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創業的調查報告

  作為一項新的解決就業途徑,大學生創業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的關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大學生就業方式和就業觀念的調查報告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不斷進行改革,加快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步伐,高校大學生數量迅速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現。08年全球金融危機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卻對世界各國經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我國經濟也深受其影響,就業市場更是雪上加霜,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不容樂觀。對於目前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是抱著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呢,與改革開放前相比,大學生的就業方式和就業觀念是否發生本質性的改變呢?通過本次實踐調查,我們進一步瞭解分析了在就業市場日益嚴峻下,大學生的就業方式和就業觀念,尋求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方式;就業觀念;

  就業觀是人們對與就業有關的重要問題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觀點。科學就業觀是指求職者以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關係為前提,在客觀評價自我,理性認識就業環境的基礎上,指導求職者職業發展,並最終實現自身需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就業觀念,樹立科學的就業觀是大學生成功就業的重要因素。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通過在大學校園裡的學習和社會經驗的積累,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就業觀念。及時掌握和了解大學生的就業觀狀況,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解決大學畢業時諸多就業問題,非常重要。

  本報告主要通過對改革開放30年來大學生就業方式和就業觀念方面文獻的分析和解讀,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嬗變,以及調查現代大學生對目前就業狀況的看法。

  一.改革開放30年以來大學生就業方式的善變

  1.從擇業方式來看,呈現從“統包統分”到“自主擇業”,並開始出現“自主創業”的嬗變特點

  我國大學生就業經歷了一個由國家“統包統分”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嬗變過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學生擇業實行的基本上是國家“統包統分”的模式,對於大學生來說,畢業分配無須自己多操心。這種體制使大學生對自身的價值實現充滿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師、科學家、作家、記者或幹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學生願意選擇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單位,因為這是“鐵飯碗”,沒有“風險”。

  1980年代末,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動和社會利益群體的重新分化,大學生那種安穩守成的擇業觀正在被挑戰的、自我創新的風險擇業觀所取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人們開始在市場大潮中追求自我價值,社會觀念逐漸商品化和個體化,大學生擇業開始結合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興趣,原有的“統包統分”觀念逐漸淡化。調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學生願意選擇“收入高,但有失業危險的工作”。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學生自主選擇職業的意識已逐步成為一種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

  進入21世紀,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明顯加大,部分學生的就業觀念出現了新的變化:***1***由一次就業轉變為多次就業,自主擇業轉變為自主創業。調查顯示,大學生選擇“先就業再擇業”的比例為63.15%,選擇“繼承父業”的比例幾乎為0%,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為26.32%。***2***關於“自主創業”,認為“可以嘗試”的比例達到了58.1%,認為“可行”的佔28.2%。***3***大學生創業觀念得到加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21世紀出現的就業高峰導致大學生擇業越來越困難,許多大學生更傾向於通過創業來解決工作問題,這種轉變與其說是一種就業觀的轉變,還不如說是被“逼上梁山”後的無奈之舉。當然,社會環境的轉變和個體的這種行動趨向極大相關,這種“權宜之計”逐漸使社會大環境提高了對創業的認同度,促進了創業的升溫。

  二.改革開放30年以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嬗變

  1. 從職業的選擇來看,呈現從首選全民所有制單位向首選“三資企業”到理性看待單位性質的嬗變特點

  1980年代,大學生首選的行業是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企業,這主要基於對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的考慮。因為這種單位沒有風險,是大家都認可的“金飯碗”和“鐵飯碗”。這時中國雖然已經啟動市場化改革,但是各種體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計劃體制幾乎一樣,平均主義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於是大家紛紛迫求穩定的職業,而不是有挑戰性的職業。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定,私營經濟和外資企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三資企業”開始成為一些大學生畢業後的首選工作單位。

  1980年代,大學生就業首先看重的是職業的社會地位和專業對口,對薪資沒有過多的考慮。1990年代初以來,多數大學生擇業的首選標準是經濟待遇,薪資期望最高達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大學生對薪資期望也發生了一些改變。21世紀初,大學生擇業的薪資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00元/月,就業心態趨向理性化。調查顯示,畢業生對自己的預期工資水平比較符合市場的實際水平,94.65%的大學畢業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標準在3000元以下,與溫州蒼南的社會平均工資水平2000元/月基本一致。這說明,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已趨向理性化,對於能發揮自己才能、適合自己個性、有發展前景的就業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並且很多學生開始接受“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反映出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比較健康。對於月收人達不到期望值的崗位,為了能鍛鍊自己,積累工作經驗,部分學生願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對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大學生的就業心態日漸趨向成熟。

  2. 從地域選擇的去向來看,呈現從“服從祖國需要”到“首選東南沿海”再到選擇更趨理性的嬗變特點

  20世紀五六十代,大學生擇業觀的典型表現為:“我是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一顆紅心、兩種準備”。

  20世紀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學生就業時充滿了“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義激情。1990年代,大學生就業時首選地域一般都是東南沿海發達城市。1997年上海市4.5萬名大學畢業生,其中有2.1萬名學生在上海就業,有2500名學生在江蘇就業,有1700多名學生在山東就業,有1600多名學生在廣東就業,有近700名學生在福建就業,有近1000名學生在北京就業,在這些地區就業的學生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66.67%。對杭州大學生的調查也顯示,關於“您期望選擇的工作地域”,“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地區”分別以91%、87.6%及62.7%居於前三位。因為在此時,東南沿海城市經濟發展因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援,經濟的競爭力和活力不斷加強,與此相隨的就業機會和職業收入也水漲船高。另外,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人才自由流動的空間開始增加,於是,大學生就業“孔雀東南飛”的現象在改革開放10年後達到了高峰。

  但是進人20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大學生擇業的首選區域不再集中於東南沿海,開始呈現出多元性的特點。調查顯示,在就業地域的選擇上,78.95%的大學生希望在沿海開放地區工作,10.53%的大學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區大中城市工作。這說明,雖然沿海發達地區生活、工作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優越,但隨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中西部也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的理想地區。一些大學生偏向於去中小城市工作,機會多,生活成本低,且壓力也不大,大學生就業呈現出更加理性化的趨勢。隨著這一趨勢的增強,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到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和基層就業。

  三.大學生就業方式和就業觀念的基本情況

  1.大學生對就業形勢估計比較悲觀。在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調查中,56% 的學生對就業形勢估計悲觀***主要是受目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機、企業經營面臨困難的影響***,反映出大學生對未來的迷茫和缺乏信心,需要學校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以幫助他們渡過茫然困惑的時期,順利實現由學生到社會成員的角色轉變。調查還發現,對就業形勢悲觀的學生中有47.34% 的人認為是由個人心理壓力過大引起的。而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36.72% 的學生選擇向朋友傾訴,高達56.30%的學生卻選擇了默默承受,這明顯不利於壓力的緩解和身心的健康。一方面說明大學生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沒有找到正確的緩釋壓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則說明學校的教育做得不夠,心理諮詢和職業指導還沒有真正走進畢業生,沒有發揮出應該起到的作用。

  2. 大學生擇業方式多種多樣。調查中發現,人才中介、熟人推薦、毛遂自薦、上網、被分配、招聘會等多種找工作的方式都是畢業生選擇就業的方式。結果顯示,學生均把參加招聘會、人才中介、上網作為自己喜愛的找工作方式,被分配的選項無人問津。可以說明分配這種方式不再具有吸引力,坐等分配的思想已被雙向選擇、競爭觀念所代替。從另一項關於就業方式的調查可以看出,自主擇業越來越被畢業生們青睞,70.95% 的畢業生都認為應當自主擇業,16.02%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僅有13.00% 的學生選擇靠學校老師推薦及父母包辦這種擇業方式。這說明當代大學生更加獨立自主,積極開創自己的人生。同時,也需要社會、學校給予學生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指導,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學校要採取行之有效的就業指導措施和多方位的就業服務工作,幫助畢業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3.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差異顯著。調查顯示,大一學生對工資的期望最高,但卻對就業形勢的估計最為悲觀,佔總數的17%,絕大多數的學生有培養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意願,但卻不知從何做起,努力方向不清晰。大二學生熱衷於尋求提高職業技能的途徑,不僅僅通過傳統的打工兼職,參加學生社團的方式,還有其他如專業實習等途徑提高職業技能。大三學生認為專業知識無用的比例偏高,創業意願較強。大四學生對就業的認識和其他年級明顯不同:47.24% 的學

  生認為就業難並不是不可解決的,解決的關鍵在於調整期望值;36% 的學生認為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最為重要,但仍有超過54% 的學生認為沒有具備職場的核心競爭優勢;還有32.60% 的人認為畢業學校名氣更具求職優勢,對名校的推崇是大一學生的8 倍多。由此可見,大學生就業觀念年級差異顯著。

  :大學生創業者要做好創業風險評估

  說畢業生創業者因年青而有犯錯誤的本錢,但是如果誤人某一不適合自己創業的行業,一旦陷人其中。付出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一種成本,那就是時間。而另一方面,把握住創業之初這幾年的時間。你就有可能成為該行業的專家或領跑者。所以。在決定進入某一行業時,一定要像選擇自己未來的生活伴侶那樣來考察這一行業是否適合自己安身立命。

  1.考察行業產品或展務的市場飽和度在選擇進人某一行業之前,調查瞭解該行業產品或服務在市場的佔有率上是否已經飽和是必要的環節。如果真的已達到飽和。後來者要想介人,肯定會有相當大的難度。

  比如目前國內的大城市中,彩電、冰箱的經銷市場已經十分成熟。從事經銷者都不是軟角色,而且大都已在市場和顧客中建立起了一定的聲譽,要想從其手中搶奪利潤和市場份傾,絕非輕易之事。若後來者在其他方面沒有特別的競爭優勢,到此便應打住。而若在某些偏遠地區,市場還未達到飽和,則還可以一試。

  2.與行業競爭者比較竟爭優劣把自己計劃經銷的產品或服務專案與其他行業競爭者進行比較,從質最、效能、功用、造型、吸引力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對比分析。如若兩者相差無幾,自然不具備竟爭力,因為競爭者是先進人市場的,顧客沒有必要棄舊用新;但若創業者能對產品或服務專案進行一些改進,並符合顧客的要求,則又另當別論。當然。若是自己擬經銷的產品在各個方面或大部分領域都優於行業競爭者,那就應毫不猶像地開始自己的經銷事業。

  3.抓住顧客心理創業者無論進人哪個行業,都離不開產品或服務。顧客購物的心理是十分複雜的。

  他們固然喜歡質盈可靠的名牌產品,但也樂意接受充滿沮情的經銷形式和優質服務。質是硬性的、顯性的,而服務則是軟性的、隱性的。在產品的質It比較相差不大時,經銷商在經營形式和服務方法上的改進會為消費者提供更進一步的方便和幫助,因此,後人市場的創業者應該在顧客心理上多下功夫。如果你認為先進人市場的行業竟爭者已經在這方面做得很好。限於各種條件,你又一時難以趕上,那麼還是三思而後行。考慮是否有必要一定加人這個行業。

  4.選擇產品或服務的前捉是賺錢創業者在進人一個行業時,千萬不要讓所謂超前愈識所象蔽,儘量不要選擇過分生僻、過分前衛的產品,而要考慮產品無論新老,一定要有切實的消費者和利潤跟隨。例如,VCD還沒流行起來時你就去賣DVD,坐便還未普及你卻賣整體浴室,你的創業的結果只能是用自己的心血為後來人做嫁衣。因為。引導消費需要一個過程,營銷要眼光超前。

  但行動不能太超前。否刻你就可能會從先馳變成先烈。所以。創業者要著眼於行業市場及網路的培養,一旦發現某一類產品或服務開始有旺銷的苗頭。馬上動手,憑自己的實力搶先一步。拔得頭籌。

  5.不妥被眼前現象所迷惑有些企業在推出新品時。非常善於妙作,這時創業者一定要睜大自己的眼睛,千萬不要被那些賺一把就走的廠商所欺狡。回顧一下中國的市場首銷歷史,幕起的產品一定暴跌,產品壽命很難超過兩年,因為這個產品是靠機遇和炒作起家的,在產品質量、品牌、梢諮能力上都無深厚積拱。比知。萄萄酒行業推廣的“紅酒+汽水。的中國特色飲品,盆嫌體的妙作,一夜之間成為市場熱。板。不僅國內數以千計的廠家一哄而上,海外的大全油來品也奏這個熱鬧,而豐年之後,各個廠家倉序中的產品魷開始大t積壓。

  如果創業者準備進人流通行業,在決定經梢一個產品之前一定要做產品的品質分析,要將該產品與其在當地市場的主要競爭產品作一個詳細的比較,包括產品質量、包裝、價格、菜道及促銷等。

  還有,一些對投資和人手配備要求不商的加盟專案或許風險少些,想從小本經營開始的創業者不妨一試。但是也要注盤,千萬不要讓那些惡意詐編者鑽了空子,最好選擇運背時間在5年以上、擁有10家以上加盟店的成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