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名人感人勵志的短篇故事

  在我們有所空閒的時候,找一些來看看也是很不錯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重要的尾數

  一個年輕人到某公司應聘臨時職員,工作任務是為這家公司採購物品。招聘者經過一番測試後,留下了這個年輕人和另外兩名優勝者。隨後,主持人提了幾個問題,每個人的回答各具特色,主持人很滿意。

  面試的最後一關是筆答題。題目為: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廠採購2000支鉛筆,你需要從公司帶去多少錢?幾分鐘後,應試者都交了答卷。

  第一名應聘者的答案是120美元。主持人問他是怎麼計算的。他說:“2000支鉛筆可能要100美元,其他雜費用就20美元吧。”主持人未置可否。

  第二名應聘者的答案是110美元。對此他解釋道:“2000支鉛筆需要100美元,其他雜費可能需用10美元左右。”主持人同樣沒表態。

  最後輪到這位年輕人。主持人見他的答卷上寫的是113。86美元,不禁有些驚奇,立即讓他解釋一下答案。

  這位年輕人說:“2000支鉛筆需要100美元。從公司到工廠,乘汽車來回票價4。8美元;午餐費2美元;從工廠到汽車站為半英里,請搬運工人需用1。5美元……”

  主持人聽完,露出會心的一笑。這位年輕人自然被錄用了。他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卡耐基。

  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都應該以嚴謹的作風去認真對待,這樣你將會得到別人的信任,並且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知足的心來生活

  很多人認為,她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父親是優秀的飛機與遊艇的設計師兼製造者,母親是肖像畫家,出入家裡的客人,是愛默生、馬克·吐溫、愛因斯坦等當時極具代表性的人物。而在她看來,最好的生活,是在鄉下的農莊裡。

  她就像是被上世紀的靈魂附體的遺少,在學校裡穿復古的衣服,不剪頭髮,縫玩偶的衣服,執拗地對抗嘲笑。她的志向堪稱遠大:開農場,養奶牛。為此,15歲就輟學的她,對務農的興趣也與日俱增。她堅定地認為,帶著自信朝著夢想前進,只要努力實現自己想要的人生,總有一天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婚後,她說服丈夫搬到了雷丁農場,那是個缺水少電的老式農場,一切全靠人力。他們養了數量眾多的牛、鵝、鴨和雞。此時,她展露出卓越的繪畫才能,出版了第一本兒童繪本《南瓜月光》。沒有水電,每日要步行很遠到井邊挑水,日子過得相當艱辛,但她很享受這種生活,在花園裡種滿了各種蔬菜和花草。她以古法制作麵包,用被爐火加熱過的熨斗熨衣服,家人穿的衣服也是她用自家種的亞麻紡線織布,再親手裁剪縫製的。在她的悉心經營下,日子過得饒有趣味。她還是一個非常勤懇負責的母親,即使再忙也會騰出時間和孩子們一起玩耍,教他們應有的禮節,學習各種農活、家事。她親手做了許多栩栩如生的玩偶,並自創了一個“麻雀郵局”,讓孩子們通過這個郵局與玩偶通訊。孩子讀小學時,他們還一起創辦了一個木偶劇團,到附近城鎮巡迴表演。

  她還想到更遙遠更偏僻的農村去,丈夫卻忍受不了簡樸艱難的農耕生活,1961年,在攜手度過了23年後,他們離婚了。對她而言,自力更生的田園生活是她很早以前就已選定的生活方式,繁重的農活、瑣碎的家務並不意味著負擔,而是個人人生價值的體現與興趣所在。粗陋的環境讓她變得越來越強壯,同時,為了撫養4個孩子,她更加努力地工作,10年畫了20本書,1971年出版的繪本《柯基村集市》讓她獲得了“女王終身成就獎”。她就像她所欣賞的19世紀初的鄉村人一樣,為了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工作,從不怨天尤人。

  1971年,56歲的她終於遷居到了魂牽夢縈的佛蒙特荒野。在這裡,她真正由零開始,花了30年建造了屬於自己的19世紀風格的農莊。

  她,就是塔莎·杜朵。

  :最重要的事

  歌德在萊比錫上大學的時候,愛上了當地的一個姑娘。他愛得很認真,也很衝動,寫了很多首動人的詩篇給那位姑娘,只是那姑娘一點也不領情,對他不理不睬,讓他很痛苦。

  歌德和一位知心朋友聊起這件事,朋友非常同情,建議他去德累斯頓城找一位老鞋匠,沒準可以幫助他,讓他知道該怎麼做。

  歌德真的去了,按照朋友給的地址,找到了老鞋匠。歌德把自己的故事說了說,問老人有什麼建議,是不是年輕時候也碰上過類似的事情。

  老人笑了,對歌德說:我年輕的時候,就在這裡修鞋。在我的鞋攤前,經常會有一個美麗的姑娘經過。她是一個富翁家的女兒,家庭環境好,家教也很好,每次她經過,我的心就會怦怦直跳,覺得整個生活充滿了陽光。只是我們畢竟差距太大,我一直沒敢對她表白,暗戀了她三年。後來,她結婚了,我很是傷心了一段日子。我把這段經歷深埋在心底,並且在心裡默默地祝福她,祝她幸福。後來我也結了婚,日子過得也不錯。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我還能時不時見到她,只是我們都老啦,孩子的孩子也都長大了,可真快呀。

  “那麼,”歌德焦急地問,“您從來就沒有給她表達過一星半點?她知道您對她的暗戀嗎?”

  “不知道,我從來沒提起過。”老人慢悠悠地說,“這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這還不重要?什麼才重要呢?”歌德好奇地問。

  老人很認真地盯著歌德,一字一句地說:“最重要的事其實就是,你愛著的人很幸福,無論這個幸福,是不是你給她的!”

  :做事費力的錢斌教授

  錢斌做事總比別人費力。

  讀初三的時候,他很長時間也沒有弄清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別。為了應付中考,他便背化學參考資料。考試時,居然還真的遇到了一道和資料上一模一樣的題目,他能一字不漏地將答案寫下來。但中考成績揭曉後,他的化學仍然不及格。讀高中時,由於十分刻苦,他的成績還馬馬虎虎過得去。父母的希望、老師的希望和自己的希望卻在高考之後落空。他離分數線差2分。萬幸的是,當時出臺了一個“定向”的錄取制度,師範類學校可以對簽約畢業後到貧困地區工作的學生降分錄取。由於這項“優惠”政策,他才連滾帶爬地跨進了一所師範大學的門檻。

  十年後,錢斌考研究生。導師打算錄取五人,他考了第六名。極具喜劇意味的是,排在前面的一位考生不知何故放棄了入學資格,他以“補缺”身份獲得了讀研機會。研究生別人讀三年,他讀了四年,才勉勉強強畢了業,儘管他比任何一位同學都要勤奮,別人在週末花前月下地談戀愛,他仍宅在寢室裡讀書、做題。研究生畢業後,他又去考博,連考三次才如願以償。那時讀博兩年拿到學位的學生比比皆是,而他一直折騰了七年零兩個月才熬出了頭。他拿到博士學位時,已年屆不惑。他的同學發財的發財、升官的升官、成名的成名,只有他除了一紙文憑,什麼也沒有。在他讀博的大學裡,一提起他,幾乎無人不曉,不過這可不是什麼好名聲。他的博士開題報告,曾做了23遍才得以通過!這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記錄,讓他在校園裡名聲大噪。

  就是這樣一個愚拙的人,卻有一個令人驚駭的夢想——上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為全國觀眾講授他最喜愛的科學鉅著《夢溪筆談》。一次偶然的機會,錢斌認識了“百家講壇”的一位叫馬曉燕的編導。馬導告訴他:想上“百家講壇”,首先要學會在鏡頭前像一位主持人那樣侃侃而談。

  馬導的話其實是一種婉拒,沒想到,錢斌卻當真了。從此他開始練習演講,妻子幫他拍攝演講視訊,他挑了比較滿意的幾段由網上發給馬導看,馬導看後忍俊不禁,連連搖頭。可他就是沒有自知之明,在馬導指導後又繼續練習……當有一天,馬導看到他傳來的第73份視訊時,忽覺眼前一亮,她感覺那個曾經笨拙滑稽的演講者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她對他說:第一關你過了,但第二關難度更大,你必須能夠把《夢溪筆談》講得深入淺出,能讓一名十二三歲的初中生聽懂並且樂意聽。

  一部科學鉅著講深可能比較容易,但要講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絕非易事。他想了—個辦法——寫一段就讀給妻子或同事的孩子聽,如果他們聽得津津有味,結束後還想要他繼續往下講,稿子就留下;如果他們聽得迷迷糊糊、昏昏欲睡,就重寫。他還把寫好的稿子傳給馬導看,請她提意見,然後再修改。就這樣,每一講大約修改了三十幾次。全部十講修改了三百多次,總計幾千萬字。因為長時間高強度用腦用眼,他曾經短暫失明、頭髮幾乎掉光。

  終於有一天,馬導邀請錢斌去北京試講。當他站在令人眩暈的鎂光燈下,面對黑乎乎的攝像機鏡頭時,他感覺有點緊張。不過他很快平靜了下來,他對自己說,我做了那麼多努力,做了那麼充分的準備,我怕什麼呢?接下來,他找回了在家演講的感覺,滔滔不絕地講開了。他後來甚至將講稿放到一邊,引經據典、縱橫捭闔,一下子把現場聽眾引入了由他創造的精神世界裡。下了講壇,馬導微笑著迎接他,說了一句:“錢老師,要不你回去再準備後面的稿子吧?”那一刻他知道,他成功了。

  一個曾經愚拙得可笑的人,如今為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開講“千年一筆談”的錢斌教授,這樣評價自己的成功:“我是一隻笨鳥,飛得不快,但能不停地飛、拼命地飛,總有一天能攀上生命的最高點,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