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電腦的創業故事

  電腦是很多家庭的必備家電之一,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哪個年輕人要是不會電腦那一定是out了!關於靠電腦來創業的故事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當許多剛跨出校門的學子,還拿著簡歷無所適從,對著人才招聘會的招聘崗位猶豫不決的時候,畢業還不到兩年的陳慶已經創立了多易科技有限公司,在頤高數碼城開出了自己的店鋪,主營組裝電腦、配件、耗材、硬軟體維修等,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一定要自己創業

  陳慶是浙江萬里學院2007年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曾在寧波某銀行工作,看似不錯的崗位在陳慶看來,卻並不值得他留戀:“在寧波人生地不熟的,做得也不開心,還是決定要回到家鄉來。”回到麗水的陳慶最早在某電腦公司上班,但是他知道,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還是希望能夠自己創業。

  陳慶在大學的時候就在學校的網路組工作,負責學校網站、機器的日常維護,也曾在寧波頤高數碼廣場兼職。“我當時想自己有能力,沒必要幫別人打工。”

  但是自己創業的計劃起初卻沒有得到父母的支援,他們覺得找一份安穩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經過陳慶的一再堅持,父母最終同意出資3萬元幫助陳慶開店。“媽媽說就當再給我交一年的學費,而且年輕人多闖闖也是有好處的。

  店鋪三遷為發展

  開店看似簡單,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剛畢業的陳慶自己找人裝修、找渠道進貨、找店鋪談價錢,一切都是自己包辦。他也曾因為不懂被裝修公司騙錢,好在經過努力,2007年10月陳慶在麗水學院附近開了一間30平米左右的電腦配件店。

  “我剛畢業,知道學生需要什麼,所以我店裡賣的多是一些電腦零配件。剛開始生意馬馬虎虎,盈利也很少。”儘管如此,陳慶還是細心經營著自己的小店,因為他相信這份經驗今後會對自己有幫助的。

  2008年3月,頤高數碼城進駐麗水招商,此時陳慶的心裡又有了一個新計劃——把店開到頤高去。“因為學院邊上的市場總是比較小,做不大,而頤高是專業的數碼城,那裡的機會應該會更大些。”5月10日,頤高數碼城開業,陳慶的店開在二樓天橋路口一個不大的位置。

  幾個月後,陳慶再次將店鋪搬遷到拐角一個更大的位置。在滿是數碼產品的商場裡,陳慶的小店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市場劃分很明顯,那些做了很多年的都是做批發的,而我們的小店是做零售,還是能分到一杯羹的。”

  現在陳慶的店裡已經有了品牌商品,逐漸步入正軌。陳慶說現在的營業額一個月大概有6-7萬元,但是除去成本賺的並不多。雖然是整個頤高數碼城最年輕的老闆,但是陳慶幹得還是有模有樣,對待客人態度友好,儘量幫著客人省錢,良好的服務以及過硬的裝機水平,讓他也積攢了不少好口碑,光顧過的客人還會介紹自己的朋友過來。

  現在店裡僱用了一位夥計,陳慶除了負責進貨、銷售、財務,還手把手帶“徒弟”:“我招工也希望招剛畢業的大學生,沒經驗沒關係,可以慢慢帶起來。”

  去年8月淡季的時候,陳慶在淘寶上開出了自己的店,除了售賣零配件外,甚至把整個數碼城能買到的商品都掛上去了,只要顧客需要,他就到別的櫃檯代購,這樣一來一個月也能增加幾百元的收入。

  把店鋪當孩子

  對於自己的店,陳慶用了一個比喻:“它就像是我的孩子,做父母的不圖孩子要多好,只希望它能健康成長,對這個店我也是一樣。”陳慶沒想著靠店鋪賺大錢,但這是他喜歡的事業。為每一位顧客提供良好的服務,是他最快樂的事情。

  陳慶打算將店鋪長期經營下去,現在他已經開始嘗試做品牌代理,以打響店鋪的知名度。

  “其實我自己覺得還不錯,雖然過程很難,但是學會了很多學校裡教不會的道理。很多學生創業都要虧錢,至少我都是在賺錢呢!”

  創業感言:“如果你真的決定要自己創業,就放開手大膽去做,年輕人不要怕失敗。”

  “其實年輕人創業就當學習,中途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不要只為眼前的利益,要做長遠的打算。”

  篇二

  朱冬是電腦發燒友,他初一開始學電腦,初二開始學程式設計,而且大學學的也是軟體專業。

  剛一落座,朱冬就聊起了全委會《決定》中的十件民生"大事","政府從啟動資金、稅收等方面支援微型企業發展,而且把政策寫進了《決定》,這對想創業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好訊息。如果在我大一創業時就碰到這樣的好政策,今天公司的發展規模可能還要大。"

  大一時,朱冬和4位同學向家裡借了5萬元的啟動資金,在校內創立了"依頌"電子商務工作室,朱冬任負責人。雖然成立工作室,可是他們沒有自己的辦公場地。辦公室就設在寢室,而工作裝置就是自己的電腦。

  訂單紛至沓來

  依託這個工作室,他們不僅在淘寶上開網店,還開發了一套優秀的電子商城支援軟體。

  "創業並非是一帆風順,網店一直都在虧損,一次進了18000元的服裝,結果沒有賣出幾套。"最後,迫於無奈他們將自己開發的"電子商城"軟體的原始碼,以25萬元的價格賣給北京的一家公司。除去父母借款和日常成本外,同學們每人小賺一筆,挖到了自己創業生涯的第一桶金。

  雖然初次創業不成功,但是朱冬沒有氣餒。通過兩年經驗的積累,大三時朱冬創立了"七騰"公司,新公司主打資訊系統。現在,朱冬的業務遍佈校外商業公司,完成了"數字網路顯微互動系統"、"信貸保線上借貸系統"等諸多專案。

  今年,"七騰"已涉足包括金融業、零售業、傳統制造業、政府與公眾事業等諸多行業,季度創收達60萬元,個人月收入超2萬元。

  "我們在大一時開發的電子商城軟體是一套非常優秀的軟體,當時我們在賣與不賣的決策上非常糾結。在當時如果有充足的創業資金的支援,我們肯定不會賣掉商城系統。如果不賣的話,一直堅持到今天,說不定我們已經做成了重慶的'京東商城'了。"

  大學生無本創業難!除了創業的專案難找外,最重要的是手裡缺乏資金。但是,我國在財政、稅收等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補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創業的門檻,創業更容易成功。

  篇三

  林樂建,原山東齊魯石化的一名職工,曾在企業電視臺從事電器維修工作。後來開了一家硬碟專業維修店,並依靠技術和誠信,很快成了遠近聞名的電腦硬碟維修商。現在,小到幾十元的硬碟修理,大到千元的公司資料恢復,他每天業務高達30多筆,月收入高達一萬多元。

  創業靈感:

  三千元開啟創業之路

  一次,一位朋友找林樂建修電腦顯示器,順便說起單位電腦的硬碟壞了,打算過幾天買個新硬碟,但是舊硬碟資料的丟失對單位可謂損失慘重。朋友的話使他突發靈感:現在用電腦的單位和個人越來越多,硬碟故障維修率相應提高,同時,電腦病毒猖獗也經常造成電腦資料的丟失,如果學會維修硬碟和恢復資料的技術,為使用者排憂解難,豈不是一條很好的生財之道?此後,林樂建閉門謝客,一頭鑽進他的小屋,潛心研究朋友託他修的這個電腦硬碟。他先從網上查閱關於硬碟結構、維修等方面的資料,把那塊硬碟拆了裝,裝了拆,連續幾個晚上冥思苦想,反覆琢磨。真是工夫不負有心人,幾天之後,憑藉過去電子維修技術的積累和幾天來對電腦硬碟近似痴迷的鑽研,他終於查出了硬碟線路版上的故障,換了個小零件以後,那塊硬碟竟然被修好了,並且丟失的資料全部得以恢復。朋友單位的領導特地登門感謝並給了林樂建三千元錢。林樂建再三推託,說自己只不過是搭上幾天功夫而已,又沒有什麼成本,說啥也不應拿這麼多錢。朋友說,你掙的這是“智慧錢”,省下買新硬碟不說,單這硬碟資料一萬元錢也買不來,所以給你三千元一點也不多。拿著這三千元錢,林樂建頗有感慨:沒想到用技術賺錢這麼容易!

  創業經歷:

  開店大幹拓寬創業之路

  從此以後,林樂建就迷上了硬碟修復,開始為開店大幹做準備。不久,他就在當地電腦城租了一間營業廳,打出了“專業硬碟修復中心”的牌子。開業伊始,由於多數人對硬碟修復不太瞭解,同時對林樂建的技術也持懷疑態度,所以上門的僅限於熟人和熟人介紹的小客戶群體。多年的電視臺工作經驗告訴他,要拓展市場必須加大廣告投入。為了達到少花錢多辦事的效果,他有針對性地選擇廣告方式,在電視臺打滾動字幕,在當地各網站建立廣告網頁,並且印製了《硬碟保養和維護手冊》免費向電腦城業戶以及網咖、學校等電腦使用者發放。隨著廣告力度的加大,大家對硬碟修復和資料恢復有了更深的瞭解,林樂建的硬碟修復中心業務逐漸多了起來。

  創業經驗:

  技術為先誠信更重要

  林樂建常說:“大家對硬碟修復的認知度本來就不高,如果技術再不過關的話,就很可能會導致創業失敗。”為此,林樂建把保證一流修復技術作為自己經營的第一目標,他不斷從網上了解最新的硬碟修復資訊,並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電腦硬體研究機構建立長期的技術合作關係;註冊和購買了各種硬碟修復軟體,還博採眾長總結出了一套簡便可行的硬碟修復程式,一流的技術支援確保了他的硬碟修復率處於當地領先水平,以致周邊的電腦維修商把自己修不了的硬碟專門送到林樂建這裡修復,結果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人無信則不立。林樂建非常看重“誠信”二字。大家都知道技術維修行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某些業戶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任意誇大故障而漫天要價似乎是業內公開的祕密,但林樂建自有他的經營理念:“店欺客一時,客欺店一世,掙錢不能昧良心。”凡是來維修硬碟和恢復資料的,他均提供免費測試,然後向客戶說明故障原因和收費報價,供客戶選擇。對許多舉手之勞的小故障他便提供免費服務;對於修復後兩個月內又出現無法修復故障的,他會主動退回客戶的修理費。親朋好友對他這種“有錢不賺”的做法不理解,林樂建說:“信用是無價之寶,你賺不到他一個人的錢,但可能會賺到他介紹來的三個人甚至更多人的錢。”有這樣好的信譽,這樣樸實的經營之道,我們相信林樂建的硬碟修復中心會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