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業故事

  創業活動強度逐步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潛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曹錚:風雨之後終見彩虹

  從一個外鄉人到與老百姓打成一片的知心人,從一個剛畢業的毛頭小夥到處事認真果斷的創業者,從滿腔熱血、摸爬滾打到創業的夢想成真,在前行的路上,曹錚不斷摸索,他相信只要認準的路,就要百折不撓走下去。

  三年村官基層磨礪成為創業前奏

  2010年,從安徽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畢業的的山西省小夥曹錚被選聘到肥東縣元疃鎮塘西村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助理。到村後,他快速適應角色,深入群眾,勤奮工作,在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檔案管理、對外宣傳、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矛盾調處等等工作中,為村民提供熱心細緻的服務,為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做輔助工作。為了改變傳統種植模式,讓群眾增收,曹錚積極幫助引進農業龍頭企業豐寶、金成林木落戶本村。為了推動土地流轉,他一家一戶做工作,利用所學知識,用直觀的資料為村民分析對比流轉後的收入,消除村民對土地流轉的顧慮。在村任職兩年多,幫助村裡整治、流轉土地達五千多畝,使當地農戶每年戶均增收5000元,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拓寬了渠道。

  抱團創業合理選擇專案

  在村官崗前培訓期間,當他聽了前幾批的創業大學生村官在村裡創業富民的故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創業者眼中閃爍的光芒,讓他在內心深處埋下了一個火種,到農村去施展抱負。在村工作一段時間後,曹錚發現,目前自己還沒有找到一個成熟的適合本地的專案。2012年,他有幸看到了合肥市的植樹造林規劃,特別是看到他所在鎮的江淮分水嶺竟要種植上萬畝的綠樹時很震驚,綠化產業大有希望,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但是,對於一個沒有多少資金的青年,如何創辦一個企業呢?曹錚將創業想法報告給縣委組織部,部領導告訴曹錚,如果覺得自己力量不足,可以和有創業想法的村官一起創業,抱團創業。

  年輕人說幹就幹,很快,曹錚便與另外兩名大學生村官成立了一個“三人創業小團隊”,形成了以苗木種植為主的發展思路。

  前行路上困難挫折不斷

  專案確定了,曹錚卻犯難了——缺乏啟動資金,往後延期就錯過了最佳時機。尤其是前期的土地平整,溝渠整理,新建水塘,這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這錢從何而來?曹錚和夥伴們跑遍了肥東縣所有的涉農貸款銀行,但只有一家銀行可以為他們創業提供利率優惠的貸款。萬事開頭難。這開工建設似乎就這麼停滯了。好在過了幾天,曹錚聯絡過的郵政儲蓄銀行突然打來了電話,小額免息貸款開始申辦了,你們完全符合條件。

  喜悅還沒有維持多久,又傳來另一個訊息——一名隊員在家人的強烈要求下,離開了創業團隊。如果說發展資金是個大困難,人員的離開一定是最為灰暗的,然而曹錚創業的決心卻未因此而改變。

  2013年春,正值禽流感高峰期,土雞養殖降到了冰點,可以說到了談雞色變的程度。按照長短結合的方式,曹錚等人計劃養殖土雞。原來的計劃看來要泡湯了。可是,單單依靠苗木種植,短期內沒有收益,無法回籠資金,對任何企業都是難以承受的。曹錚把目光轉向了農資配送。他和夥伴到幾個大型的農化公司詢問價格、去經銷點了解銷售、去種糧大戶家瞭解品牌和口碑,最終選擇了一家大型國有農資廠家。通過朋友得到了地區銷售經理的電話,談好了合作的細節。第二天天沒亮,曹錚帶著兩輛貨車去拉肥料。但在路上卻突然接到了廠家電話,肥料不能賣給你們,曹錚頓時像掉進了冰裡。原來是代理商認為曹錚和他們搶生意,出面阻攔。可是來之前,已經讓村民大戶訂購過了,是拍著胸脯說三天送到的。老百姓一天一個電話,肥料再不來就不要了。如何解決,成了難事。曹錚堅定地對夥伴說,無論如何,不能失信於群眾,就是這一次不賺錢也要把肥料送到。瞭解到這個情況後,縣委組織部積極幫助,最終,曹錚與肥東縣郵政農資中心合作,為村民提供了便民配送、開展了科學用肥等農技培訓。

  組織幫扶創業道路越來越寬

  在發展的過程中,縣委組織部聯絡了園林、林業等部門給曹錚提供了技術指導,團縣委給予了青年創業幫扶資金等專項支援。在團縣委的協調下,縣直部門也對村官創業給予了關注。

  在全縣大學生村官培訓會上,曹錚代表創業團隊做了創業專案推薦,併發布了創業富民的倡議,邀請全縣大學生村官廣泛入股參與創業,在村官中引發強烈創業反響。在會上,很多村官把他團團圍住,就創業發展頻頻發問。先後發動7名村官入股籌資15萬元,共同開展創業活動。塘西村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表示,曹錚是我們的村官,他創業也是幫助村裡發展,村裡一定要支援。塘西村把兩任選派幹部發展資金15萬元全部入股。曹錚很感動,也深知這筆資金是村裡發展的全部家底,這信任如山,這擔子不輕。

  目前,曹錚等人種植的4.5萬棵晚櫻、紅葉李、海棠、紫薇成活率在九成以上,預計明春可提供景觀苗木兩萬棵,淨收入八萬元,兩年後淨收入可達二十多萬元。曹錚說,下一步,公司還要根據市場行情,立足現有規模,不斷髮展壯大,堅持創業富民,通過示範帶動,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餘虎:小村官的“大作為”

  2009年8月,餘虎作為我省第二批選聘大學生村官被分配到長豐縣吳山鎮橋衝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進到村後他一頭扎進了各項工作中,挨家挨戶地走訪調研後,餘虎發現,橋衝村地處江淮分水嶺的脊背地帶,常年乾旱少雨,土質鹽鹼化、板結化程度嚴重,農業生產條件先天不足、後天無力,一季小麥***或油菜***、一季水稻的粗放型種植模式,使得在家種地的農民只能收些口糧卻很難賺到錢,逼得青壯勞力不得不外出打工。如何讓青壯勞力在家發展農業生產能和外出打工一樣,甚至比外出打工掙得更多?

  調整產業結構是必由之路。既然一季小麥一季稻不賺錢,我們就改種賺錢的,餘虎首先想到了馬鈴薯,馬鈴薯產量大、經濟價值高、市場需求量大。他決定由自己帶頭先幹,幹給群眾看,幹好後,再讓群眾跟著自己後面幹。於是,餘虎便在村裡流轉了10畝土地,搞起了馬鈴薯試驗種植。但沒想到的是天公不作美,在馬鈴薯種下去沒多久,一場凍霜害的侵襲,將薯種都凍壞了,只能抓緊組織補種。補種結束後,沒想到幾個月,所有拔出的薯秧所結的馬鈴薯都只有雞蛋那麼大,根本長不大,沒有經濟價值,這才發現這裡的土質根本不適合種植馬鈴薯。馬鈴薯的試種算是徹底宣告失敗了,這一來一去就讓自己損失了三萬多元,賠進去了家裡為數不多的積蓄,這更給了自己當頭一棒。

  篇二

  劉屹:自作主張,為了讓天空變得更藍

  “我想讓祖國的天空變得更藍。”就是這樣一個年少時的夢想,讓劉屹放棄美國綠卡,放棄了許多人嚮往的美國夢,毅然回國用智慧和實幹實現自己的中國夢。中國青年網7月26日報道的“我的中國夢--青春勵志人物”劉屹出生於皖南山區的一個小縣城,畢業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2008年8月,他懷著拳拳赤子心,殷殷報國情,與已經就職於美國武田製藥公司的妻子一起回到了祖國,在池州貴池工業園成立了安徽艾可藍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在國外是一份職業,回國感覺是事業。和自己的團隊一起成長,非常快樂;企業一天天壯大,也非常快樂。”劉屹說。

  為了根據國內柴油機產品的實際情況進行鍼對性產品研究,劉屹和他的創業團隊放棄節假日,夜以繼日地工作。為了驗證產品,他經常奔波在客戶和公司之間,一天行程上千公里更是家常便飯。餓了,在服務區吃個盒飯;困了,在車上打個盹。回國後雖然工作忙得多、累得多,但對於自己的選擇劉屹從來沒有後悔過。

  5年裡,他帶領團隊完成了汽柴油和天然氣發動機尾氣淨化產品的開發,他打破了中國在汽車尾氣處理技術發展史上的滯後和國外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將中國與發達國家近20年的差距從產業上縮小了10年。2013年1月劉屹榮獲了第七屆“中國青年創業獎”。

  篇三

  杜彥青:青年創業路在腳下

  同劉屹一樣,中國青年網7月22日報道的“我的中國夢--青春勵志人物”杜彥青在大學畢業後毅然選擇了他熱愛著的地方--他的家鄉,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

  “2005年畢業時,國家發出‘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層去’的號召,我在校期間任校學聯主席,首先想到的是積極響應號召,紮根基層。當時覺得家鄉需要人去建設,所以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杜彥青回憶說。

  回到家鄉後,杜彥青又做出了一個選擇:自主創業。畢業第一年,杜彥青打算種植高產飼料,然而很快遇到資金不暢、關係不通等問題,他嘗試申請大學生創業基金卻以碰壁告終。沒有錢,杜彥青只能東賒西借,租賃的400畝草地是賒的,播種的2000公斤草籽兒是賒的,就連請人用拖拉機耕地也是賒的,只能到了秋後再算賬。

  “在投身基層創業的過程之中,經歷了數不清的困難,有壓力、有彷徨,但我選擇了不斷前進,因為,我找到了自己人生奮鬥的意義。”杜彥青告訴記者。7年時間,他推廣種植高產飼料,解決了飼草供應不足問題,開辦肉牛養殖場,建立牛業專業合作社,成為團中央舉辦的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冠軍。

  “選擇,其實就一條路。”杜彥青說:“我忠於我的選擇,我從不敢懈怠,我一直在路上,因為路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