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病蟲害的防治

  蚯蚓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動物,常年鑽在地下吃土,疾病很少,只有幾種病,而且這幾種病都是人為造成的,都是環境條件或飼料條件不當而造成的“條件病”。那麼蚯蚓有哪些常見病害,如何防治?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蚯蚓養殖中病蟲害的防治

  1、飼料中毒症

  發現蚯蚓區域性甚至全身急速癱瘓,背部排出黃色或草體液,大面積死亡,這是新加的飼料含有毒素或毒氣。這時要迅速減薄料床,將有毒飼料撤去,鉤鬆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糞吸附毒氣,讓蚯蚓潛入底部休息,慢慢就可以適應了。

  2、蛋白質中毒症

  如發現蚯蚓的蚓體有區域性枯焦,一端萎縮或一端腫脹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絕採食,有悚悚顫慄的恐懼之感,並明顯出現消瘦。這是由於加料時飼料成分搭配不當引起蛋白質中毒。飼料成分蛋白質的含量不能過高***基料製作時糞料不可超標***,因蛋白質飼料在分解時產生的氨氣和惡臭氣味等有毒氣體,會使蚯蚓蛋白質中毒。發現蛋白質中毒症後,要迅速除去不當飼料,加噴清水,鉤鬆料床或加緩衝帶,以期解毒。

  3、缺氧症

  如果發現蚯蚓體色暗褐無光、體弱、活動遲緩,這是氧氣不足而造成蚯蚓缺氧症。其原因有如下幾點:①、糞料未經完全發酵,產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氣體;②、環境過幹或過溼,使蚯蚓表皮氣孔受阻;③、蚓床遮蓋過嚴,空氣不通。此時應及時查明原因,加以處理。如將基料撤除,繼續發酵,加緩衝帶。噴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溼度保持在30—40%左右,中午暖和時開門開窗通風或揭開覆蓋物,加裝排風扇,這樣此症就可得到解決。

  4、胃酸超標症

  在發現蚯蚓痙攣狀結節、環帶紅腫、身體變粗變短,全身分泌粘液增多,在飼養床上轉圈爬行,或鑽到床底不吃不動,最後全身變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現體節斷裂現象。這說明蚯蚓飼料中澱粉、碳水化合物或鹽分過多,經細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現胃酸超標症。處理方法是掀開覆蓋物讓蚓床通風,噴灑蘇打水或石膏粉等鹼***物中和。

  5、水腫病

  如發現蚯蚓身體水腫膨大、發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體液,滯食而死,甚至引起蚓繭破裂或使新產的蚓繭兩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黴爛。這是因為蚓床溼度過大,飼料ph值過高而造成的,這時應減小溼度,把爬到表層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裡。在原基料中加過磷酸鈣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鹼度,過一段時間再試投給蚯蚓。

  蚯蚓的養殖作用

  作中藥材

  中藥材蚯蚓俗稱地龍,地性寒味鹹,具有清熱、平肝、止喘、通絡的功效,主治高熱狂躁、驚風抽搐、風熱頭痛、目赤、半身不遂等,提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其灰與玫瑰油混合能治療禿髮。適宜養殖作中藥材的蚯蚓品種主要是參環毛蚓,該品種個體較大,長120~400毫米,直徑6~12毫米,背面紫灰色,後部顏色較深,剛毛圈稍白,喜南方氣候,食肥沃土壤。

  生物肥料

  蚯蚓糞是一種很好的生物肥,含有豐富的氮、磷、鉀、腐殖質、有機質及鎂、硼、鎳、錳等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是水果、花卉、蔬菜和苗圃的廉價高效肥料。用作生物肥料的蚯蚓品種主要有白莖環毛蚓,體長80~150毫米,直徑2.5~5毫米,背部中灰色或栗色,後部淡綠色,腹面無剛毛,喜南方氣候和在肥沃的菜地、紅薯田中生活,鬆土、產糞,肥田效果較好。

  水產餌料

  蚯蚓富含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粗蛋白含量高達72%,並含有人體所需的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不僅能作動物性飼料及生產藥品和化妝品,而且可以供人食用。用作水產餌料的蚯蚓代表品種有湖北環毛蚓等,該品種長70~220毫米,直徑3~6毫米,全身草綠色,背中線紫綠或深綠色,常見一紅色的背血管,腹面灰色,尾部體腔中常有寶藍色瑩光,環帶三節,乳黃或棕黃色,喜潮溼環境,宜在池、塘、河邊溼度較大的泥土中生活,在水中存活時間長,不汙染水質。

  蚯蚓吃什麼食物

  蚯蚓吃進的腐爛有機物和大量土粒,經過消化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其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養分。

  蚯蚓將泥土堆放在一邊或直接將其吞下搜尋作為食物,也是用這樣的方式掘出洞穴,有些蚯蚓把吞嚥下的泥土帶到土表,又以小土粒或蚯蚓糞的形式將其排洩出來。

  蚯蚓也會爬出洞外採食一些地上的植物殘葉。

  蚯蚓能夠促進植物成分的分解,使得其中有的營養成分滲入土中,它們不斷地在土裡掘洞,使空氣循流通,也使雨水可以適量排走。如果沒有蚯蚓,泥土很快就會變得堅硬,毫無生命力。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