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將學習大陸放寬高校休學創業政策

  臺灣高校部分校長表示,學校中有不少學生手中拿著研究課題或已研究成功的技術成果,希望借鑑大陸建立彈性學制的相關政策及方法,放寬學生在校期間的修學年限***目前是一年***,鼓勵有意願創業的學生自主創業,緩解臺灣就業率低等問題,進而帶動臺灣新經濟發展。

  教育部在下發的通知中提到,2015年巨集觀就業形勢面臨多重壓力,高校畢業生規模進一步加大,就業創業工作任務十分艱鉅。教育部要求強化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比例。

  通知要求,各高校要面向全體大學生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並納入學分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實際效果;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創業模擬等實踐活動,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高校要聘請創業成功者、企業家、投資人、專家學者等擔任兼職導師,對創新創業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

  一、青年人發現商機的目光更敏銳

  陳雨露說,大陸高校中有不少在校創業成功的學生,他們用敏銳的目光發現並把握住了商機,加上不懈地努力,最終贏取了成功。

  大陸在校學生創業的故事有很多,有一個很讓筆者難忘。大陸某省市有一個貧苦的高中生,好不容易考上省重點大學,但卻因家中湊不齊學費險些失學,在校方瞭解情況後決定,讓他將每學年的學費分成三次交納,延緩了他繳費時間,更給他提供了上學的機會。這個學生很刻苦,他在省吃儉用湊學費的同時,開始觀察“掙錢”的方法。他上學沒幾天就發現,大一的新生比較勤快,事事親力親為;大二、大三的學生較為懶惰,開啟水、去食堂吃飯等諸多活動都不願意親自行動。

  這個家庭貧困學生就開始為學長、學姐開啟水、買飯等,一次只收1元人民幣作為辛苦費,他認為“跑跑腿”就可“賺錢”很容易,他看好商機,隨即花80元人民幣買了一部二手手機,將電話號碼寫在每棟宿舍樓的門口,逐漸找他買飯、打水的人越來越多,他的生意越來越好,但他有原則,絕對不代他人上課或考試,不久後他就建立了口碑和信譽。隨著生意的紅火,他一個人有些忙不過來,就在這時,他身邊的同學看到他只是靠“出賣體力”就賺到錢,紛紛想加入他這個有信譽的團隊,他就將“生意”分給新加入的同學,並定價每次打水、買飯分給他們0.8元,剩下的0.2元留給自己,算是資訊費,其他人對於這樣的定價很滿意。

  這個貧困生大四畢業時,不僅交完了四年的學費,還將他學校周邊幾所高校的“跑腿”生意全部收入囊中,成立了屬於他自己的跑腿公司。這不僅是一個勵志故事,更是一個在校大學生通過敏銳觀察發現並抓住商機創業成功的故事。臺灣也有部分學生,通過研究的課題或技術成果成功創業。

  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專業休學生柯軒恩、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專業休學生遊雋仁、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學生王偉仲等人組成創業團隊,用敏銳的目光發現商機,並通過努力自創出掃描、鐳射雕刻、列印等功能為一體的3D印表機,在網際網路推出樣品後,隨即收到2200臺的訂單,並募集5200萬元新臺幣生產資金。

  柯軒恩表示,他看好3D列印技術,這是未來列印行業發展的趨勢,所以決定休學創業,後來邀請了幾位夥伴一起研究,最終創造出3D印表機。這臺印表機可掃描實物後打印出來,也可進行食物列印***能像列印檔案一樣把食物“印”出來***。預計明年7月開始交付訂單,並在將來會繼續開發新功能。

  二、大陸高校將開設創業課程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表示,放寬在校創業大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就學政策,是國家鼓勵有意願或手中有專案學生自主創業的體現,同時也是增強當代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新舉措。他說:“在校大學生自主創業不是僅放寬上學時間就可以了,還存在如創業資金、創業經驗、稅收等諸多問題。所以教育部才要求高校開設創業培訓課程,並納入學分管理,這是對有意願創業學生負責任的表現。”

  關於在校大學生自主創業所遇到的問題及困難,教育部在下發的通知中指出,加大對大學生自主創業資金的支援力度,多渠道籌集資金,廣泛吸引金融機構、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和企事業單位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援。高校應開闢專門場地用於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類實驗室、教學儀器裝置等原則上都要向學生開放。

  據瞭解,此項政策若能成功推行,估計未來4年內,可望輔導80萬名大學生創業。大學生休學創業方案預計將在北京、湖北、陝西、青海、廣東、江西等地實施,計劃內容還包括創業教育、創業培訓、資金支援、工商登記、融資服務、創業孵化服務、創業公共服務、稅收減免或補貼等政策,鼓勵扶持開設網店等多種創業形態。

  陳雨露說,當前是資訊化時代,資訊傳播快,環境變化快。很多年輕人在校期間通過觀察就會發現商機,機會稍縱即逝,學生如果等畢業在將看好的商機付出與行動,也許市場已被佔據。

  三、臺高校鼓勵學生創業或將放寬修學年限

  臺灣大學學術副校長陳良基表示,看到學校在校生休學創業成功很有感觸。對“休學創業”持正面態度的他說:“目前資訊快速傳播的年代,年輕人看到商機就應實時掌握,創業想法越早建立越好。臺灣有不少高校的學生休學創業成功,加上大陸也出臺建立彈性學制的相關政策,鼓勵在校大學生創業,這讓很多臺灣高校校長開始反思,是否應該放寬臺灣高校只有一年修學的時間政策,鼓勵學生創業。”

  陳良基說,臺灣大學已經在研擬放寬修學一年的規定,考慮讓有需要休學創業的學生可以延長修學的年限,以減少他們在學業和事業之間兩難的掙扎。這樣也可以緩解臺灣目前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就業率只降不增的窘狀,同時還可以帶動臺灣新經濟的發展浪潮。

  臺灣科技大學研發教授恆勇智說,年輕人應多方面嘗試、多冒險,為自己的未來尋找機會;年輕人創新與創業的想法越早建立越好,但成敗的關鍵仍在於創意是否能有效創造價值以及找到好的商業機會。“目前,臺灣科技大學設有課程,輔導在校學生創業。”

  兩岸專家分析指出,休學創業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更不能成為逃避學習的藉口。政策背後,體現的是教育價值觀的變化,教育需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這是一大進步。這一政策對學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樣不讓學生在休學期間放任自流,怎樣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生一步步完成創業計劃,使其規避創業風險,是政策實施後高校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學校對學生不能是簡單地管理,更應該是一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