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業青年創業政策

  待業青年想創業,但是現在有什麼政策來支援嗎?今天小編整理了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僅供參考哦!

  

  待業青年俗指城鎮中暫時未解決勞動就業問題的知識青年。等待就業,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應為不再為高中畢業的國有企業子弟分配工作,導致大批不能繼續進行教育的中學畢業生等待分配就業,所以生出“待業青年”一詞。

  一是小額擔保貸款政策。要求各地根據創業工作的需要,擴大小額擔保貸款基金規模,其中:省級保持在2000萬元以上,武漢市保持在3000萬元以上,其他市***州***保持在1000萬元以上,直管市保持在500萬元以上,縣***市***、林區保持在200萬元以上。小額擔保貸款主要面向高校畢業生等特定群體。

  二是稅收優惠政策。將全省個體經營者營業稅起徵點統一調整為月營業額5000元。對高校畢業生創辦小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的,將增值稅徵收率由6%或4%統一調整為3%。

  三是收費優惠政策。畢業2年以內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除相關特定行業外***的,自其在工商部門首次註冊登記之日起3年內免收屬於管理類、登記類、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

  四是財政優惠政策。要求各市、州、縣政府建立就業專項資金,根據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目標,按不低於本級財政上年度一般預算收入1.5%的標準,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五是就業創業補貼政策。對各類職業中介機構免費為登記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並實現就業的,按每人150元的標準給予職業介紹補貼。對登記失業高校畢業生到定點培訓機構參加職業培訓,經鑑定達到初級職業技能水平的,按每人400元至800元的標準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對失業登記高校畢業生到定點培訓機構參加創業培訓的,按每人1200元的標準給予創業培訓補貼。

  六是就業援助政策。將登記失業1年以上的高校畢業生、殘疾畢業生納入就業援助物件範圍,給予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社會保險補貼、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60%的崗位補貼、每月150元的職業培訓生活補助等就業援助政策。


 

  推薦閱讀:

  待業青年創業就業問題如何解決?

  一、營造良好的環境,用事業凝聚青年

  優化黨員結構,增加黨組織的新鮮血液,一直是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重點。農村黨員年齡老化、結構不合理、部分黨組織號召力、凝聚力、戰鬥力下降等等問題,已直接影響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建工作的正常順利開展。

  一些地方多年不發展年輕黨員,對農村待業青年缺乏必要的關心和培養,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成了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應該本著治本強基的精神進一步加強在農村待業青年中發展黨員工作,增加黨組織新鮮血液,啟用農村基層組織活力,形成老少結合、結構合理的農村黨員隊伍。發展農村待業青年黨員,就必須用事業凝聚待業青年。

  農村就業渠道狹窄,一部分優秀的農村待業青年,缺少黨組織的教育和引導,對當地農村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漠不關心,這對於農村待業青年的成長和本地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都是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不斷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拓寬就業渠道,營造良好的環境,嘗試讓優秀的待業青年參加本轄區黨組織生活,培養他們的政治責任意識,增強他們的入黨積極性,拉近他們與黨組織的距離。

  二、重視學習培訓,用知識武裝青年

  對於廣大農村待業青年來說,他們更急需的是學習培訓,用知識來武裝自己,不斷提高自身整體素質,為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要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覺悟。農村待業青年往往由於缺乏系統的思想教育,使得他們的政治思想覺悟普遍較低,導致了他們入黨積極性的不高。

  加強思想教育,就是要引導他們端正入黨動機,要以不間斷的學習為指導,堅持並不斷完善學習制度,注重學習的系統性和深入性,全面提高農村待業青年的政治理論素養。同時,注重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的培訓。農村待業青年知識相對貧乏,缺乏專業技能。

  要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抓好農村待業青年的基礎知識和實用性技能的培訓工作,對他們進行系統的市場經濟知識、法律知識、農業科技知識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與農業發展相關的業務培訓。要積極開展農村實用人才技能鑑定和農民技術職稱評定,不斷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創業技能和致富能力。

  三、搭建廣闊平臺,用實踐造就青年

  農村待業青年更需要一個廣闊的實踐平臺。如何為這些農村待業青年提供這個實踐的平臺,又如何幫助他們利用實踐來不斷的充實鍛鍊完善自己,進而為農村經濟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是基層黨組織必須解決的難題。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我們利用已有的農村發展特色工程為待業青年提供實踐的機會與環境。

  陳莊村利用特色的食用菌種植產業,讓待業青年參與生產經營,通過把一些大棚租給具有一定知識技能的待業青年,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待業青年們幹事創業的熱情。還有的地方為待業青年設立一定的崗位,如政策宣傳崗、科技示範崗、勤勞致富崗等,讓待業青年積極行動起來,參與到本村本地區的建設中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鍛鍊他們,為他們以後的創業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加強管理,用制度管理青年

  發展農村待業青年黨員工作是一項系統化的政治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規範的機制來保障,要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佈置、有檢查、有總結,有考核。要嚴格操作,規範程式。中央已經明確提出新時期發展黨員工作總的指導方針和原則,即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

  發展農村待業青年入黨當然也不能例外。要制定一整套嚴格規範且操作性強的發展農村待業青年黨員的規章制度,對考察、培訓、發展、培養等各個環節都要制定詳細明確規範和標準。同時針對農村待業青年可塑性強的特點,因地制宜制定一些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農村待業青年黨員作用的機制,促進工作順利開展。應有明確的目標,堅持推優“育苗”。

  基層黨組織對發展農村待業青年黨員工作要做到有目標定計劃,關鍵在於加強農村待業青年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建設。對一些雙帶能力強、集體觀念強、文化素質高的農村待業青年,要做到培養髮展“一個都不能少”,並將這項工作作為基層黨建的一個重要內容來抓,並且要形成特色形成機制。

  要把發展農村待業青年入黨作為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考核標準,將其作為農村黨建的“一把手”工程來抓,明確農村黨組織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在有條件的地方,爭取為每位待業青年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指定一名優秀黨員作為“導師”,逐步形成組織重視、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上下聯動的發展農村待業青年入黨工作的良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