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業返鄉創業故事

  不放棄,始終懷揣著創業夢想,用敢拼敢闖的韌勁一路微笑著,終究會把磨難走成風景。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自主創業返鄉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80後不要年薪百萬要到田裡種蔬菜

  “這袋冰菜葉子有沙土,弄乾淨了再放進框。”5月14日下午4點,1983年出生的樊明名忙著向當天簽了協議的成都20個家庭配送新鮮的“洋蔬菜”,全是從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國家引進的香蕉瓜、朝鮮薊、冰菜等。“作為推廣,每個家庭每年8000元左右,每週配送兩次最新鮮蔬菜,每次5斤左右。”

  2012年,眉山岷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成立,他成為園區第一個業主,成立彭山禾苗農業有限公司,流轉了500畝土地種植蔬菜。3年過去了,按他的話講,現在才開始“扭虧為盈”。而在2012年之前,他是深圳某通訊企業的副總經理,負責整個東南亞市場的銷售,年薪超過100百萬元。

  年薪百萬工作不幹了,到田裡種蔬菜?這位?“80後”是咋想的?

  年薪百萬不要為什麼要種菜?

  想起以前穿高檔西服上班的日子,樊明名還是覺得那時安逸,之前負責手機主機板設計,後來當了銷售副總經理。“早上8點半開個會後,檢視一下各地的銷售行情,下午2點半就‘下班’,去和朋友喝咖啡交流一下訊息。”說這話時,他揉了揉發紅的眼睛,頭天晚上?3點半他才從峨眉半山七裡坪的種植基地回來,早上7點又到成都小區推介自己的綠色“洋蔬菜”。

  這麼累,為什麼要種?樊明民表示,在深圳的“朋友圈“很多人感嘆現在的食品安全成問題,”還是不打農藥或者少打農藥的綠色蔬菜安全些!“”高檔法式餐廳才有的朝鮮薊可不可以買到家裡做?“眾多朋友的想法與中央鼓勵農業發展的“刺激“,加之父親在老家種了40多年蔬菜的經驗,讓他謀生了流轉土地種蔬菜的想法。

  但他的想法一開始遭到了父母、妻子和朋友的一致反對,“瘋了哦?一年一百萬不要,跑去當農民捏泥巴?“

  但是,樊明民很堅定自己的想法。

  “企業副總,以後大不了就是總經理,人生還是單調了些。“樊明民認為,人生就像一條固定長度的線段,如果經歷豐富,就會向線段中上起下浮的曲線,這樣曲線拉長後,整個線段也才會”變長“。

  城裡人下鄉 能不能掙錢?

  樊明民想讓人生變“長“的理想剛開始被現實擊得粉碎。

  2012年---2013年,樊明民流轉的500畝土地全部種的青椒、茄子、白菜、蘿蔔等普通蔬菜,結果遭遇了比如青椒1毛錢一斤的銷售超低價。

  一年多時間,土地流轉費近50萬,工人工資100多萬,還有大棚鋼架、種子、化肥等各種開支,他直接虧了200多萬。相當於兩三年的收入一下子化為了泡影。

  “地還種不種?“”肯定要種。“雖然家人都很不理解,但是父母從重慶搬來眉山,從事服裝外貿工作的妻子也帶著剛出生的女兒從深圳回來幫他。

  遭遇失敗後,樊明民調整了思路,有著以前當IT老總經常出國的經歷,他想起了在日本、韓國很受高階人士青睞的冰菜、朝鮮薊等“洋蔬菜“。隨即,他用幾個月時間重新到這些國家考察,與瑞士先正達種子公司、美國聖尼斯種子公司尋求合作。種子公司在負責種子提供的同時,還提供技術指導,這為”門外漢“的他解決了後顧之憂。

  以前種子論袋賣,一袋種子1000粒才10多元,“洋蔬菜“種子論粒賣,一粒1.5元—2元。成本增加不少,蔬菜銷售價格也”水漲船高“。比如,樊明名透露,這一季5畝的冰菜採摘了2個多月,就已經收入16萬,而且接下來還有3個月的採摘期。”朝鮮薊的價格更是直逼200元一斤400元一公斤,都是廣州、深圳的高檔法式餐廳預訂,我們空運過去的。“

  “今年開始已經盈虧持平了,隨著客戶群的不斷開啟,下一步盈利不是問題。“雖然截至目前,已經投入了800萬,但對於銷售盈利,樊明名有足夠的信心。

  這從他在成都的家庭配送推廣也可以看出來,5月14日一天時間,他和同事在一個小區做推介,簽了20個家庭配送協議。“一次一個小區有20戶,你想想成都有多少小區?“從今年開始推行家庭配送以來,他已經與成都300多個家庭簽訂了協議。“園區到成都,只有40分鐘車程,這也是配送蔬菜很好的距離。“

  同時,他也在園區附近農戶收集土雞蛋、菜籽油等特產供給自己的合作家庭。“我們現在的蔬菜很少打農藥,完全符合綠色蔬菜的標準,還在七裡坪流轉了幾百畝種植有機蔬菜。”

  2:90後成茶山農場主種茶創業月入50萬

  90後成茶山農場主

  4年前,家在信陽市溮河區龍潭村的陳星,考入鄭州大學商學院。4年後,主意已定的陳星,堅持回到自己的家鄉信陽種茶創業。

  生態旱茶、物聯網管理、建體驗館……這名90後大學生,如今已是300多畝茶山的農場主,“綠泉茶葉”的創始人。

  不僅建立了茶葉生產基地,陳星還接手當地茶葉專業合作社,整合農戶資源和茶葉資源。目前,合作社已有200多戶茶農,兩千多畝茶山。

  2015年年初,陳星在鄭州與人合作,成立了他的第一家體驗式茶館,微店以及線上商城的完善,幫助他進一步擴大了市場,也使得他的產品銷售額逐步上升。如今的陳星,月銷售額已達50多萬元,而他也正在把大學四年裡學到的新理念、新的營銷方法用在創業中。

  大學裡拼出創業基礎

  陳星的家鄉信陽市溮河區龍潭村,是信陽毛尖的主產區。

  但令家鄉人頭疼的是,本地茶葉的高品質和銷路差一直是個矛盾:外地人買不到正宗的高山好茶,本地的好茶又找不到好的銷路。

  如此現實,使得陳星把“為家鄉的茶葉找到好出路”一直當作自己的理想。

  走訪茶館、拜訪大師、觀摩學習、親身實踐……從大一開始,陳星就在為以後的創業打基礎。

  大一時,他一邊開淘寶店銷售家鄉的茶葉,一邊不厭其煩地走訪鄭州各大茶館、茶店實地學習。大二時,他和商家合作,結合無土栽培技術,定製有機蔬菜生長櫃,廣泛地接觸有機農業。大三時,他乾脆到東區的一個茶葉公司裡實習,甚至連寫論文都與茶葉有關,他的一篇《信陽毛尖的品牌與銷售現狀》課堂論文,被老師稱讚有加……這期間,他還不斷走訪各大產茶名山,拜訪茶界名人。

  組團創業不只是種茶

  掌握了一系列的茶葉種植和營銷理念後,他開始著手組建自己的團隊。

  他先是趕到上海,邀請從事廣告工作的好友馮士泰回鄉一起創業,並於2014年年底,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茶葉公司。

  在陳星的創業理念中,其實並非種茶賣茶這麼簡單,他想要建立的是一個茶葉生態圈。

  公司成立後,他跑遍了方圓幾十裡,考察地形地貌和周邊旅遊市場,開始建立自己的茶產品配套基地。其中配套有天然魚池、餐飲住宿、農家樂、體驗採摘區、茶葉生產加工區、茶品體驗館***產品展銷區***以及可遠端監管的物聯網下的mini茶場建設等服務體系。

  通過資源整合,生態圈逐漸建立起來。這樣不僅帶動了家鄉茶產業發展,還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讓家鄉茶農與時代接軌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而陳星的創業團隊不斷壯大,他的好友們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上海回鄉的馮士泰、鄭大大四的學生雷智強,慢慢地都成了陳星團隊的核心骨幹。

  而隨著生態圈的建立,陳星也在想著把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起來,讓產品質量打造信陽毛尖原生態第一品牌,讓家鄉的人能共同富裕起來。

  陳星說,他的父親是一個只會寫自己名字,玩不轉微信網路的地地道道的茶農,和大多茶農一樣,只懂種茶不懂賣茶。

  而到了陳星這一代,就是想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堅持——不僅要種好茶,還要賣好茶,讓茶農的生活,真正能與這個快速的時代接上軌。

  陳星說,他就是想讓和父親一樣世世代代種茶卻富裕不起來的茶農,能用現代理念種茶,都能富裕起來。

  3:80後女大學生養雞創業故事

  在曲阜市尼山鎮屯裡村,有十餘戶養雞戶,而引領這場養雞創業大潮的,則是嫁到村裡的棗莊“媳婦”魏哲英。魏哲英是80後創業大學生典型,現在的她,卻有著更重要的身份——屯裡村支部委員,曲阜市第十二屆十三次政協委員,濟寧市第十二屆黨代表。回鄉創業的她走上了養殖致富的道路,儘管這條道路坎坷曲折,三落三起。

  放棄工作毅然回鄉第一批雞被秋雨淹沒

  2002年,魏哲英從聊城學院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後,就來到青島的一家肉雞公司打工,她所在的公司是集種禽、孵化、肉雞飼養、肉產品加工、飼料、獸藥為一體的龍頭出口企業,憑著一番幹勁兒,魏哲英一步步從一名普通員工逐漸晉升到中層管理幹部,從事技術管理工作,成為技術骨幹。

  在青島工作的第二年年底,她與老家是山東省曲阜市屯裡村的孔憲華結婚了。二人同是單位的大專畢業生,在公司又是中層以上幹部,公司優先為他們考慮安排住房問題。然而,正當他們在青島的事業一片光明時,魏哲英夫婦卻有了回家創業的想法。她與孔憲華商量,與其在外面給別人打工,還不如回家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於是,2005年5月份,她與物件雙雙毅然辭去了工作,回到了屯裡村。

  因為有工作經驗,他們決定從自己擅長的領域出發,搞肉雞養殖。幾經曲折,魏哲英夫婦用自己家的承包地換下了鄰居靠路邊的一片場地,進行雞棚的搭建,可天有不測風雲,由於養雞場靠近河灘,地勢低窪,排水不暢,回家養的第一批雞還沒出欄,就被一場罕見的秋雨給淹沒了。魏哲英告訴記者,第一次養雞,直接經濟損失過萬,再加上建棚的一萬多元,這一場洪水讓他們幾乎破產。

  東山再起從頭開始第二批雞遭遇禽流感

  在一番傷心痛苦之後,魏哲英選擇了堅強。收拾殘局,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魏哲英一步一步重新建起了大棚雞舍,進來了雞苗。然而,老天爺又給魏哲英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這第二批雞在成長的過程中,又趕上了全國爆發的禽流感。

  據魏哲英介紹,那個時候,人們“談雞色變”,不敢吃雞,肉雞的價格暴跌。不過,有著良好專業素養和前期養殖經驗的魏哲英,在進購第二批雞時,精心選取了雞苗,科學飼養,同時與肉雞收購公司簽訂了合同,最終,魏哲英的這批雞,在市場價卻跌至每斤2.3元的情況下,仍按照合同以每斤3.1元被回收,這一次,她盈利6000元。

  創業的初期,魏哲英也有過後悔的懊惱。放著安穩的工作不幹,偏回家養什麼雞啊,這樣的情緒也曾困擾過她。然而,倔強的魏哲英還是咬牙挺住,堅信陽光總在風雨後,既然決定做了,就不能再猶豫,而且要做出個樣子。

  創業剛剛出點成績

  又經歷了“拆棚”***

  經歷了兩次失敗和挫折,魏哲英的堅持有了更大的回報。第三批合同雞掙了8000餘元。2006年春天,養雞行情看好,第四批雞掙了5600餘元……到第七批雞時,她獲利1.2萬元。盤點回家創業養雞一年多的時間,雖歷經風雨,卻也收穫不少,一年的時間,養雞共盈利5萬多元,魏哲英在辛苦付出之後,終於嚐到了創業的甜頭。

  然而,就在她準備趁勢大幹一場的時候,問題又找上了門。當初與鄰居講好以地換地,付錢包地兩家雙贏,可是這位鄰居老農眼紅心狠,總是想著“找茬”,整天以各種事由到雞場“視察”,攪合的魏哲英全家不得安寧,事情僵持到2006年10月份,鄰居老農非讓拆棚,萬般無奈之下,魏哲英只好把剛建起不久的大棚和場舍忍痛拆了。

  關鍵時刻,政府出手相助。經過村委會協助,2007年年初,魏哲英轉包了一處新場址,2007年2月至4月份,她傾其全部家底,投資10萬餘元,建成了兩座可飼養15000只雞的大型雞棚,興建了50噸的蓄水池,2007年共飼養出欄了8萬多隻肉雞,除去成本,純收入15萬元。現在,魏哲英的事業一切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一些村民看到她養雞掙了錢,眼也熱了,也要跟著建雞棚,她都毫不保留地手把手教給他們,並現場指導傳授技術。在魏哲英的帶領下,屯裡村興起了養殖大潮,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