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先進事蹟材料案例分析

  對所有創業者來說,永遠告訴自己一句話:從創業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我最困難的時候還沒有到,但有一天一定會到。很多創業成功的人都是返鄉後成功的,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返鄉創業先進事蹟材料,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返鄉創業先進事蹟材料一

  25歲失聰女創業當起鴿老闆 給鴿子建“相親屋”

  嚴漫自己的客廳小黑板上寫了一句話: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但很難想到,對“工作”如此上心的嚴漫今年才25歲,卻已是一家肉鴿養殖公司的老闆。她的公司註冊地在青山區,但佔地百畝的養殖基地在黃陂。

  與其求人收留 不如自己創業

  日前,記者來到她位於黃陂羅漢街農村周邊的養鴿基地,4間鴿舍分佈在院子右側。目前她已養殖了一萬對鴿子,主要銷售給農貿市場和酒店,月均銷售額已達5萬元。

  記者在一個鴿舍裡找到了嚴漫,她個子高挑,面板白皙,鼻上架著一副眼鏡,大紅色羽絨服外穿著一件白色工裝服,她正順著一個個籠子觀察鴿子的成長情況,並在每個籠外的卡片上做筆記。

  雖然記者站她身後許久,但她並沒一絲察覺,因為她的雙耳完全失聰。

  嚴漫小時體弱,2歲半時一次腹瀉由於注射了過量的慶大黴素,導致她半年內聽力全失。

  嚴漫從小喜歡畫畫,高考後順利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園林藝術設計專業。經過4年的學習,她原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名設計師,或是一名美術教師,可到畢業求職時卻屢屢碰壁。

  嚴漫決定:與其求人收留,不如自己創業當老闆。

  她給小鴿子建起“相親屋”

  “爸爸以前養過鴿子,而且鴿子很可愛。”嚴漫一下子就想到要養殖肉鴿。此外她還有一個心思,養殖業不用過多與人交流。

  畢業後,嚴漫和媽媽到北上廣、河南、湖南等地考察市場,學習技術。今年4月,她在黃陂農村流轉了一片百畝土地,正式當上“鴿老闆”。

  拿畫筆的雙手開始與鴿子打交道。嚴漫的雙手有很多疤痕,都是被鴿子抓的。“有時抓鴿子去生產,有時撿鴿子蛋時也被抓。”

  現在嚴漫已練出一身抓鴿子的好本領。鴿子生長習性特殊,兩隻鴿子必須是“自由戀愛”才能生產。為此嚴漫為還沒性成熟的小鴿子建了一個“相親屋”,屋長60米、寬12米、高5米,數百隻幼鴿可以在這裡自由飛翔。

  每到夜裡,嚴漫就舉個手電筒,趴在屋外觀察哪兩隻鴿子靠得近。“貼得近的就是談戀愛的,可以一起抓了去生產。”她得意地說,確定目標後她就把燈關上,爬進去抓,一抓一個準。

  沒了燈光鴿子就不愛動了。她也有失手的時候,“失手了就是一身毛唄。”

  嚴漫平常都住基地,不愛回城逛街。但實際上她卻是個家境優渥的標準“白富美”。吳順英夫婦多年經商,對嚴漫支援不小,嚴漫的妹妹現在英國學金融專業。

  25歲的嚴漫為自己訂了個很高的目標:用5年做成省內最大的養鴿公司,還要辦一場個人畫展。她對此信心滿滿,因為公司開業僅半年,她已經開始賺錢了。

  返鄉創業先進事蹟材料二

  養魚畝產2500斤鱖魚創養殖神話

  2001年,中專畢業的李軍,年僅19歲。他率先回村自學養殖特種魚,成為當地水產行業最年輕的千萬富翁。此外,他還發起成立了錦軍水產專業合作社,帶領200多戶村民一起致富。他預計,3000多畝的養殖規模,今年年產值過億元。

  棄保安工作回家養魚

  2001年,中專畢業後的李軍找不到理想工作,在一個居民小區當起了保安。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到餐館吃飯,要了一盤鱖魚,價格100多元,“其實,這種魚在我們村很常見,沒想到這麼貴?”這年,他辭掉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做調查,並翻閱了一些養殖鱖魚的書籍。

  19歲的李軍有了創業衝動。他決定回家養殖鱖魚。事實上,他家鄉的荷包湖農場水源充足,魚塘多,具備鱖魚養殖條件。他把想法跟父母和盤托出,“我的話還沒說完,就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但李軍的哥哥李允表示支援。父母無奈,只得同意兄弟倆,並拿出了11萬元積蓄予以支援。

  第一年虧得血本無歸

  挖魚塘,蓋棚屋,找魚苗,置增氧機,李軍信心滿滿。2002年,他用16畝魚塘養殖鱖魚,並花了2個月時間,到漢江邊找漁民收集了萬餘條小鱖魚苗。曾養過鱖魚的蔡師傅告誡他:“鱖魚要吃小活魚,死魚不吃,餓了就互相殘殺,且對水質要求很高,缺氧就死。”

  李軍從廣東引進了300萬條小麥鯪魚作為活餌料養殖。但給鱖魚喂多大的餌料魚,又是一門學問,太大吃不下去,太小則增加了鱖魚的捕食活動量,影響生長速度。7月的一天,離鱖魚上市僅3個月。天氣悶熱無比,耐氧能力差的鱖魚,紛紛浮出水面。浮頭就意味著死亡,當李軍開始抽水、轉塘時,一切為時已晚,整塘鱖魚瞬間全軍覆沒,損失達10萬元,血本無歸。

  債主緊逼險些賣掉魚塘

  李軍的失敗,引來了村民們的嘲諷。“你搞這行不行,完全是瞎掰。”當時,在村民汪文學看來,李軍成不了大事。

  經朋友介紹,2003年,李軍赴黃岡羅田縣找郎正全師傅學技術,並一呆就是3個月。“你年紀這麼小,有這個闖勁,讓我佩服。”郎師傅將自己的鱖魚育苗孵化、養殖技術,全部教給了李軍。

  李軍不想放棄,回家後再借3萬元錢,購了8000條鱖魚苗。但這麼多鱖魚的“吃飯”難題,又讓他栽了跟頭。“餌料供應不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鱖魚自相殘殺。”

  3年的時間,李軍先後虧損20萬元,債主無數。2004年春,李軍家窮得連買米的錢都沒有了。恰巧在這一年,哥哥李允患了腎病綜合徵,需要大量的錢治病。一些債主眼看李家無錢還債,甚至抱走他家的電視等值錢物件。

  母親哀求李軍,“你把魚塘賣掉吧。”那一刻,他哭了,“搞了幾年的養殖,眼看就要成功了,要放棄我心有不甘。”在他困難時刻,李允的岳父出手,幫他解了燃眉之急。

  畝產2500斤鱖魚創養殖神話

  2005年5月,連敗三年的李軍,放手一搏。他找親戚、朋友再湊了5萬元,購置了自動測氧機。實際上,此時的李軍,其鱖魚養殖技術,已是十分成熟,“何時下餌料,每畝下多少,何時換水、消毒,這一切我瞭然於胸。”

  為了解決活餌料魚供應問題,他將麥鯪養殖交給其他村民,然後以合適的價格收購。2005年,他承包的50畝魚塘,收穫了8000斤鱖魚。當時,鱖魚價30多元一斤,這年,他的毛收入近30萬元,純利潤達15萬元。2006年,李軍擴大了養殖面積,承包的魚塘面積達100畝,他拿出70畝養殖鱖魚,此外,還用30畝養殖新品種黃顙魚,實現多元化養殖,分擔風險。“黃顙魚可高密度養殖,耐低氧,抗病能力強,產量易保證,風險係數相對較小。”這一年,他的毛收入有200多萬元,純利潤就有100多萬元,鱖魚養殖畝產達到2500斤。2009年,李軍發起成立了錦軍水產專業合作社,截至2011年4月,該社社員發展至200多人,養殖面積達3000餘畝,預計年產值過億元。

  如今,李軍擴大了養殖品種和規模,並承包了300多畝水域,養殖鴨嘴鱘、鱸魚。目前,他正在通過中間商聯絡銷售渠道。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返鄉創業先進事蹟材料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