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市場價格走勢分析

  近年來受藥用需求和園藝需求強勁增長的影響,我國白芨市場需求量也明顯增多;過度採挖和生境破壞導致野生資源量急劇下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一起來看看吧!

  篇1

  白芨*** 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f.*** 為蘭科白芨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塊莖為我國傳統中藥,白芨花色豔麗,也是一種很好的景觀植物,由於市場需求的擴大,因此市場對白芨的需求十分旺盛。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野生白芨遭到過度採挖,導致其野生自然資源急劇減少,瀕臨滅絕,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野生藥用植物之一。由於白芨野生資源遭受到毀滅性的破壞,白芨的人工繁育在技術上還受到一定的限制,市場上商品緊缺,價格暴漲就成了必然的趨勢。為了證實這一說法,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證

  一 、白芨生存條件及商品生產所具有的獨特性

  1、生存環境要求的獨特性

  白芨大多野生於山野川穀的向陽山坡、疏林中、草叢中,喜歡陰涼的溼度較大的環境,土壤肥沃疏鬆而又排水良好的夾沙土。所以,要求生存環境獨特的白芨的資源是有限的,目前,野生資源的產地僅剩下雲、貴、川、湘等極其有限的少數地域的偏遠山野。

  2、無性繁殖的獨特性

  白芨為多年生草本,植株矮小***未經人工選育的野生種質資源***,紫花白芨高30釐米左右,四川峨眉白花大白芨高33釐米以上。白芨葉3-6片,長披針形,中部稍寬,先端尖。白芨3月萌發,花期4-5月,果期8-10月。12月倒苗。白芨雖然結果,但是,卻不能依靠種子繁衍。成熟的白芨種子呈橄欖型,黃色粉沫狀,非常細小,種皮為單層細胞組成,側壁加厚,細胞器及原生質均已消失,是一層半透明的死細胞,胚橢圓型,未分化,為原胚階段,胚柄退化,無胚乳。在自然狀態下,極少萌發成苗。人工繁育的研究工作進展十分緩慢,這是白芨野生改家種研究的一個關鍵課題。這種生長環節的奧祕性超越了絕大多數生產者的認識水平,由此可知,目前白芨家種只能以假鱗莖為種苗,並且只有當年生,具有老杆和嫩芽的假鱗莖才能發展成新植株。白芨發展家種,必須要面臨種子秧苗稀缺的困境。再者這種傳統的分株繁殖方式,不可避免地產量低下,抗病蟲害能力差,一代一代退化。由於種苗緊缺,大規模產業化種植就目前來說還遙不可及。

  3、種群分佈的獨特

  白芨在大自然界是呈現零星分佈狀態,至今沒有發現像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芍藥那樣密密麻麻擠在一起連片生長的,野生白芨的這群落分佈小而少,這是它的天性。發展家種,目前還沒有成熟的經驗和技術,所以造成畝產量低,率先野生改家種的貴州,江西等地畝產僅幾十公斤、生產成本極高,不可能調動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

  4、生長週期的獨特

  白芨生長週期長,種植兩年生的假鱗莖只能長2個新的假鱗莖,第三年增長4個,第四年再增長8個,是典型的1+1=2繁殖方式。即使家種成功,從種到收要至少歷時四年。在自然界,超過四年的白芨假鱗莖,不但不增長,反而會因假鱗莖過於擁擠而腐爛。

  5、加工過程的獨特性

  白芨採挖後加工工藝比較複雜,因為白芨富含膠性物質,採挖後抖去泥土,剪去根鬚在水裡浸泡1小時左右,踩去粗皮,再放到沸水鍋中煮6-10分鐘,不斷攪動,直到無白心取出,晒乾。而自然晒乾須月餘。在晒乾或烘乾過程中,要反覆放入竹筐或槽籠裡,來回撞擊,擦去粗皮和鬚根,使成光滑潔白的半透明體。在烘乾的過程中,稍有不慎,便將白芨烤糊,不能作為商品。

  綜上所述,白芨資源越來越稀缺,在實驗室中對白芨的有性和無性繁殖的技術剛剛破解,而大田產業化種植還沒有起步,即使已經掌握了完整的生產技術,但也要面臨白芨生長週期長達四-五年之久的困境。

  二、產地變遷史佐證稀缺

  回顧白芨野生資源的稀缺歷史,白芨資源滅絕程序歷歷在目,從北往南一個個產地的資源滅絕了,一個個產地也就消失了。白芨資源在中藥材教科書上白紙黑字寫著:分佈廣泛,河南、陝西、安徽、江蘇、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四川、重慶都有分佈,10個以上的省市都有分佈,當然可以稱之為資源豐富了。可是,真實狀況如何?建國60多年以來,我們僅在1986年進行過一次全國大範圍的中藥資源普查,如今又過去26年了。白芨的家底我們其實並不清楚。只能依據地方資料,提供一些相關數字僅供分析和研究:

  陝西省60-80年代產量30-40噸,最高年產量56噸,而後開始下滑,98年產10噸,99年5噸,2000年不足2噸,如今陝西省已經無資源可採挖。陝西應該從白芨產地中抹去了。同樣,河南西部伏牛山區90年以前,也曾年收購過白芨10-20噸,如今難覓白芨的蹤跡。廣西天峨、大新兩縣,在70-80年代,每年以3-4元的收購價格,可以收購35噸左右,97年13元的價格只收到10噸,2003年收購不足1噸。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同上述等省都是最先開發的老產區,現在已無資源可供。開發較晚的雲貴川三省,如雲南麗江雞足山和貴州獨龍,曾在2000年-2003年年產百噸,如今,也無大貨。2003年以來白芨主產區移至四川人跡罕至的阿壩州西昌縣,開挖兩年後資源又被掃空。到2006年上市的白芨新貨寥寥無幾。白芨產區呈現從北向南滅絕的大勢,從空間上清晰地呈現出問題的嚴重性。

  三、質量越來越次可鑑稀缺

  80年代採挖的白芨個頭大如銀幣***光洋***,飽滿,白色,半透明,堅實。到了90年代,能夠篩選出10%左右質量好的,基本上都用於出口了。如今,個小如指頭,乾癟,空泡,不去皮,色棕黑。並且摻假十分嚴重,白芨飲片摻假是公開的祕密。假貨從最初的水白芨,發展到小黃精、土黃精、甜黃精、扁白芨等10多種。假貨的價格從10多元也漲到100多元。這種現象折射出了白芨商品的稀缺!

  四、價格走高可證明稀缺

  白芨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市價一直大勢趨升。大體上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年年緩升。1985年1.10-1.20元,86-87年2-3元,88年3-4元,***-91年4-5元,92-93年5-6元,94年6-8元,95年8-9元,96年10-11元,1997-2001年12元。這16年白芨市價上漲了11倍,但是剔除通漲因素,還是緩升。

  2、大幅震盪。2001年白芨市價12-15元,2002-2003年16-18元,2004年上半年突然暴漲到50元,2005-2006年回落35元左右。

  3、月月暴漲。進入2007年白芨市價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4月漲到40元,5月漲到50元,6月漲到60元,7月漲到70元,因為全國各大藥市,雲貴川產地,大貨走空。

  4、百元天價。2010年白芨出現百元天價,到2012年3月一直維230元左右,且有價無貨。

  價格是衡量資源稀缺的尺度,物以稀為貴,貴則稀。白芨資源是稀缺的,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五、人為造就稀缺

  1、白芨需求量增長。

  白芨在中藥商品中本屬於小品種,在50-80年代,全國入藥需求不超過200噸。1986年全國中藥普查,白芨的資源狀況和商品產、供、銷、存等情況沒有列入統計範圍,因為在當時是可以忽略的小品種。 但是,今非昔比,我國目前白芨的需求量比20年前增長了5-10倍,需求達到數仟噸。

  2、廣泛的用途。

  白芨可作為染布時作粘合劑使用,也作為高階捲菸的粘合劑,裝裱中國字畫粘合劑,中藥材野山參斷須的修復劑使用。白芨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傳統中藥入藥,其主要功能是斂瘡止血、補肺、消腫生肌等。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白芨鱗莖中富含大量水溶液性多糖,其化學成分是葡萄甘露聚糖,是白芨膠的主要功能性成分。白芨多糖膠是一種優良的天然食品增稠劑,同時是安全性較高的醫藥原料,效能卓越的藥用輔料和有相當發展前景的生物醫學材料。此外,白芨多糖膠還可應用於日化產品中,替代化學增稠劑,並具有減少刺激性、保護面板、延緩衰老等功能,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白芨應用的範圍越來越廣泛,也就導致了白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3、滅絕式的採挖。

  由於價格的刺激,野生白芨採挖時,大小不留,價格越高,挖得越乾淨。因為白芨是以假鱗莖作為繁衍的,這種採挖方式是造成白芨野生種群發現一片挖一片,隨之也就滅絕一片的重要原因。白芨本應在10-12月採收,這時其假鱗莖個大飽滿,含膠量高,質量好,鮮貨折幹率高,可是,由於市價高懸,種質資源稀少,近年來總是提前到4月花期時採挖,結果不成熟的假鱗莖瘦癟,鮮貨折幹極低,根本達不到藥用的質量標準。這樣年年因搶青的減產減收,也人為地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

  4、白芨生長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化。

  人類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廣,荒地草叢越來越少,白芨的生態條件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特別是近年雲貴川等山區發展林果經濟,大量開墾荒坡,種果種茶種藥多種經營,破壞了白芨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白芨失去了生存繁衍的空間條件,存土資源越來越少,白芨商品也就越來越稀缺。

  5、無可替代的神奇療效和廣泛的用途。

  白芨的稀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白芨神奇的療效,其性微寒,味苦、甘澀,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機功能。用於結核吐血,支氣管擴張咳血,胃潰瘍吐血,尿血,便血等症,還可以用於外傷出血等症狀。白芨神奇的療效,廣泛的用途也加速了白芨資源的滅絕。

  六、稀缺的未來價格

  今後白芨市場價格走勢如何,我們認為:資源稀缺,供不應求,價格必漲已成定局。

  白芨市場價格暴漲是由於野生資源奇缺,野生改家種還沒有真正起步等諸多原因造成的。如果國家投入專項科研資金,加大研究白芨野生變家種的科研力度,然後規範化的擴大生產面積是可以緩解白芨商品供應緊缺的局面的。但是從實驗室走向商品化大批量生產,這個過程最少還需要5-8年的時間。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艱鉅而繁重的,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的去完成。

  篇2

  白芨作為我國民間的傳統中藥, 其藥用歷史源遠流長。近年來, 由於人為的過度採挖和天然生境的破壞, 其野生自然資源急劇減少, 瀕臨滅絕, 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野生藥用植物之一。

  1、隨著白芨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白芨種植市場不斷擴大,供求間的矛盾也日漸凸顯。目前白芨生產主要依靠野生。在我國,野生白芨主要分佈於北起江蘇、河南,南至臺灣,東起浙江,西至陝西甘肅。雖然白芨在我國分佈於我國大部分地區,但是目前我國白及資源十分短缺。

  2、白芨雖然能產生大量的種子***每個果莢10~30萬粒***,但是白芨種子沒有胚乳,在自然條件下不能正常萌發。在自然狀態下白及靠一分為二式分株繁殖,從少量符合要求的優質白及種苗開始自然擴繁和栽培,形成規模需要很長時間; 因此目前白芨的產量難以滿足規模化生產的需求。雖然有的地區開始了白芨的人工栽培,但由於技術、種源、等原因,截止到目前也沒有形成大的規模。

  3、我國白及栽培種植才開始起步、過度採挖和生境破壞導致白芨野生資源量急劇下降。目前,我國白芨的栽種規模並不大,而且所有栽培企業或農戶的實際栽培年數都較短,市場上很多白芨球莖都為春夏季採挖晒乾而得,品相差,藥效成分較低。

  4、我國白芨目前大多還是依賴野生,野生白芨資源是有限的,越挖越少。連年的狂採濫挖,再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使野生白芨產量急劇下降,供需矛盾日益擴大,資源日益短缺。1992-2004年白芨價格上升緩慢,而06年後價格出現快速增長,16年上半年至今則出現暴漲,致使目前市場價到達每公斤900元左右鮮品250元/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