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樂的散文

  音樂能陶冶人的性情,豐富我們的生活。關於它的散文你們一定不願錯過。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篇,希望大家喜歡。

  篇1:關於音樂

  我不懂音樂,只是胡亂聽聽罷了。以“關於音樂”為題,也是說說與音樂有些關係的題外話罷了。

  記憶裡,最早接觸的音樂,是在門前的晒穀場乘涼時,父親教的《南泥灣》了。那時候,五六歲的光景,就覺得父親真是太厲害了,啥都會。小學的前四年是在村子裡的學堂度過的,老師教過的唯一的一首歌就是《國歌》。五年級轉入鎮上的中心小學,才知道居然有專門上音樂課的老師,唱歌還得先學樂譜,那七個數字,排列組合,就可以表述一段旋律。那一刻,音樂對於我而言,太神祕了。南京讀書的四年,有一門課叫美育,主題就是教我們如何認識美、欣賞美。記得有一位姓施的女老師,學美聲的出身,身材高挑,容顏端莊,年齡比我們稍長,是男生們心中的女神。愛屋及烏,我們都喜歡上美育課,在這裡,第一次瞭解到鋼琴的叮叮咚咚與小提琴的嗚嗚啦啦的區別,第一次見識了西洋樂器的磅礴,領略了民族樂器的委婉。印象最深的是,老師帶我們在電教室聽《梁祝》***貌似應該用“欣賞”這個詞,無奈當時的我們的心境和“欣賞”還是有些差距的***,第一次懂得了音樂也可以是一種講述。

  工作之後,聽音樂的手段,不停的更新變化。最早的磁帶隨身聽,變成CD,又掙了組合音響,又添了MP4、MP5,市面上更多更新的數碼播放機器已經叫不上名來了。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說起這一段,一致認為,音質最好的還數磁帶和膠質唱片,因為聲音沒有經過壓縮處理,更多的原汁原味。說著說著,我們又一起啞然失笑:兩個典型的工程男,總要透過美麗的景象去探究其背後的技術實質,有時也是大煞風景的。

  近幾年,得益於網路的發展,各種音樂資源極大的豐富,我的音樂曲庫也得到極大的補充,不同的時節,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選擇。憂傷時,來一段大提琴,聽它的深沉低婉,舒緩悠揚,讓憂傷徹底的沉淪之後,再得重生,再得一身的輕鬆;憤怒時,聽一段鋼琴,行雲流水間,閉上眼,不去想什麼旋律,只想一雙靈動的手,在黑白的琴鍵間飛快地跳躍,每一下,又好似輕輕叩在心房,慢慢地,受到了撫慰的心,便不再焦躁,那一腔怒氣也遁於無形;高興時,就隨便聽吧,流行的、民族的,熱鬧的、深沉的,幽情的、悽苦的,絲毫也不會影響本已高漲的情緒了,只是需要一個聲音的陪伴、分享;有雅興時,來一段越劇,咿咿呀呀、鸝轉鶯啼間,體會江南絲竹裡凝水的聲色和精靈,體會婉約迤邐的曲調和唱腔裡,無盡的水色江南的清新秀麗,無盡的馥郁江南的煙雨嵐風,心情隨之一片空靈。音樂與我,總是不離不棄,在我想要什麼時,便給我什麼。想起我的一位摯友,分開近二十年的時光,見面僅數次,但每每寥寥數語便能讀懂彼此,我便覺得也如這音樂,若即若離,卻久久縈繞心頭。

  我聽的大多是耳熟能詳的曲目,一段段流行的、民族的,可能是鋼琴,可能是大提琴,也可能是笛子或是二胡,一樣的旋律,不一樣的樂器,不一樣的人,演繹出不一樣的味道。至於那些大師,我始終是敬而遠之的,我的境界遠沒有達到理解大師、和大師共鳴的地步。龍應臺在一篇題為《山路》的文章裡,寫蔡琴:“她低低地唱著,餘音繚繞然後戛然而止時,人們報以狂熱的掌聲。她說,你們知道的是我的歌,你們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對你們並不重要。”龍應臺與蔡琴多年熟識,對她自然是瞭解的,因而更能理解歌者在這段話背後的苦楚。我是一個聽者,無緣相識那些音樂的人,唯有用真誠、謙遜來體會、感應音樂背後的你、我、他。這個夏末,另一位朋友在微信圈子裡發了一條帖子,大意是講自己在國家大劇院欣賞了一場交響音樂會,特別的強調了自己的坐席與指揮席的近在咫尺。於是我又糾結:是否應該提醒他,聽音樂會最好的坐席可能是票價比較貴的,但肯定不是距樂隊最近的。我就想:聽音樂尚且要用心,欣賞音樂就應該是頂禮膜拜的心態了,被刻意的賦予了之外的什麼,也就變味了。

  前幾日,那位摯友在微博裡寫道:人生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缺少美食和朋友的。也是極喜歡音樂的人,這裡卻把她疏漏了?我想,因為音樂本已是我們最貼心的朋友,就不必再單列出來了。

  篇2:音樂一生

  在眾多藝術形式中,音樂是絕對不能被忽視的。音樂也是伴隨我最長的藝術。連最小的嬰兒都能聽到音樂歡喜或者哭泣,這是我們熟知的。所以一個人,只要是擁有聽力,那麼就已經享受到了這個世界最慷慨的饋贈。

  小鳥的鳴叫,小溪的流淌,各種樂器的敲打,各位音樂家的歌聲。總有一種聲音,能浸透到你骨髓裡,你無法拒絕的。

  我高一的時候,和同學五個人瞎玩組織了一個樂隊,樂隊名稱叫:“莊戶樂隊。”就是說我們都是來自農村的,就叫莊戶樂隊。說是樂隊,但是什麼都沒有。就幹有幾個人,在那唱。

  我喜歡唱刀郎,伍佰之類的歌,其他有喜歡唱陝北民謠的,有喜歡唱張學友的歌,有喜歡唱女生的歌等等。反正玩的不亦樂乎。班裡有活動,我們就會是主角。甚至鄰班有班會,我們也會客串一下,僅此而已。

  現在聯絡的只有其中一個人,每當我和他玩笑的聊起這件事,我們總會感慨:“那時候很傻,但傻的快樂。我們也高大上了一把,玩了一回音樂。”

  音樂無處不在,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年輕人在酒吧,在音樂帶動下發洩或者找尋刺激。廣場靠了音樂,把大家吸引到一起跳舞。多情的孩子,會用一把吉他,在女生宿舍樓下示愛甚至求婚。甚至二戰時期,一方把另一方圍住了,不打了,改放音樂了,回家或者思鄉的音樂,來瓦解一群人的意志。結果還真成功了。 這就是音樂的魅力,誰都認識她,誰都擁有她。她是大眾情人,國際閨蜜。

  於我自己而言,至少就是這樣的。我是個宅男,有時候一天會放一首歌迴圈一天。就是這樣,我才覺得我在安靜的坐著,周圍是有人的。我心裡說話,也有人在聽,在反饋。

  心理學上,有一種治療叫音樂療法,用來質量失眠,狂躁症等。還有比較神奇和搞笑的事,比如聽著音樂,樹木花兒會長的更快;聽著音樂,豬吃的更歡,長的也更好。這不是玩笑,是科學,你可以去查查類似的實驗。

  關於音樂的故事,更是不可勝數。中國最知名的大概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吧。最讓我難忘,久久回味的電影就有《海上鋼琴師》,看了後很震撼。但是又表達不清那種震撼。總之在看的時候,我和海上鋼琴師是相通的,我們是認識的,我和他也交流了。

  音樂有緩的,有急的,有高的,有低的,你可以找到任何一種滿足你此時此刻的音樂。我的音樂列表,已經排了400多首歌曲了。我總是翻來翻去的聽。

  甚至它們還給了我文學上的好多啟示,在音樂中徜徉,記憶也會變的更順暢。一個人開始是不懂音樂的,只是因音樂而笑,而感動。很單純的,就像童年的無知的一樣。後來有了一些人生經歷,才覺得每個音符,是有生命的。就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的咽喉,用音樂而戰。

  我希望我的一生,也能是一首不錯的音樂。我沒有貝多芬那麼激昂,我的一生應該是一首安靜的歌,像小溪一樣流淌,像風吹過樹林,讓我們聽到了整個世界的私語。

  篇3:關於純音樂

  終於可以把一首音樂聽厭倦了,於是以後不再流連和掛念,可能是因為流連掛念的多了,成了一種反差。

  原來人的思想和情緒是可以用很多種方式平息的,像一隻孤獨而蒼勁的摩天大掌掠過一灣皺水平息所有的風潮,讓所有的所有在眾人面前呈現著原始的靜。

  從一首音樂裡走出來。

  記得有句話這樣說的:我們鍾情於某些音樂,終究是鍾情於某些回憶。

  也許不單純指的是某些回憶,或者思想和意念,或者一些欲得而不能的東西。

  就像會想舒婷的橡樹和木棉,想木棉喜歡用樹的形式和你站在一起。已至想起一把木棉做的吉他,能在橡樹的懷裡奏響一曲簡單的樂曲,延伸著想到更多的東西,卻欲達而不能,那些東西又像一首動聽的小提琴演奏的茉莉花,溫婉而悠揚,讓人沉醉其純潔和芳香,感傷著一片秋色的海棠,斷夢何方?

  這就是生活,不為生活而生活的,和為生活而生活的,都在棄之不了的生活。

  用我的方式獨處,靜其樂乎。

  十一月的海,無論是怎樣的兩隻眼睛,無論什麼樣的一個海上,一個海下......那是林白的

  我想的是一把紅木棉的吉他,並用一段茉莉花的純音樂陪了好久好久......

  
猜你喜歡:

1.

2.關於音樂的丁立梅散文

3.

4.關於音樂力量的散文

5.優美音樂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