灰心呀!》詩集中,柴田豐這樣寫道:“即使是九十八歲/我也還要戀愛/還要做夢/還想乘上那天邊的雲。”將近百歲,她卻有少女般的純情。誰又能說,她已是日暮西沉?

  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NHK邀請她到電視上朗誦她的詩。她欣然接受邀約,用真摯的詩句,撫慰人們心中的創傷。同年六月,為嘉獎她對日本震後救災作出的貢獻,她榮獲宇都宮市特別榮譽獎。

  柴田豐曾自嘲地說:“寫詩時,完全忘了年齡。不過擱筆時,忽然想起自己已經100歲。寫詩讓我明白,人生,並非只有辛酸和悲傷。”

  到了她這個年齡,就連起床都是件很累的事。儘管如此,她還是樂呵呵地從床上爬起來。她對家人說:“不論怎樣孤單、寂寞,我都在考慮,不論到了什麼時候,人生總要從當下開始。不論是誰,都不必灰心和氣餒,因為黎明定會來臨。”出門前,她都要精心化妝,為穿戴什麼而煩惱,隨身還攜帶口紅、鏡子。她用這些暗示自己,要好好活下去,好好寫詩,把每天都過得精彩。

  2013年1月19日,她在一家老人院過世,享年101歲。就在此時,她的詩集《請不要灰心呀!》中文版剛剛付印。回顧自己一生,她信心滿滿地說:“我一直過得有板有眼,毫不馬虎。”

  曾經,“我已經老了”的憂鬱,深深籠罩在心頭。不過柴田豐的大器晚成,總會讓我滿血復活。只要還活著一天,她就用雙手編織著夢想,我還有理由埋怨現實、垂頭喪氣嗎?

  別說太晚!歲數不是障礙,只要心中有夢想,何時開始都不遲。有了想法,就背上行囊,踏上這段令自己神往的旅程。

  篇4:名人和他們的自畫像

  這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生前最後一幅自畫像,是他在去世前9個月完成的。這幅畫像彷彿是畢加索對自己內心的刻畫:惶恐而睜大的眼睛、緊閉的雙脣、憔悴的臉龐襯著鮮明凸出的顴骨,表現了一個凝視著死亡深淵並帶著悔恨思考生活的男子形象。

  畢加索***1881——1973***出生於西班牙,是當代西方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立體畫派的創始人之一。

  凡·高的這幅自畫像創作於18***,很明顯是在他的耳朵被割掉之後。

  凡·高***1853——1890***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在27歲時才萌生學畫的念頭。他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作畫,擺脫傳統技法,因此常與老師產生分歧,不久便離開了藝術學院。後來在弟弟提奧的贊助下繼續畫畫,並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這位培根可不是那位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英國哲學家,而是一位繪畫風格怪誕的英國畫家。培根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態的人物為主題,把人類的醜態和痛苦掙扎的表情表現出來。2013年,他的一幅作品在紐約拍賣會上拍出了1。424億美元的高價,重新整理了當時藝術品拍賣價的世界紀錄。

  高更***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與塞尚、凡·高被合稱為“後印象派三傑”。他在23歲時就當上了銀行股票經紀人,收入豐厚,35歲時辭去銀行的工作開始畫畫。他喜歡收藏其他畫家的作品,如馬奈、雷諾阿、莫奈和塞尚等人的畫作。

  倫勃朗的這幅《自畫像》創作於1660年前後,也就是在他妻子去世、事業敗落之後。略帶疲憊的畫家左手握著調色盤與畫筆,臉上沒有一絲笑容。

  倫勃朗***1606——1669***生於荷蘭萊頓,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也是17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特別偏愛畫自畫像,一生留下了100多幅自畫像。他常用倒三角光描繪人物臉部,後來人們將這種用光方法稱為“倫勃朗式用光”,並將其應用於攝影作品中。

  從畫像中我們似乎已經看到波普藝術的味道,其作者安迪·沃霍爾***1928——1987***正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同時,沃霍爾還是電影製片人、作家、搖滾樂作曲者和出版商。他曾說:“未來,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內出名,但每個人都只能出名15分鐘。”

  德國女版畫家、雕塑家凱綏·珂勒惠支***1867——1945***14歲時開始學畫,22歲時學習銅版技法,曾作為德國藝術教育界第一位女教授,被選為柏林藝術學院版畫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