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換強迫症頭像的營銷也能火

  從去年8月25日開始,微信好友又掀起了一股換頭像的風潮。這次的主角不是臉萌,而是讓微信頭像上加一個新訊息的標誌的惡作劇。具體的操作是這樣的,換一個頭像上加一個一條訊息未讀的標示,讓好友會誤以為是有一條新訊息,從而忍不住去點,最後惡搞成功。

  這樣一個惡作劇式換頭像行為,竟然在朋友當中盛行開來,在東樓的數千的微信好友當中,目測竟然有上百人已經換上這個讓強迫症和處女座抓狂的頭像。聯想到前幾天,微信上還出現過一個讓圈內人匪夷所思的“惡性傳播”事件,就是通過群發測試好友是否還在。事實上這個測試是完全無效的,而且還有存在嚴重誤導。而這次這個流行起來的讓朋友誤以為有新訊息的誤導性頭像,在惡搞朋友和刷得自身存在感的同時,也引發人們對“腦殘”好友的抵制。

  當然,以上說的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應該重新思考一下,為什麼微信上一些心靈雞湯,群發測試好友、以及這次換惡搞頭像的行為能夠一次又一次的得到爆發式的傳播。我覺得這次微信換頭像之所以能夠火爆,主要有以下三個要素:

  1、微信使用者超6億,“腦殘”自然不可避免

  微信有超過6億的使用者,這其中既有70後和80後這些當前社會的中流砥柱,又有90後和00後這些正日漸成為社交軟體上最為活躍的使用者群體,甚至還有50後、60後這樣的大爺大媽等,這就是使得微信使用者良莠不齊。

  在這樣混扎各種年齡和身份的使用者群體當中,除了一些“精英人群”之外,必然會有很多的對文章或事件好壞沒有真實辨別能力的使用者,也就是被大家嗤之以鼻的“腦殘使用者”,這些使用者不會把社交工具當中是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娛樂為主。因此,當他們看到這樣一個惡搞傳播行為時,更願意參與傳播而非理性的抵制。

  2、微信是高頻應用,使用者集體患上“強迫症”

  目前,微信絕對是人們在移動端上最高頻使用的社交應用,幾乎每個使用者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上面收發訊息、刷朋友圈等。就拿東樓自身來說,作為一個媒體從業者,對資訊的獲取異常“飢渴”,生怕自己錯過任何一條有價值的訊息,當看到對方的頭像有一個訊息未讀時,就會下意識的去開啟看看。

  事實上,當微信全面侵襲到我們的生活、工作等全部的生活圈子之後,人們對微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無論是工作還是休息,只要手機在旁邊,很多人都是每隔幾分鐘就想開啟微信看看有沒有新訊息進來。而患上這個“微信強迫症”的人絕不是少數,而這也是那些用偽裝有新訊息的微信頭像能夠惡搞成功的原因,反過來很多被惡搞的人,也會換上同樣的頭像來惡搞一下別的人。

  3、微信公眾草根大號的推波助瀾

  在傳播過程中,微信公眾大號的作用絕對不可輕視。因為工作的原因,我關注了眾多的草根大號,就在昨天,當我注意到我的朋友當中有人換了這個惡作劇頭像之後,同時還看到了有不少大號在推送這些惡作劇頭像的合集文章,而我今天開啟看文章的閱讀數,已經超過了微信公眾號的最多顯示次數10萬次,可想而知這個傳播量是多麼的驚人。

  這也難怪,這樣的熱點傳播事件是草根大號的運營者們求之不得的,只有這樣的病毒營銷類的文章才能達到數以百萬計的閱讀、轉發和分享。在這個傳播過程中,無疑有益於粉絲的新增和活躍。因此,如果東樓再武斷一點判斷,這個換頭像的惡作劇行為的始作俑者可能正是某一個草根大號。

  最後總結一下,微信上“換強迫症頭像”這樣的惡作劇等能夠有傳播基礎,主要是因為微信有龐大的使用者群,能夠支撐起資訊的高頻傳播,其次就是微信是高頻活躍的應用,使用者願意花費時間在上面做互動和嘗試,最後草根大號的推波助瀾自然也不能忽視。而回想起之前臉萌的火爆,似乎跟這個也有異曲同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