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名人勵志的真實故事

  有很多朋友都會經常找一些來激勵自己,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畫筆斷了,還可以寫字

  作者:陳亦權

  威廉·西德尼·波特是20世紀初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

  威廉出生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格林斯伯勒地區,他的父親是個酒鬼和賭徒,而這也導致他們的家境一直處於貧困之中。在威廉3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因病去世,父親就把他送給了姑姑撫養。威廉在姑姑身邊受到了一些教育,並且愛上了畫畫,他非常渴望成為一名了不起的畫家,但在讀高中的時候,他因為生了一場大病被迫輟學,病癒後他來到了姑姑經營的藥房裡當學徒。這份工作雖然枯燥,但他的繪畫天賦卻得到了姑姑的認可,她經常會買回一些油墨和畫筆供威廉練習繪畫。

  1882年,20歲的威廉進了一家銀行供職。如果一切順利,威廉應該會成為一名“愛好繪畫的銀行家”或是“精通金融的大畫家”,可後來的一次,威廉因為粗心記錯了賬目,莫名其妙使自己成了一個貪汙犯,結果鋃鐺入獄。威廉的姑姑買了新畫筆和畫紙,送進監獄以便他繼續追求繪畫藝術,可不料監獄長是個特別痛恨繪畫的人,因為他的妻子在此前跟著一個畫家跑了,所以他在把畫紙和畫筆轉交給威廉的時候,粗暴地把畫筆折斷了,並拋下這樣一句話:“你姑姑給你買的東西,我不會扔掉,但如果被我看到你畫畫,我就會狠狠地處罰你!”

  威廉流著淚把畫筆和畫紙塞到監室的一個角落裡,不敢拿出來。“它們已經沒用了!”威廉這樣告訴自己。幾天後,一個獄友問他借畫筆用,威廉吃驚地問他說:“你沒聽到監獄長的話嗎?讓他看到你畫畫,他會狠狠地折磨你的!”

  “不!不!我不是用來畫畫,我是用來寫字,我們已經有半年多沒有給家裡人寫過信了!”獄友說,“監室裡還有一瓶墨水,但沒有筆,你的畫筆雖然斷了,可是它還能用來蘸著墨水寫字,不是嗎?”

  威廉覺得他說得在理,就把筆拿了出來借給獄友們,看著獄友們用斷了的畫筆,寫了一封又一封的書信,威廉突然產生了一種觸動:是呀!畫筆雖然斷了,可是還能用來寫字,既然如此,我為什麼不用它來寫點東西呢?

  從此以後,威廉就用這支斷了的畫筆開始了寫作,在此後不到半年的時候,他就以“歐·亨利”的筆名寫了6篇描寫美國中下階層人民生活的短篇小說。那個監獄長雖然痛恨繪畫,但卻非常喜歡文學作品,在威廉的短篇小說後,還給了他很高的評價,並幫他遞交給了一家出版社。很快,威廉那些構思精巧、風格獨特、語言幽默、結局奇特的短篇小說就一炮打響,讀者的信件就像雪片般地往威廉所在的監室裡飛來……

  三年後,威廉出獄了,這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小說家,他也很快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此後多年裡,威廉一共創作了一部長篇小說和包括《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在內的三百多篇世界短小說精品,而他本人更是被稱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別哀嘆命運有多麼不公,我們應該去思考應該怎樣操縱命運,要知道,哪怕是一支被折斷了的畫筆,依舊可以用來寫字!”48歲的威廉在病逝前,曾經寫下這樣一段話,作為家訓留給他的孩子們。

  :沒關係,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作者:饒雪漫

  大學的時候學的是師範專業。

  我的同學畢業後,多半被分到學校做了老師。他們告訴我,最為難的事是逮到學生上課時偷看我的書。沒收吧,好像不給老同學面子;不沒收吧,又擔心他們以後會更放肆。

  有一次去蘇州出差,被一個同學知道了,說是班上的女生都喜歡看我的書,非要拖我去參加他們的班會課。盛情之下,只好遵命。

  那堂班會課的主題是:和名作家零距離。我在臺上,高一***4***班55個學生在臺下。

  第一個舉手的是個女生,問我說:“饒老師,我想知道你在寫作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你又是怎麼堅持下去的呢?”

  我示意她坐下,並沒回答她,而是對大家說:“繼續問。”

  第二個舉手的依然是個女生,她說:“我最想知道,你最喜歡你寫的哪一部作品中的哪一個人物?”

  第三個問題,我請一個男生站起來,他很大方地承認:“我沒看過你的書。我想問你,這麼多人喜歡你寫的書,你是什麼感受?”

  “這三個問題,我可以下課後回答你們。”我對大家說,“不如這堂課,我們來問點有意思的問題。比如你們可以問我,有沒有偷過錢?”

  教室裡先安靜了一兩秒,緊接著一片譁然,反應快的已經帶頭嚷起來:“好吧,那你有沒有偷過錢呢?”

  “偷過的。”我說,“7歲的時候,偷了我媽放在衣櫥裡的錢,去買泡泡糖。”

  “結果呢?”“被打了啊。”

  “那有沒有撒過謊?”“有。”我說,“而且不止一次。”

  “舉個例吧。”

  “好吧,有一次想買一本三毛的書,沒錢,然後跟我媽說我要去參加英語比賽,需要報名費。還有一次,是帶我妹妹去鄉下一個男生家玩,但是我告訴我媽的是去城裡閨密家,結果被我爸跟蹤了,好一通罵。”

  “哈哈,有沒有逃過課呢?”“逃過,還逃了期末考試,為的是去看齊秦的演唱會。”

  大家笑起來,都不相信。我補充說:“事實就是這樣,時間過去以後,你就會發現,有很多你當時覺得根本過不去的坎,到後來你會連‘坎’是什麼都不記得了。”

  “這樣啊,那你有沒有做過令自己非常後悔的事?”“有。”

  “有沒有傷過朋友的心?”“有。”

  “有沒有被朋友傷過心?”“有。”

  “有沒有還沒有實現的夢想?”“有。”

  “有沒有事令你感到恐慌和不安?”“有。”

  “有沒有對自己不滿過?”“有。”

  …………

  “有沒有最想對我們說的話?”

  我轉過身,將黑板上班會課原來的主題擦掉,重新寫上這麼一行字:“沒關係,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當我寫完最後一筆,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而我的同學,他們的班主任,竟然站在講臺的一角不爭氣地抹起了眼淚。

  不過50分鐘,他們均已和我熟絡,開始嘻嘻哈哈,說各自的趣事,下課時還與我勾肩搭背,沒大沒小地叫我老饒。沒完沒了的知了聲中,那場告別顯得親密、盛大而又愉快。我相信這堂課,在他們心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論過去多久,相信總有一個人會提起:當年饒雪漫說過呢,這些沒什麼。原來,真是這樣呵。

  是的,當你感覺人生沒那麼如意,當你對自己的表現沒那麼滿意,當你對你愛的人或自己感到失望,當你覺得自己再也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請記得對自己說,沒關係,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因為,這就是人生。

  :科學之外的牛頓

  作者:林海

  迷戀“鍊金”的大學教授

  牛頓是一名鍊金術的狂熱愛好者,一直相信點石成金的可能。

  1936年,一批未公開的牛頓手稿被送上了拍賣臺,最終以高價拍得手稿的,竟然是時任劍橋大學教授的經濟學家凱恩斯。這部分手稿是牛頓自20歲至45歲期間在劍橋時留下的“普茨茅斯手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些關於神祕世界的記載。牛頓試著推想宇宙的隱祕真理,比如所羅門聖殿的規模、大衛書、啟示錄與鍊金術——特別是嬗變、哲人石和長生藥。

  1650年前後的牛頓,埋首於劍橋圖書館內的早期英格蘭鍊金術藏書中,不能自拔。據說,每年的“春季6周和秋季6周”,他完全沉浸在鍊金術的研究之中,“實驗室的爐火幾乎未曾熄滅過”。

  牛頓投入了近30年的時間,從事長生不老藥和貴金屬提煉的研究和實驗,而他留下的有關鍊金術的手稿竟超過100萬字。不過,用凱恩斯的話說,“這些手稿完全是魔法性的,沒有任何科學價值。……他是那些魔法師中的最後一位。”

  迷戀炒股的大土豪

  在另一種“點石成金”的遊戲中,牛頓也栽了跟頭。

  牛頓曾瘋狂迷戀炒股。1720年初,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瘋漲近10倍,至夏天達到頂點後開始暴跌。牛頓當年4月入市5月清倉,淨賺7000英磅。然而股價仍然在瘋漲,經過“慎重考慮”,他在7月再次大舉入市。然而一週後,股價開始下跌,隨後一洩千里。牛頓未及脫身,共損失20000英磅。

  據說,當年建造格林威治天文臺,也只花了500多英鎊,可以想象這筆款項的巨大,大約相當於今天的300萬英磅。至於牛頓當時的工資水平,他任英格蘭皇家鑄幣局局長的年收入僅為2000英磅***這已是他原來在三一學院擔任教授薪金的10倍***。

  不過,在炒股這方面,凱恩斯還是給了牛頓挺高的評價:“他是一個極其成功的投資者,克服了南海泡沫危機,離世時相當富有。”

  怒打假幣的鑄幣局長

  牛頓篤信點石成金之術,他認為冶煉金屬是神聖的,是一種接近上帝的途徑;鑄造偽幣則是假冒的、邪惡的鍊金術,褻瀆神靈,無法寬恕。他在皇家鑄幣局這個崗位上展示出了絕對的投入和敬業,身兼鑄幣局局長、總工程師、總經理、偽幣打擊總指揮、偵探以及檢察官等諸多職務。作為狂熱鍊金愛好者的他,算不算是物盡其用了?

  1696年初的一天,他收到學生查爾斯·蒙塔古的一封信,信中寫道:“皇家鑄幣局前任總監奧弗頓先生調任海關,國王希望您接任此職……”當時,蒙塔古正主持英格蘭銀行。由於軍費激增引發的通貨膨脹,是英格蘭貨幣體系面臨的重大挑戰。皇家鑄幣局需要配合英格蘭銀行,收回全部貨幣併發行新幣,牛頓於是親自出山履新。

  煉金術士牛頓擁有了真正的“鍊金爐”——他在財政部的花園後面建起了10個大熔爐,將回收的舊幣熔化。分離出的貴金屬送往倫敦塔,嶄新的貨幣被鑄造出來。他詳細研究了鑄幣的流程和成本:“通過實驗,我發現在鍍錫過程中,每產生一金衡半克朗的硬幣,就要損失三克半。”牛頓偏執地追求貨幣鑄造的精確度,說自己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精確,為政府省下了數千英磅”。不久,牛頓從技術總監的職位被提拔為鑄幣局局長,新幣的產量在短時間內提高了8倍。

  然而偽造貨幣的行為也十分嚴重。最為囂張的偽造貨幣者是威廉·查隆納。查隆納不同於其他“地下”偽造者,而是公然挑戰皇家鑄幣局,印製傳單,向議會舉證,聲稱皇家鑄幣局技術不精,不能造出能夠防偽的標準貨幣,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請真正的鑄幣專家——比如他自己——來改進鑄幣工藝。

  牛頓被徹底激怒了,他動用刑法和警察作出了反擊,不僅親自參與偵查,檢驗假幣的特徵,還指揮警察和偵探,順藤摸瓜逮捕了一大批造假者。根據當時的法律,偽造貨幣數額到達一定面值的,要處死刑。最終結果,當然是“正義戰勝邪惡”,查隆納被捕入獄,在牛頓提供的八大罪證下,於1699年被判處絞刑。

  老辣的權力鬥爭者

  牛頓雖然是一個孤傲的人,但卻不是一個木訥的宅男。法庭上的牛頓,就曾經公然對抗過國王詹姆斯二世的敕令,阻止詹姆斯二世在劍橋大學安插親信、操控高校的企圖。

  1687年2月,國王以敕令“建議”劍橋授予弗蘭西斯神父文學碩士學位,並“邀請”這位神父參與學校決策的表決。劍橋大學九人學術委員會——其中一位委員便是三一學院教授牛頓——明確表態,拒不接受此項“建議”。弗蘭西斯神父便手執敕令,將委員會告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牛頓高聲斥責對方:“按照劍橋大學的慣例,凡是沒有宣誓忠於大學的人,大學只能授予他們名譽學位。而只有名譽學位的人,在我們劍橋大學的領導機構裡是沒有發言權和表決權的。”

  不過,牛頓把這股軸勁用到傾軋學術對手上,也可謂是毫不留情。

  當年牛頓提出引力的大小不隨距離而改變,但胡克寫了好幾封信來反駁,簡潔明瞭地認為引力的大小和距離成反比,並提出了很多支援觀點的論據。結果,胡克是對的,牛頓也採用了這個觀點,但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他把涉及胡克的引用統統刪掉了。

  畢竟牛頓是學術泰斗,胡克被壓得到死也沒能翻身。牛頓當上英國皇家科學院院長時,胡克已經死了,這還不夠,牛頓下令將胡克的實驗室和胡克圖書館全部解散,所有的成果研究資料、實驗儀器被分散銷燬,畫像也不留——所以現在也沒人知道胡克究竟長什麼樣。

  牛頓跟萊布尼茨關於微積分創始人的爭執,則貫穿了他的整個學術生涯。他們倆近乎同時發明了微積分***雖然研究的起點不同***,但牛頓還沒來得及發文章,萊布尼茨的微積分方法和符號系統已經傳遍歐洲大陸。

  起初,兩人通訊還算融洽,互相欣賞,但隨著萊布尼茨的揚名,牛頓越發不甘心,麾下皇家學會的成員藉此挑起爭端,指控萊布尼茨剽竊牛頓的成果。整個英國學界被牛頓挑起的“愛國情操”所鼓動,拒絕使用萊布尼茨簡潔優雅的符號。結果,英國的數學在牛頓死後,和歐洲大陸基本隔絕,因此停滯了100年……

  牛頓作為科學家的智慧是偉大的,作為“鍊金術師”的時光是荒誕的,打壓異己的手段是惡毒的,作為鑄幣局長和金融大亨的歷程,則更有幾分傳奇色彩。這就是一個真實的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