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年創業故事

  創業活動是人類商品生產活動中的最高層次的複雜勞動形態,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創業活動與經濟增長、勞動就業等都表現出了愈來愈緊密的聯絡。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海爾集團勵志創業史,希望能幫到你。

  海爾集團勵志創業史篇一

  張瑞敏,山東萊州人,全球著名企業家,建立了全球白電第一品牌海爾,現任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因其對管理模式的不斷創新而受到國內外管理界的關注和讚譽。世界一流戰略大師加里·哈默評價張瑞敏為網際網路時代CEO的代表。張瑞敏連續當選第十六屆、十七屆、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海爾是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1984年創立於中國青島,現任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瑞敏是海爾的主要創始人。經過30年創業創新,從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家電第一品牌。2011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實現1509億元,品牌價值962.8億元,連續11年蟬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榜首。

  在張瑞敏的創業路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特別值得創業人士尤其是年輕人的學習和借鑑。

  經典故事一:砸冰箱

  1985年,一位使用者向海爾反映:工廠生產的電冰箱有質量問題。

  於是張瑞敏突擊檢查了倉庫,發現倉庫中有缺陷的冰箱還有76臺!當時研究處理辦法時,幹部提出意見:作為福利處理給本廠的員工。就在很多員工十分猶豫時,張瑞敏卻做出了有悖“常理”的決定:開一個全體員工的現場會,把76臺冰箱當眾全部砸掉!而且,由生產這些冰箱的員工親自來砸!

  聽聞此言,許多老工人當場就流淚了……要知道,那時候別說“毀”東西,企業就連開工資都十分困難!況且,在那個物資還緊缺的年代,別說正品,就是次品也要憑票購買的!如此“糟踐”,大家“心疼”啊!當時,甚至連海爾的上級主管部門都難以接受。

  但張瑞敏明白:如果放行這些產品,就談不上質量意識!我們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來告訴大家可以生產這種帶缺陷的冰箱,否則今天是76臺,明天就可以是760臺、7600臺……所以必須實行強制,必須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張瑞敏選擇了不變初衷!

  結果,就是一柄大錘,伴隨著那陣陣巨響,真正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從此,在家電行業,海爾人砸毀76臺有缺陷冰箱的故事就傳開了!至於那把著名的大錘,已經收入國家歷史博物館。張瑞敏有著嚴格的產品質量意識,只有嚴格要求,企業才能朝著正規的方向邁進。

  經典故事二:海爾文化啟用“休克魚”

  1995年7月,青島市政府決定把紅星電器公司整體劃歸海爾集團。紅星電器本來和海爾一樣在青島市是重點企業,後來由於經營不善,在海爾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名牌時,紅星電器卻虧損1億多元,資不抵債。

  此時,在張瑞敏面前擺著一個艱鉅任務:如何操作?如何發展?於是,張瑞敏首先提出一個問題:紅星電器失敗於何處?是技術問題?資金問題?員工問題?而他認為:“紅星的失敗,不是少技術,也不是少資金,更不是員工不好,關鍵是管理不到位,職工凝聚力差,缺乏將現有生產要素有效組合的靈魂。而海爾員工、幹部有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形成了海爾文化。因此,我們當前的緊迫工作就是將海爾文化輸入到紅星。只要思想認識一致了,統一了,一切都好辦。文化是企業靈魂,無形資產可盤活有形資產,紅星必然重生。”

  海爾經受住了這個文化兼併成敗的考驗。在劃歸第二天,楊綿綿就率領企業文化、資產管理等五大中心的管理人員進駐紅星,實施“文化先行”的管理理念。隨後,張瑞敏又到紅星全體中層以上幹部會上推心置腹地講述自己的管理心得體會。要求大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目標是2~3年爭創中國洗衣機第一品牌,最終是國際名牌。

  三個月之後,企業扭虧為盈,現在,海爾洗衣機已經成為全球洗衣機第一品牌和第一製造商。

  1998年3月,“海爾文化啟用休克魚”案例被寫入哈佛商學院案例庫,張瑞敏應邀去哈佛講這一課,成為第一位登上哈佛講壇的中國企業家。

  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遇到瓶頸,而優秀的企業文化卻能夠保持企業的生機和活力,是企業發展當之無愧的風向標。

  經典故事三:在美國建廠

  1999年,張瑞敏決定投資3000萬美元,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建立海爾美國工業園,生產家電。一石擊起千層浪。國內很多人認為海爾是在盲目擴張,而為其擔憂,甚至不少人明確對此持批評態度。人們批評的依據,就是美國的優勢在於技術領先,劣勢在於人力成本高而且市場飽和,去美國無異以己之短攻人之長。有本雜誌以《提醒張瑞敏》為題,為海爾在美國建廠的前景擔憂。

  可是,海爾決策層卻像“下雨打傘”一樣認為去美國辦廠是理所當然的事。“到美國建廠有風險;但是不到美國建廠是否就沒有風險?!”海爾人要在風險中抓機遇。

  當然,敢於冒風險不等於沒有預防風險的措施。在這方面,海爾做了充足預算:在市場方面,海爾的理念是“先有市場,再建工廠”。當時的海爾向美國出口冰箱已經達到50萬臺,而實際上達到29萬臺,就可達到建廠的盈虧平衡點。

  在成本上,美國勞動力年薪2.5萬美元,中美兩地工薪差別達到8~10倍。但海爾進一步分析後認為事實並非如此簡單:一是中國低工薪優勢其實完全被運費抵消了,而且今後運費有走高的趨勢。二是在美國建廠還可以就地收集資訊,就地技術開發。三是可以節省從中國到美國集裝箱運輸時間30天,另外又節省從接訂單到生產的30天,這對生產需求的快速反應至關重要。四是“美國製造”的標籤是個賣點,對美國零售商很有吸引力,可以平等地與美國企業競爭,其優勢是很大的。

  如今在美國,年輕一代都知道海爾是一個很好的家電品牌,已經不知道它是來自中國的品牌,海爾品牌正在成為美國本土的品牌。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起航,海爾的國際化行動已毫無疑問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領航者。

  經典故事四:砸倉庫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風暴開始了,但在中國市場,當時還沒有蔓延到實體經濟來,至少在家電市場還看不出這種跡象。儘管如此,當時的海爾正在張瑞敏的主導下進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轉型,從以企業為中心向以使用者為中心轉型,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

  海爾集團勵志創業史篇二

  楊綿綿,1941年8月出生,畢業於山東工業大學,研究員工程師。曾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青島海爾電冰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海爾集團公司常務副總裁。現任海爾集團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人大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代表。兩次入選美國《財富》雜誌“美國以外世界50位商界女強人”,獲得“2006中國十大卓越首席品牌官”稱號。這裡,就帶來一篇關於她的創業故事,與大家分享。

  如果是在機關單位,一位65歲的老太太,應該早已享受了10年安逸的退休生活。

  如果當年沒有答應張瑞敏的邀請,1941年出生的楊綿綿也許和無數退休老人一樣,這個春季正和老伴一起在外旅遊踏青。

  但是,當年從機關單位跳槽出來的楊綿綿,20多年來還是“像男人一樣戰鬥著”。

  “如果說有什麼遺憾的話,我就是老想出去好好玩一下,放鬆放鬆,但一直沒有機會。不知道等我有時間了還能不能走得動。”對喜歡旅遊的楊綿綿而言,這個遺憾至少到目前還沒有機會彌補。

  “現在我已經65歲了,已經過了退休年齡,但只要對企業還有用,我就願意一直工作下去,因為忙習慣了,乍一停下來,可能還不適應,離不開了。”

  記者也多次聽過楊綿綿充滿激情的演講,一談到海爾總是那麼精到、新穎而富有衝擊力。對於在海爾傾注了20多年心血的楊綿綿來說,海爾就像她的第三個“女兒”。

  1963年,楊綿綿從山東工業大學內燃機專業畢業,這位出生於上海的22歲女大學生沒有回到上海,而是在當地做了教師,後來又進過工廠,去海爾前在一家機關單位的引進辦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

  碰到了張瑞敏,她的人生軌跡就變了。

  1984年,張瑞敏力邀楊綿綿到青島電冰箱廠工作。許多年後,張瑞敏說:“當年力邀楊總裁一同創業,就是覺得她和別人不同,在她的同齡人利用上班時間買菜、織衣、洗衣服的時候,她在認真地讀書學習。”今天看來,當年的這種印象也許是樸素和直觀的,卻由此奠定了一位傑出商界女性的創業史。

  而楊綿綿在許多年後則說:“給張瑞敏做助手是我的機遇,跟他幹,敢想事,能幹事,能成事。”

  然而,楊綿綿的參與,是以艱苦和艱難為開端的。

  對於那次影響一生的跳槽,後來楊綿綿自己形容說,當時完全是從天堂來到了地獄。正因為此,她那時還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了規劃:“那時候,真的是我個人都沒有想過,這個冰箱廠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海爾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當時我想,張首席也就最多幹兩年吧,他回去了,我也就回去了,結果一做就做了這麼多年。”

  1984年,中國經濟初破冰河,在缺乏現代企業管理氛圍的大背景下,張瑞敏率先把質量大旗舉起來,鮮明地提出實施名牌戰略,並將其作為海爾創業時期的最大目標和企業長期生存發展的前提。楊綿綿馬上成了這一戰略的積極推動者和領導者。

  如果說,在海爾的創業史上,張瑞敏更像一個管理理念的創造者、創新者,楊綿綿則更像一個“佈道者”,是她將張瑞敏的思想水銀洩地般地迅速傳播到了企業的每一個角落。

  楊綿綿不僅善於執行,她還是個善於動腦子的人。

  當初,由於不懂冰箱怎麼造,她就去圖書館找做冰箱的書,居然真找到了一本,書名叫《電冰箱》,作者單大可。她打聽到這人在上海,於是就趕到上海去請他做顧問,讓他從頭給自己講了一遍冰箱的基本原理。後來,他們就自己畫出圖紙,然後用單大可教的“土辦法”來造冰箱。

  楊綿綿認為,這些年,海爾所以領先中國企業的經營潮流,就是沾了創新的光。20世紀80年代,市場物資供不應求,真正是“機器一響,黃金萬兩”,海爾率先實施了質量工程,到1988年就拿到了中國冰箱史上第一塊金牌。到***,供求已達到了平衡,產品質量成了關鍵,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開始抓產品質量了,而海爾又提升了一步:從抓產品質量延伸到了服務。當大家重視服務時,海爾又提出“為使用者創造需求”,出了洗衣機可以洗地瓜的著名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