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營企業的現狀_民營企業發展的狀況是怎樣的

  民營企業是民間私人投資、民間私人經營、民間私人享受投資收益、民間私人承擔經營風險的法人經濟實體,我國目前的民營企業有著怎樣的發展狀況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我國民營企業的現狀,希望對你有幫助。

  民營企業的現狀

  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民營經濟克服了基礎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勢,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國民經濟中最為活躍的經濟增長點。客觀地說,民營企業的發展正從發展初期向發展中期轉變,向著更合理、更科學的方向發展。從我國民營企業的形成來看,目前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

  一是從個體戶起家,逐漸積累發展起來,或直接由家庭成員投資興辦的家族式企業;

  二是朋友、同事參股合資開辦的合夥企業;

  三是國營或集體企業通過買斷轉型的企業等。

  其共同的特點是企業的所有權歸一個或少數投資者所有,其企業股份不斷分散化、社會化。因此,民營企業從總體上看,雖然有其市場化程度高、經營靈活、社會負擔輕等優勢,但中國民營企業在發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影響民營企業發展的因素

  當前隨著時代的發展,民營經濟亦迅速崛起並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企業內外部的某些因素,制約了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當前民營企業現尚存在以下問題:

  1、以家族企業制度作為企業運作的主體

  目前我國民營企業還主要採取家族企業制度形式,能夠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和委託代理關係的民企業尚不多見。作者認為隨著企業的迅速發展家族企業制度形式主要存在有以下弊端:

  ***1***產權單一。單一產權表現為封閉的家族持有企業股權,不願接受外界的參股,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這種封閉的產權在發展初期具有較高的效率,它有助於節約管理成本,減少企業內耗,加速資本原始積累。但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其弊端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2***產權不清。一個有效率的產權制度應該使產權關係明晰化,如果產權不清,首先將導致沒有人真正關心企業的利潤目標及相應的資產增殖目標,而更多的只是關心如何把企業的資產分配完畢,最好是更快更多地獲得個人收入。

  其次也將造成企業不成規模,發展到一定規模就要分家。

  再次,不利於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有效的企業治理結構的前提應是產權清晰,在產權界定上必須清晰地表明各自的權利和必須承擔的責任以及相應的應獲利益。

  2、金融支援不足

  有資料顯示:我國民營企業不同融資方式在企業融資中的比重,企業自我融資達90.5%,銀行貸款僅為4.0%,非金融機構為2.6%,其它渠道為2.9%。 可見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基本上是靠自有資金滾動起來的。

  3、民營企業發展中的內外部協作障礙

  民營企業的異軍突起和快速成長,必然會打破原有的平衡格局與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系列的矛盾和衝突,目前民營企業面臨的矛盾和衝突主要有:

  ***1***民營企業與國家企業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就我國目前現實情況來看,部分地方尚存在著對民營企業歧視性的現象與做法,包括在市場準人方面的歧視、在稅收和銀行貸款方面的歧視方面等等,這些歧視的發生與發展,必然會帶來兩類企業在資源利用機會上的不均等,則必然導致矛盾,甚至衝突。

  ***2***民營企業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這條原則同樣適用於民營企業之間。競爭一方面可以促進民營企業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由於競爭所導致的民營企業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3***民營企業內部所有者與管理者間的矛盾與衝突。企業招僱管理者,目的是為了克服自身能力的侷限,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但是企業所有者不可能對管理者的能力十分了解,而且二者追求的目標存在著差異性,這些必然導致二者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現狀解讀

  1、中小企業促進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快速、健康和持續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達4200萬戶***包括個體工商戶***,約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8%。“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5%,而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8%左右。截至2006年底,我國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佔國內增加值的58%,社會零售額佔59%,上繳稅收佔50.2%,提供就業機會佔75%,出口額佔全國出口的68%。在從事跨國投資和經營的3萬戶國內企業中,中小企業佔到80%以上,同時很多大企業都是由中小企業發展而成的,如聯想、海爾、海信、華為等。

  中小企業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中小企業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崗位,不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崗職工,還吸收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有效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問題,緩解勞動力供求矛盾,從而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中小企業正成為我國創新的主力軍。目前,中小企業完成了我國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不少中小企業已經從早期的加工、貿易等領域,向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等領域拓展,目前中小企業在不少地方已形成產業群,是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業化協作的基礎,成為大企業配套的供應商。很多中小企業向“專、能、特、新”方向發展,是創新不可忽視的力量。

  中小企業對外開放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據統計,中小企業在服裝、紡織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輕工製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佔相當大比重;在電子通訊裝置產品、生物技術等高技術領域,中小企業出口比重也逐步提高。

  2、中小企業存在的一些老大難問題亟待解決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天津市主委歐成中說,當前,中小企業發展局面不容樂觀。一是創業條件難。截至2006年6月,中國有各類企業834.6萬戶。而日本1.3億人口,就有企業660萬個。在我國成立有限責任公司最低出資額50萬元,而德國只要25萬元,德國人均收入卻相當中國人均收入的50倍。所以,中國老百姓一般辦不起企業。又如,我國增值稅法規定,年銷售額低於180萬元為小規模納稅人,有些地方不給小規模納稅人提供增值稅發票,造成中小企業很難經營。二是准入時間長。企業登記註冊最快得一個星期,有的地方長達兩個月。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註冊登記只有2-3個審批環節,而我國則多達20個左右。三是生存週期短。現在,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生命力比較脆弱,據調查,小企業生存週期一般只有3-5年。


我國民營企業的現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