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致富調查報告

  充分把握形成良性執行機制,加強政策指導。城郊村地處城市與鄉村的結合部,涉及城市化、新農村建設、新型工業化等諸多戰略與政策的交叉。今天小編整理了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僅供參考哦!

  1

  一、東新堂村的基本情況

  東新堂村位於下陳街道北部,緊臨飛躍工業城,地處機場路東側,規劃中的疏港大道穿境而過。全村現有村民410餘戶、1110多名,其中務農 110戶、經商兼務農200多戶、常年在外經商100多戶。全村耕地僅521畝,村民以經商為主要收入,較大規模的經商專案是服裝、傢俱製作與銷售,分別有10多戶,但均是家庭作坊式生產,沒有公司制企業。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經濟來源少,主要靠出租田地收入,2007年收入僅6萬餘元。村兩委班子比較團結,村幹部作風踏實,村民純樸。東新堂村已列入XX市經濟開發區二期建設規劃範圍,基礎設施建設及治安等也列入開發區管委會統籌管理。

  二、影響城郊村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資源不足。全村人均耕地不到0.5畝。經商者普遍反映企業發展受制於土地,廠房建設無法落實,只能囿於作坊式生產。由於均屬於微小企業,“購地難”現象比較普遍。此外,水、電等要素制約也十分明顯,由於沒有列入工業用電考慮,用電擴容非常困難。

  ***二***規劃制約。全村已列入市開發區建設規劃。規劃明確村民點拆遷集中安置,基礎設施全域性考慮,村留地臨街佈局。因位居開發區東部邊緣,而近幾年市裡的開發重點又是東部濱海工業區塊,導致該村規劃一直未能付諸實施。規劃控制是必要的,但多年不能實施,勢必制約發展,影響村民的生產和生活。大部分村民對何時可以實施規劃“心裡無底”,有未經批准即建住宅的現象。

  ***三***意識滯後。一是對自身的區位優勢缺乏認識。村民對利用毗領中心城市及飛躍工業城促進自身發展的意識不強。對地處經濟開發區與沿海產業帶的交匯處,位於未來沿海高速公路出***等條件,村民普遍沒有感到將會對自身發展有何影響,缺乏自覺藉助意識。二是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創大業意識不強。不少村民已經商致富,但賺的錢大多存在銀行,不敢作再投資,對承擔風險準備不足,缺乏品牌意識,對風險與收益缺乏理性把握。三是安於現狀,創新意識滯後。

  ***四***集體經濟薄弱。該村經濟來源少,主要用於環境衛生、電線等基礎設施維護、農機補貼等開支,儘管達到收支相對平衡,但這是一種低水平的平衡,集體經濟發展的潛力與空間有待拓展。另一方面,村幹部與村民對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仍缺乏自覺性,大多熱衷於自身經營,整合力量、共同致富的思路不很多。

  三、推進城郊村農民創業致富的建議

  ***一***充分把握區位優勢,以完善並實施規劃為先導。城郊村有緊臨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東新堂村又地處經濟開發區與沿海產業帶的交匯處,緊靠飛躍工業城等縫製裝置產業叢集,在微觀上位於機場路與疏港大道接壤地段,區位條件良好。首先,要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完善並實施東新堂村區塊的規劃方案。

  考慮整個大區規劃尚未實施及資金有限的實際,應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對條件成熟的專案先行實施,儘量避免規劃及實施滯後對發展的影響。其次,要抓好城郊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東新堂村已明確列為開發區規劃範圍,將成為未來城市的一部分。

  按照城市化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城郊村的城市化要注意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科學安排三大產業關係,統籌考慮各項社會事業。如產業結構中,該村已有100多畝的葡萄園,能否繼續保留並發展“農家樂”田園觀光遊?社會事業中,村內的清福寺予以保留,能否把老年活動中心等建設一併考慮?再次,要完善村民點修建詳細規劃。東新堂村村民點修建性詳細規劃已於2004年底由XX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雖然體現了現代規劃設計理念,但由於定位於村民安置用房,與以往不少“城中村”規劃一樣,“立地式”的住房,面積大,住房品質不高。

  應考慮村民將大多數成為未來市民的實際,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適當採用城市套房格局,提升村民點修建品質。此外,還要重視“村留地”建設規劃,“村留地”關係城郊村城市化後村民的生計,要從關注民生角度落實好“村留地”。東新堂村東面是XX區的蔬菜基地,周邊地區傢俱、服裝企業眾多,“村留地”可考慮沿主幹道佈局,設定蔬菜農貿市場或傢俱、服裝市場等專案。

  ***二***充分把握機遇,以市場為引導。創業致富要以市場機遇為導向,新時期農民創業也要從“生存所迫”向“機會引領”轉變。

  一是要引導現有的經營戶特別是服裝、傢俱經營戶抓好市場定位,著眼於做大做強,實施可持續創業。

  二是要引導村民瞄準經濟開發區與沿海產業帶的骨幹企業,發展配套或聯營企業。

  三是要引導村民把握大城市的發展機遇,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實施創業。四是嘗試在“村留地”上建立“創業園”。高效開發利用“村留地”是農村城市化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基於壯大村集體經濟及廣大經營戶對發展空間不足的考慮,東新堂村可以廣泛徵求村民意見,以共建等方式建設“創業園”,發揮“創業園”的集聚、示範功能。

  ***三***充分把握理念創新,加強培訓輔導。農民創業致富迫切需要適宜、有效的培訓輔導,首先是要幫助農民解放思想、創新理念。德魯克指出社會觀念創新是最具影響力的創新,只有理念創新,才能推動其他形式的創新,並進一步推動發展。其次是要強化創業專案評估與選擇。

  隨著社會發展、技術進步,特別是買方市場的條件下,對創業者的知識與技能要求提高,適宜普通農民的創業專案有遞減、微利的趨勢。

  因此,對農民的創業培訓,首要的是要圍繞具體創業專案,評估其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剖析市場前景,進行科學決策。再次是要突出培訓重點。要注重管理制度設計、品牌與市場營銷策略、戰略謀劃等輔導,如幫助農民熟悉公司制企業的運作、商標註冊、廣告策劃、建立銷售渠道等。

  ***四***充分把握形成良性執行機制,加強政策指導。城郊村地處城市與鄉村的結合部,涉及城市化、新農村建設、新型工業化等諸多戰略與政策的交叉。東新堂村的許多工作受街道辦事處與開發區管委會的雙重領導,建立統一協調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形成政策合力與良性執行機制,有利於城郊村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從而也有利於農民的創業致富。


 

  2

  農村百名致富能手調查報告

  為了解當前農村致富的深層原因,找出脫貧致富的實用辦法,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全面推進農村小康社會程序。我校高二

  一、高二二班全體同學在學校組織下,2006年9月至12月,對全縣農民的基本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走訪,認真填寫了農村百名致富能手調查表,調查情況如下:

  一、調查物件情況:

  1.被調查者都是男性,年齡介於27—45歲之間,大多數被調查者年齡在35—40歲之間。

  2.被調查者的文化程度大多是初中,部分為高中和小學。

  3. 被調查者的職業原來都是農民。現在都成為果農或個體經營者。

  二.致富前史

  所有被調查者在致富前均家庭經濟緊張,每年下來入不敷出,生活困難,住房緊張。有的甚至債臺高築,有的二十七八歲才結婚;有部分人員在致富前在外務工。

  三.創業致富歷程

  響應黨中央的政策,認清形勢經過對農村實際情況的分析,絕大多數人轉變了觀念,搶抓機遇,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單純種植

  糧食作物的格局,大力種植了果樹,烤煙,藥材蔬菜等經濟作物,有的人發展了養殖業,形成了一定規模。有的人貸款安裝了磨面機,粉碎機,榨油機等。

  總之,這些人在誠實守法的前提下,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都迅速的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同時,這些人還積極的帶動和幫助其他人致富。

  四.致富經驗

  1.響應了國家政策,善於抓住機遇;

  2.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是成功的保障;

  3.從實際出發,不畏艱難,有堅持不懈的創業精神;

  4.在自己致富後不忘別人,能帶動其他人共同富裕。

  五.致富因素

  可以歸納為兩個層面的東西,一個是技術層面的,包括土地、人力、技術、資金、市場銷售渠道、資訊和預測技術,另一個是精神層面的因素,包括風險意識、自信心、理性主義和堅忍不拔的精神。上述兩方面的因素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強化的。在技術層面上所獲得的因素越多,在精神層面就越充滿自信,越敢於冒險,越理性主義。在技術層面上所獲得的越少,人就越不自信。反過來,一個人越是充滿自信,越是敢於冒險,那些技術層面的東西

  就越有利於解決,就越有辦法解決。如果沒有自信心,沒有冒險意識,碰到困難就止步不前,那麼,那些技術層面的東西就越難解決。我們認為,精神層面的東西更加重要。

  世界是靠人改變的,人是靠思想和精神改變的。從生理角度說,這些致富者與其他人沒有什麼不同,是精神上的不同造成了行為方式和富裕程度上的不同。這些年所舉辦的培訓班都是技術培訓,沒有或者很少有在精神和思想上對農民進行培訓。因此,如果廣大農民沒有這種精神,他們即使掌握了一點技術,依然還是不敢試,不敢闖,不敢前進。如果想使農民闖過規模這道關,就必須培養資本家那種逐步擴大再生產的精神,培養風險意識、自信心、理性主義和堅忍不拔的意志。相當一部分農民是在實踐和打工過程中獲得這種精神的。

  六,如何將農村百名致富能手的典型事蹟,創業致富歷程,致富經驗及致富成功原因應用於政治教學之中,做到理論聯絡實際,搞好我校政治教學。我認為可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治常識:所有的致富者都能瞭解國家大政方針,政策,認清形勢,善於抓住機遇。

  第二, 法律常識,即所有的致富者都是在守法的前提下,通過自身努力走上富裕道路的。

  第三, 經濟學方面:

  1.這些人在自己富裕後能幫助他人走上富裕道路,最終實現了共同富裕。

  2.產業方式與富裕的關係

  在這100多戶中,單純依靠糧食種植而富裕起來的基本上沒有,在特色種植方面,湫頭鄉趙文瑞,在自家五畝地裡全種植了藥材結果,每年收入均在萬元以上。另有六戶菜農,年戶純收入均低於2萬元。

  在養殖業方面,各鄉鎮蒐集上來的規模養殖戶相對較多,並且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有養有養雞、養豬和奶牛的,年收入在5萬元到10萬元不等。另外,有單純的商業模式、運輸業模式和服務業模式以及依靠技術發明而富裕起來的農民。

  多業並舉是當前農村大多數農民的從業模式,特別是以種植、養殖和外出打工三結合的模式比較多,或者以養殖業為主,或者以外出打工為主。這說明,我們目前的專業化水平還比較低。

  單純的糧食種植是不可能走向富裕的,因為受到土地規模的限制。從產業方式的角度來說,通過規模特色種植、規模養殖、工商運建服、多業並舉這些途徑是可以走上富裕之路的。從比較效益的角度來說,糧食種植不如特色種植,種植不如養殖,農業

  不如工商業。

  這些都說明了農村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過渡,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

  3、農業生產的成本與效益

  對農業生產的成本和效益影響最大的是價格,農業生產的利潤是由農產品的價格和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所決定的。農產品的價格決定著毛收入,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決定著生產成本。一定單位面積內的利潤就是毛收入減去生產成本之後的差額。農業生產的利潤與農產品的價格成正比,與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成反比。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都是不穩定的。

  對農民收入影響最大的是價格和規模。比如,根據2005年的價格水平,養雞的年收入=2元 ×出欄雞的數量;養豬的年收入=200元×出欄豬的數量;種糧食的年收入=500元×土地畝數。利潤總額是由農產品的總額決定的,農產品越多,利潤總額越大。農業生產主要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從這兩方面的情況來看,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有比較高的收入水平。根據我們目前土地規模的現狀,特色種植和養殖業可以在同樣的單位面積內創造出更多的產值和利潤,應當是未來農業的希望所在。

  第四, 哲學層面上: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時,市場經濟就出現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於是人們就開始了各種致富的嘗試,這說明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2.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觀點,例如中國由幾千年的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變,農村由吃“大鍋飯”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過渡。

  3.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係:這些致富能手都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學習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武裝了自己的頭腦,改造了客觀世界即他們的生活狀況。

  4.內外因結合的觀點:能抓住外部機遇,並通過自身努力走上了致富路。.

  5.從實際出發,不畏艱難,有堅持不懈的創業精神;

  6.事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曲折的:這些致富者都是經歷了多次的困難與挫折甚至多次失敗後才成功的。

  總之,我們要利用這些典型人物,典型事蹟來服務於政治教學,開發校本資源,做到理論聯絡實際,使我校的政治教學更生動些,激發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我想會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