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演講稿範文

  語文演講活動是語文學科常見的教學活動形式,很多教師也常常以此方法作為輔助語文教學的第二通道。下面小編給你分享,歡迎閱讀。

  篇一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探索廣闊無垠的宇宙”。

  在我們生活著的地球之外,有一個美麗的世界。這個世界被人們稱為“宇宙”。宇宙是一個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世界,不論使用多麼先進的望遠鏡,我們的視線也不能到達宇宙的盡頭;不論我們懂得多少知識,也難以全部瞭解宇宙所有的奧祕。

  幾千年前,華夏民族就有了“宇宙”一詞。《文子·自然》中有“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因此,“宇”代表所有的空間,“宙”代表所有的時間,“宇宙”這個詞即是“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思。

  遠古時代,人們往往通過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作出猜測。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東漢時,張衡則提出了 “渾天說”。那時渾天說無法立刻取代蓋天說,與蓋天說各執一詞,爭論不休。直到唐代一些天文學家經過精確的測量,才徹底否定了蓋天說。從此,渾天說在中國古代天文領域上稱雄上千年。

  中國古代還有一個宇宙猜想叫宣夜說。雖然不是很有名,但它卻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卓見的宇宙無限論思想。它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主張宇宙是無限的,宇宙中充滿著氣體,所有天體都在氣體中漂浮運動。星辰日月的運動規律是由它們各自的特性所決定的。它不同於之前的人們的思想,打破了固體天球的理論,創造了天體漂浮於氣體中的理論,這種思想與現代天文學的許多結論一致,這是十分可貴的。只可惜在中國古代沒有被重視,甚至幾乎失傳。

  華夏大地外的人們也對美麗的宇宙做出過許多猜想。

  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直到1522年,麥哲倫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這種觀點才被證實。

  地心說和日心說想必大家已經很熟悉了,這裡我就不多說了。下面我主要說一說大爆炸說和星雲說。 1929年,埃德溫•哈勃發現宇宙正在不斷膨脹。這使天文學家勒梅特猜想,現在的宇宙是由一個“原始原子”爆炸而成的。這是大爆炸說的前身。美國天文學家伽莫夫接受並發展了勒梅特的思想,於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學說。大爆炸學說認為,早期的宇宙是一大片由微觀粒子構成的溫度極高,密度極大,以很大的速率膨脹著的均勻氣體。這些氣體在熱平衡下有均勻的溫度,這是宇宙狀態的重要標誌,因而稱宇宙溫度。氣體的絕熱膨脹使溫度降低,從而使得原子核、原子乃至恆星系統相繼出現。

  這種學說在當時挺起來十分不可思議,同時也缺乏有力的證據。直到1965年,大爆炸說曾預言宇宙中還應該到處存在著“原始火球”的“餘熱”溫度恰好與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相當。另一方面,由於有關天文學資料已被改進,因此根據這個資料推算出來的宇宙膨脹年齡,已從原來的50億年增到100-200億年,這個年齡與天體演化研究中所發現的最老的天體年齡相吻合。因此,大爆炸說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所認可,是最有影響、最有希望的一種宇宙學說。

  18世紀下半葉,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提出了康德一拉普拉斯星雲說。他們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塊星雲以先形成太陽、後演化成其他行星的方式收縮而成的。

  不過,康德一拉普拉斯星雲說只是初步地說明了太陽系的起源問題,還有許多觀測事實卻難以用它來解釋。所以,星雲說在很長時間裡陷入了窘境。直到本世紀,隨著現代天文學和物理學的進展,恆星演化理論的日趨成熟,現代星雲說逐漸完善起來了。可是對於星雲的演化過程仍有不少分歧。有一種觀點認為,銀河系裡下團密度較大的星雲在銀河系旋臂處受到擠壓,繼而自身開始收縮。中央部分增溫使核聚變發生,形成了太陽。此外,收縮導致離心力增大,在赤道面附近的物質通過不斷合併演化為其它天體。總之,人們己能用星雲說比較詳細地描述太陽系的起源,但仍有很多細節有待完善。

  在茫茫的宇宙中,人類是如此的渺小。懷揣著對天地寰宇的敬畏,我們從未停止過探索這片璀璨星空。幾千年前那些動人的傳說如今已在“神舟”、“嫦娥”的一次次飛天中圓夢。我堅信,終有一天,我們將完成千年的夢想,在宇宙中自由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