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消費市場現狀調查分析

  市場調查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調查資料分析。市場調查資料分析使企業知道顧客和競爭對手正在市場上幹些什麼,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的內容,供您參考。

  一

  每天奔波於商務區寫字樓的你,能夠吃到一份實惠可口的午飯嗎?CPI指數的上漲,影響你的FB計劃了嗎? 網際網路是否在改變你的就餐習慣?大眾點評網日前釋出了白領美食生活調查報告,關注白領的餐飲習慣和消費需求,可謂走出了改善上班族餐飲狀況的第一步。

  據介紹,由大眾點評網聯合中華網、MOP、嫁我網、廣州視窗、杭州網等媒體,於10月8日發起國內首次最大規模的“白領美食生活有獎調查”活動,歷時一個月,覆蓋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杭州五大城市,並採取了網上調查結合線下調查的方式。記者看到,這份調查問卷設定了20道題目,涉及個人收入、工作狀況、工作午餐評價、晚餐狀況、餐飲消費習慣、瞭解新餐館的渠道等多個方面。截止11月8日調查結束,共有46518人蔘與了此次問卷調查。

  七成白領對午餐現狀不滿意

  調查顯示,白領解決午餐的主要方式是到員工食堂就餐***39%***,選擇“與同事到附近餐館拼餐”佔20.4%,也有17.4%的白領選擇自己帶飯。外賣最不受歡迎,只佔到16.1%的白領會選擇午餐叫外賣。

  34.6 %的白領對於午餐的評價為“比較滿意”,不滿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價格較貴”***20%***、“飯菜油膩、口味過重”***17.8%***。同時,商務區寫字樓周邊吃飯選擇較少也讓不少白領困擾,8%的白領抱怨“吃飯場所距離公司比較遠”、選擇“就餐場所的衛生條件較差”的人群也佔到了7%。價格實惠成為當前白領午餐的最大需求。

  在各職業白領中,對於午餐要求最高的是事業機關單位人員,他們當中有29.1%選擇了“非常重視,既要吃飽又要營養搭配”。而外企白領中對營養搭配有要求的比例最小,僅佔20.6%,還有27.9%的外企白領選擇了“只要吃飽就可以”。

  四成白領晚餐“蹭”父母

  午餐難,晚餐也難。對於工作日期間解決晚餐的主要方式,39.6%的白領選擇了“蹭父母的”,30.8%選擇“回家做飯”,16.7%選擇“隨便在外面吃點”,外賣依然是不得以的選擇,僅有5.25%的白領選擇晚餐叫外賣。其中,上海白領最愛蹭父母,比例高達51.6%,北京白領更傾向於自己做晚飯,41.8%的人選擇“回家做飯”。

  八成白領下館子最關注口味

  白領選擇餐館用餐時,最關注餐館的哪個方面?81.6%的白領選擇“最重視口味”,其次是“最重視環境”***11.6%***,“最重視價格”***5%***,僅有2.7%的白領選擇“最重視服務”。同時,白領就餐時的關注點也表現出性別差異。選擇“最重視口味”的女白領比男白領高出7個百分點;而選擇“最重視服務”的男性白領比女性白領高出2.5個百分點。 44.6%的白領平常光顧的餐館人均消費集中在50~80元。在同檔次的餐館中,44.5%的白領選擇優先考慮到“有優惠活動”的餐館用餐。人氣、環境、交通也是考慮因素,其中,上海白領最愛趕時髦,21.%的人選擇優先考慮“人氣較旺”餐館的,充分顯示出上海人喜歡“軋鬧猛”、體驗新鮮消費的需求。杭州白領最小資,20.6%的人會優先考慮“環境優美”的餐廳。

  六成白領是美食網站使用者

  資料顯示,網路正在改變白領的就餐習慣,外出FB前白領開始習慣於查詢美食網站來“做功課”。哪裡開張了新餐館?哪家餐廳在做優惠活動?誰家的剁椒魚頭味道最好?對於這些美食資訊的獲取渠道,56.5%的白領選擇“主要通過美食網站”,19.4%的白領選擇“主要通過朋友推薦”,選擇“報紙雜誌”和“電視電臺”的比例分別為13.6%和7.5%,選擇“傳單”的比例最小,不足3%,口碑傳播成為白領獲取餐館資訊的重要渠道。白領認為美食網站對自己最主要的幫助,分別是“參考點評”、“查詢資訊”和“下載優惠券”。

  金融危機未影響絕大部份白領下館子次數

  全球金融危機造成各行業增長減緩,經濟大勢是否也在影響著白領餐飲預算?

  調查資料顯示,有38.3%的白領選擇“沒什麼影響”, 47.4%的白領選擇“有一點影響”,選擇“有很大影響,在餐飲用餐明顯減少”的比例最小,僅佔 14.3%。其中,月入12000以上的白領受影響最小,該群體中有60.4%的人選擇“沒什麼影響”。月入2000~3000元的白領群體受影響較大,該群體中選擇“有很大影響“的人佔到了17.8%。 整體上,85.7%的白領認為金融危機對於自己用餐的選擇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相比其他行業,民以食為天,餐飲業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

  二

  在通貨相對緊縮和勞動力供大於求的背景下,餐飲業以其突出的經濟增長拉動力和就業容量受到了廣泛關注,昂然跨入十大熱門行業之列。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現代化大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市場空間迅速擴大,投資主體多元化組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全市經工商註冊的國有、集體、個私、外資餐飲企業達到了28341戶,以私營和外商投資為主的限上餐飲連鎖企業***年銷售量在200萬元限額以上***發展勢頭尤為強勁,營業收入、網點及從業人員數量同步快速擴張,逐漸成為一支不可小視的經濟力量。近五年來,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平均11.4%的速度攀升,而其中餐飲業更以平均26.2%的增幅位居各行業之首,始終保持著高增效基礎上的高增長,並已形成川、粵、徽等八大菜系和名人食饌、家常土菜、街頭小吃與西式快餐相容幷蓄,高中低檔互補共存的繁榮局面。

  與此同時也應當看到,餐飲業儘管增長迅速,但基數不大;店家較多,但大都分散經營,且規模偏小、層次偏低,在目前國內餐飲連鎖十強中,尚無一家;此外,現有名點名師雖然不少,但是經營特色和效應並不明顯,菜式的推陳出新也很不夠。許多餐飲企業重硬體輕軟體、重眼前輕長遠,粗放式管理和重複建設、不良競爭的現象仍然存在,不但與發達地區和國外餐飲企業相比存在不少差距,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和持續發展。

  進一步認識餐飲業的地位、貢獻及其投入少、見效快和就業空間大的特殊優勢,明確餐飲業的現狀和走向,樹立國有、集體、個私、外資一起上的指導思想,支援、鼓勵和引導發揮非國有經濟的重要作用,並加強與旅遊、休閒、娛樂、服務等三產其他行業的相互滲透與聯動,在提高中加快發展我市餐飲業,既有潛在的條件和機遇,又有現實的需要和挑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一、加強市場趨勢研究,合理制定企業發展戰略

  由於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序的加快,餐飲業未來將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是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更新,以及複合型家庭減少這一家庭結構的重大改變,使得老百姓外出就餐次數較前大大增加,並從簡單的吃飯衍化成更高層次和多重意義上的社會行為,加上更加頻繁的公務、商務往來和城市人口、流動人口的增多,餐飲業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舞臺,前景看好。

  二是市場和人才競爭加劇。由於社會投資的增大,行業總的利潤空間降低,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來兵團”的衝擊,餐飲業全方位的市場競爭和新一輪的“洗牌”不可避免。企業兩極分化,一方面低技術的勞動失業將會隨之上升,一方面技術和管理型人才也會越發搶手。

  三是因為消費層次、消費心理的差異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市場進一步細分,而且人們將更為講究餐飲服務的標準化、情感化及文化氛圍,講究衛生、營養、環保,注重菜點質量和食品安全,菜餚緊隨輕油、輕鹽、輕糖、輕脂肪、輕調味品的“五輕”國際潮流,有機食品、無汙染食品、鮮活食品走俏。餐飲業應面向普通百姓這一最廣大的消費群體,以家常菜館、小吃一條街、美食廣場等大眾化經營為主,兼顧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並向“綠色餐飲”的方向邁進,不斷提高綜合服務水平。

  二、加強巨集觀指導,做大餐飲盤子

  根據餐飲業的實際情況,當務之急是:

  一要儘快建立健全行業規則,充分發揮烹飪協會等行業組織的組織、協調與服務作用,認真研究和解決餐飲業前瞻性、方向性問題,嚴格市場準入。參照國外做法,即新開餐館先由行業協會對人口密度、現有餐飲企業數量、服務領域、業態結構和交通環境等進行審查,施工和驗收由建築、消防及衛生部門批准,通過後再到相關部門辦理營業執照,以促進餐飲市場健康發展。

  二要加緊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以老字號企業和新湧現出來的連鎖餐飲公司為龍頭,以資產或品牌為紐帶,推動跨地區、跨所有制企業間併購與合作,培育和扶植髮展飲服集團,營造規模效應;通過多種途徑,加速中小國有餐飲企業的退出和放開搞活。

  三要結合直營連鎖、特許經營、餐飲超市、餐飲外賣、無店鋪經營等現代化的經營形式,因企制宜,積極發展賓館餐飲、特色餐飲、快餐、送餐、休閒餐飲和家庭廚房工程等,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技術改造傳統餐飲業,提高科技含量。可在蜀王公司承包海爾集團食堂、飲服公司承包炮院和電子工程學院食堂的基礎上,努力開拓符合自身實際和單位後勤改革方向的成功之路。

  四要大力實施精品工程,打響“徽菜牌”。將傳統飲食文化與地域特色、現代科技很好地聯絡起來,豐富和提高民族烹飪藝術,繼承、研究和開發各類名優特色菜餚和地方風味小吃。有條件的企業應爭取通過質量體系認證、各種名菜名點和創新菜認定等活動,抬升其品位和知名度。當前,尤其要加大對現有“中華名小吃”的宣傳力度,並積極總結和積累經驗,加大新原料、新調味、新品種的推廣力度,在地方菜的花色、口感和質量上更進一步,重振徽菜雄風。

  三、加強人力資源建設,提高行業整體素質

  21世紀的餐飲業,關鍵在人才。

  要繼續拓寬渠道、增加門類,建立多層次的培訓教學體系,可藉助現有名店名師優勢,採取以店為校、以師帶徒這一簡便易行的方式,弘揚傳統絕技、創新佳技;可以培養等級師為目標,以條件較好的大中型餐飲企業為實習基地,興辦技校和建立培訓站、培訓中心,進行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也可選送青年業務骨幹,有針對性地參加短期專修班、培訓班,提高單項技術水平。要廣泛開展烹飪技術表演大賽等技術交流和評比活動,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推進職業技能考核、鑑定工作。此外,還要儘快建立有利於留住和引進人才,特別是職業經理人和職業高階技術人員的有效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餐飲業經驗型管理、低水平經營的落後狀況。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