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創業”這個詞彙開始頻繁地出入我們的生活。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關於大學生就業及自主創業調查與研究

  相關部門於2009年2月初開始設計問卷,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莊、鄭州、成都、瀋陽、武漢、廈門、哈爾濱、西安11個城市,抽取1000位2009年應屆大學生進行了調查,並完成調查報告。到目前為止,應屆生整體率為35.6%。中國社會調查所所長李東民介紹,調查樣本顯示,已者總體滿意度為37.6%,35%的人認為工作一般,僅有27.4%的人表示對工作滿意。

  對現有工作不滿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質及內容、薪金待遇、人際關係三方面。李東民說,這反映出所學與所用之間,學校專業設定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對人際關係的不滿意反映學生初入職場時對社會的不適應,人際交往能力欠缺。

  調查顯示,應屆生的自主創業熱情不高,僅4.7%選擇畢業後自主創業。對於現在創業的最大難點在於什麼的提問:89.5%的學生選擇資金問題,68.9%選擇經驗不足不敢貿然行事,38.6%選擇沒有好的想法。

  去年兩會上提出“政府應該設立大學生就業專項補貼”,一年後的今天,王建華覺得政府已經在鼓勵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上給了很多優惠政策,現在應該是大學生自我創業意識覺醒的時候了,“目前,大學生創業意識還比較淡薄,這種意識應該是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過程中潛移默化形成的。”

  王建華說,據他了解,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的平均比例是0.3%,廣東地區為1%,而這一資料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約為20%,“從這一點上看,我們國家大學生創業的道路還很漫長。”

  全國政協委員、中青旅董事長張駿鼓勵大學生就業渠道多元化,“一定要改變傳統的、到一家企業去上班就是就業的觀念,自己開個小公司、到農村鄉鎮去搞農業創新專案或者做一個自由撰稿人也很好。”但是,也有不少代表委員認為提倡大學生創業一定要謹慎,要從實際出發。

  而如今有不少在學校周邊開個小餐館或在網上開家小飾品店,成為許多大學畢業生,甚至是在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第一步。逐漸走向“生活化”的“大學生創業潮”能否掀起更大的浪花?

  創業大環境熱了起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政府出臺的相關優惠政策和各級各類媒體的大力宣傳。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部分有創業意願的大學生儘管能從電視節目和創業大賽中瞭解到一些零散的創業資訊,產生“很多人都在創業”的感覺,卻對國家給予大學生的創業優惠政策知之甚少。多數人“聽說過有優惠,不知道怎麼申請”,很多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指導老師也很難說出個一二三來。

  實際上,自2002年首次在高校開展創業教育以來,我國政府出臺了眾多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明確規定了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資金、稅費、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支援,但目前各種創業政策缺乏整體性。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經濟系副教授王豔茹建議由政府出面成立一個專門的代理機構,由這個機構出面來推動一些政策的具體落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傑英認為,商業銀行在考慮到給大學生創業放貸風險較大的情況下,不提供貸款或者沒有貸款優惠都是可以理解的,“在這種時候,如果有個專門的創業機構在對大學生創業者素質全面考察後出面協調擔保的話,事情就好辦多了。”

  縱觀如今中國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以及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對當代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取得更好的發展,總結出相關對策如下:

  1.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首先,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巨集觀環境。其次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佔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為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併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諮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稅收等予以特殊優惠。

  2.社會:觀念與時俱進,服務實在周到

  畢業生更應當根據人才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大學既培養社會精英,也培養普通的社會勞動者,“北大才子賣肉”很正常。經濟發達地區和熱門行業畢竟是少數,其吸納畢業生的能力有限,而相當一部分不被大學生看好的地方和行業,卻對大學生有著巨大的需求。同時建議建立全國性的就業資訊網路,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研究和報告,真正為畢業生提供細緻周到的就業服務。

  3。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1***畢業生就業情況已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誌。教育部每年公佈的各大高校就業率必然給學校施以壓力和動力,學校只顧教育不管就業行不通了。

  ***2***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職業能力之縫誰來填?目前情況下高校得擔此大任。高校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國家建設需要緊密結合。專業設定、課程結構要滿足市場所需;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反饋”、“高校生源報考錄取比預警”等系統,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地制定擴招規模;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定不合理的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

  ***3***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膽嘗試校企聯姻。剛從學校裡出來的學生除了動手能力弱外,表達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商務禮儀、心理健康、與人溝通、融入團隊等內容。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結合起來,真正使畢業實習起到縮小、彌合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之縫的作用。

  ***4***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給就業指導工作重新定位,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部分,作為對學生的人生指導,滿足學生對於人生髮展和職業生涯設計的需求,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既彌補以前就業指導的不足,又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加強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就業指導體系,建立完整的就業指導目標、指導內容,形成有效的就業指導方式和手段,逐步推進在整個大學期間的就業指導,並且在就業指導的同時推進對學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學生對素質教育的認同度和參與的積極性。

  ***5***自主創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體系改革的一個方向,也給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 ,學習的“第三本護照”是創業能力。重視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並將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規化、制度化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趨勢

  解決大學生創業就業問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表現,也是改善民生、富民強國、促進和諧的大事。大學生畢業後沒事幹,是人力資源的最大浪費,對於家庭,對於社會,都會產生許多負面效應,必須加以高度重視和有效解決。創業就業大學生優先,應該形成共識和行動。一靠政府給足政策措施,支援扶持到位,二靠大學生自身發奮努力,科學選擇,三靠社會提供競爭機會,並能消除性別歧視,男女生均等就業機會。只有三股繩扭成一股繩,我們的大學生才有希望創業和就業。

  :大學生創業的風險

  創業風險與其他事件的風險相比,其特點是創業風險發生的鏈條長。從專案選擇、資金籌措、團隊組建、產品生產,市場開拓以及事業發展壯大等等,戰線長,變數大,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存在風險。而成功的創業者是有計劃地冒風險。精明的創業者讓其他團隊人員一起共同分擔風險。這就要求創業人才,在創業的過程中要學會規避風險、轉移風險、補償風險、抑制風險、評價風險、預測風險和管理風險的能力。

  ***一*** 需要注意的問題

  大學生在進行創業之前,面臨的首要的問題是對於某一領域行業知識的缺乏。因此,大學生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創業要以適度創新為原則。

  在大學區域形成優勢技術,或者產業叢集 。以江浙一帶的板塊經濟為模板,最好專注於產業鏈的一部分。

  2. 充分利用原生態技術成果和技術交易市場。一些發明狂人只是因為發明而發明,缺乏市場的知識,性格也比較孤僻,但是其發明具有重大市場價值,因此值得關注和引進。另外技術交易市場中關於產品的發現。

  3. 在專利與KNOW-HOW之間的取捨。KNOW-HOW指的是技術訣竅。

  4. 產品的系列專利註冊和保護防禦。比如,DELL的主要產品是電腦,但是他有可能在其他不擅長的領域也註冊同樣的商標,因此,我們可以選擇買進其商標使用權。

  5. 挖掘失敗專利的金礦或者說到期的專利,到專利局諮詢。

  6. 注意不要與原工作單位進行競爭中出現損害原單位的行為和不符合勞動法規定的有關事宜。

  ***二*** 創業需要注意的細節問題是:

  1。 積極利用現有資源。不少在職人員都選擇了與工作密切相關的領域創業,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資源是最大的創業財富,要善於利用這些資源,以便近水樓臺先得月。對能幫你生存的專案,要優先進行考慮。不要在只能改善形象或者帶來更大方便的專案上亂花費用。

  切不可誤用資源,在職老闆不能將個人生意與單位生意混淆,更不能吃裡扒外,唯利是圖,否則不僅要冒道德上的風險,而且很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在你的地盤,時間、金錢和才能任由你使用。但是,如果亂搞一氣,你的生意就會逆轉而下。

  2。有些上班族有投資資金或有一定的業務渠道,但苦於分身無術,因此會選擇合作經營的創業方式。如果你需要合夥人的錢來開辦或維持企業,或者這個合夥人幫助你設計了這個企業的構思,或者他有你需要的技巧,或者你需要他為你嗚鼓吹號,那麼就請他加入你的公司。這雖能讓兼職老闆輕鬆上陣,但要慎重選擇合作伙伴,在請幫手和自己親自處理上,要有一個平衡點。首先要志同道合,其次要互相信任。不要聘用那些適合工作,卻與你合不來的人員,也不要聘用那些沒有心理準備面對新辦企業壓力的人。

  此外,和合作夥伴之間的責、權、利一定要分清楚,最好形成書面文字,有合作雙方和見證人的簽字,以免起糾紛時空口無憑。

  3。 細緻準備必不可少。創業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涉及融資、選項、選址、營銷等諸多方面,因此在職人員創業前,一定要進行細緻的準備。

  通過各種渠道增強這方面的基礎知識;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創業專案,為創業開一個好頭;撰寫一份詳細的商業策劃書,包括市場機會評估、贏利模式分析、開業危機應對等,並摸清市場情況,知己知彼,打有準備之仗。

  不要對未經試驗的創意隨手扔在一邊。如果用這種創意來做生意,也得留心其中可能的陷講。自問一下:你是否得花大力氣來宣傳你的產品或者服務?你具有足夠的財經資源、技能、人手和業務關係嗎?找錯潛在銷售客戶--你沒有必要在那些沒有決策能力的人身上浪費你的時間。

  4。 儘量用足相關政策。政府部門有很多鼓勵創業的政策,是對大學生創業的鼓勵和支援,創業時一定要注意“用足”這些政策,如免稅優惠、在某地註冊企業可享受比其他地區更優惠的稅率等。這些政策可大大減少創業初期的成本,使創業風險大為降低。

  5. 經商之道,以計為首。所有商業經營活動,如果從表面上來看,好像是一種僅僅同物質打交道的經營活動,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在今天的"食腦時代"裡,商業經營活動實質上已經變成了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智力角逐,是一場"鬥智鬥勇"的"智力遊戲",是人與人之間的謀略大比試。因此,正如古代軍事家所說的"用兵之道,以計為首"一樣,經商之道也應該以計為首。面對空前慘烈的市場競爭,你想要找準自己的立足點和切入點、站穩腳跟、生存下來、謀取利益、發展壯大,那麼,就必須首先考慮如何運用自己的商業智慧制定全面系統的、可執行的、可操作的和切實有效的經營策略和實施方案,以便確保每戰必捷,戰無不勝。

  6. 決策失誤時,不要對失誤過於敏感,你的失誤會帶來直接後果,如發錯貨可能致使一個客戶立刻與你斷絕關係。作為企業家,冒風險時,要謹而慎之。如果出現失誤,不要過於敏感。接受事實,從中吸取教訓。

  7. 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你第一步的成功全靠你的創意好、時機合適、運氣不錯和良好的業務關係。不過,這一切隨時都可能離你而去。因此,不要太過自信,投入過量的資金,使自己陷入泥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