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管理的中國模式

  “戰略”一詞的希臘語是strategos,意思是“將軍指揮軍隊的藝術”,原是一個軍事術語。根據美國學者弗雷德·R·戴維著的《戰略管理》一書,“戰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可以被定義為:制定、實施和評價使組織能夠達到其目標的,跨功能與決策的藝術與科學。戰略管理致力於對市場營銷、財務會計、生產作業、研究與開發及計算機資訊系統進行綜合的管理,以實現企業的成功。1938年,美國學者巴納德在《經理的職能》一書中提出“戰略”這一構思。1965年,著名學者安索夫提出“產品/市場戰略”模型,使得“戰略”一詞得到廣泛應用。自此期間,戰略思想開始運用於商業領域,並與達爾文“物競天擇”的生物進化思想共同成為戰略管理學科的兩大思想源流。最先在美國,戰略思想被廣泛應用,但由於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80年代受到冷落,但到了90年代戰略思想重新受到重視,為商界所廣泛使用。可以說,戰略理論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歷史並不長,並在與市場的磨合中,與企業共同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中國MBA教育始於1991年,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則始於1992年;而中國企業家群體的崛起更多的是在激情年代裡的一種野蠻成長,百戰歸來再讀書也是近十幾年的事情,一批成長起來的著名企業逐漸開始接納並豐富戰略管理理論;可以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歷史與戰略管理理論進入商業和中國商學院的歷史差不多是重疊的。在這段不長的歷史中,戰略管理的理論體系與中國企業的成長之間存在著諸多相互印證的關係,中國市場的獨特性和諸多中國企業的成功經驗不斷豐富著戰略管理理論體系。也許許多中國企業家對於這一理論體系不甚了了,但不妨礙他們的踐行的價值,正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史玉柱時寫道的那樣:要是和史玉柱談網遊的商業模式,他會用“很蒙”的眼神看著你--商業模式這樣的商學院用詞,是不適合史玉柱這樣的實戰派的;可要是談網遊下一步要怎麼創新,開發怎樣的新產品,他會滔滔不絕停不下來。因此,解讀意義重大。

  戰略流程

  戰略管理學說雖然眾說紛紜,但基本上都遵守著大致相同的流程體系。因而,戰略管理

  從理論的象牙塔進入商業社會,經過市場的檢驗逐漸形成了一套通行的戰略管理流程。基於這個判斷,戰略管理包括戰略的分析、制定、實施、評價、控制諸環節,而戰略規劃僅指戰略制定,之所以從巨集觀的視野來看待戰略管理,也是近三十年來中國企業在這幾個環節有許多成功模式可資借鑑之故。

  可以說,在以上的通行的戰略管理流程上,中國企業探索出的管理模式恰如在中國市場上開闢的一條中國特色的戰略管理黃金通道,這條路在不斷的試執行,也不斷的延展。

  使命與目標

  把使命與目標放在整個戰略管理流程的金字塔頂尖,是為了要解決“企業為什麼而存在

  的問題”,是企業存在理由的宣言,按照順序排列依次是:使命-目標-戰略-計劃。因此,使命與目標就象企業航行的燈塔,而最高層必須時刻對企業的使命與目標負責。

  做為最高層既不能對於使命與目標高談闊論到了不切實際子虛烏有的地步,也不能對使命隱藏心中束之高閣置之不理。最高層至少應組織員工在一年內進行幾次對於使命和目標的學習,人力資源部在員工入模子時也會通過例項予以闡釋,尤其是公司戰略的制定、營銷策略、研發方向、評價機制更是要緊密與使命契合。事實上,不**司上市與否,企業都會通過公共渠道,比如公司的網站、宣傳冊,公司領導的講話中展現公司的使命與目標,所以,如何用簡明且有感召力的語言進行恰如其分的描述成為重點。在這些展示渠道中,決不能信口開河不著四六,亦不能一味模仿淪為平庸。

  通行的做法是,企業的使命與目標要描述企業的價值觀與業務重點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在簡短的語言裡展現企業的負責任的形象,並能讓使用者易於識記。甚至可以說,使命與目標,決定了企業文化的獨特因子。舉例說,阿里巴巴的使命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要成為全世界中國人創辦的最好的公司;第一句一下子把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的區別做了恰如其分的表達,別小看第二句,它讓阿里員工富有使命感、團隊精神和創新精神,有記者採訪阿里的員工時,他們回答是不要跟我談我掙多少錢,我現在做的事情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同樣,中糧做為國內最大的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和實力雄厚的食品生產商,它的使命就是“自然之源、優質食品、品質生活”,這一下子把對於綠色食品的概念在使用者心中樹立了,所以,中糧在以後無論是收購五穀道場還是入股蒙牛、注資匯源都讓人覺得很放心,甚至在接棒可口可樂注資匯源時,給人以挽救民族企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