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賺百萬的創業故事

  一

  如今,一些具有創新意識的新一代農民已徹底拋開了“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舊有觀念,他們在生之養之的黃土地上尋找著自己的美好夢想,挖掘著屬於自己的“金礦”。吉林省蛟河市23歲的農民魯長俊就是其中一個已經找到了“金礦”的佼佼者,請聽他講述自己的“淘金”故事。

  1998年5月,在舒蘭收購糧食的姨夫路過我家。他敘述的收糧經歷,激起了我想出去闖蕩的念頭,當即決定跟姨夫一起在舒蘭市上營鎮從事糧食和土特產品的收售工作。

  10月的一天,我們收購了一車黃豆。在返回上營的途中,車胎突然爆了,無法行走。當時黑燈瞎火、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姨夫急得直轉磨磨,我毫不猶豫地說:“姨夫,你們等著,我去叫修理工。”說完,我脫下大衣,撒腿就跑。當我跑到修車鋪時,渾身的衣服已全被汗水浸透了。我和修車師傅打車飛快地回到了停車處。當車修好後,姨夫看我渾身是汗的樣子,不由誇我說:“長俊真是好樣的!能吃苦,將來肯定有出息!”

  12月下旬,姨夫給了我1萬元的工資。17歲的我可是頭一次見到這麼多錢啊!我這才知道原來收售糧食比種糧食的收入要高几十倍、幾百倍呢!從那以後,我下定了要幹這一行的決心。***本文為中國百姓創業網原創文章***我一邊做生意一邊學習考察,兩年內我幾乎跑了大半個中國,為自己將來的“單飛”打下了良好的基矗2001年5月,我自立門戶,成立了“長俊糧貿公司”,開始了自己收購糧食的第一步。萬事開頭難,當時我剛滿20歲,長得小,又沒有知名度,農民和商販都不信任我,好幾天我都沒收到糧食。我既納悶又不服氣。

  這天,我聽說龍鳳村有一農戶家裡有6000多斤玉米,就開車直奔他家,張口就要收購。那家大爺用輕蔑的眼光上下打量我一番說:“我賣,你能收得起嗎?”“大爺,你就說你的玉米多少錢賣吧?”“4毛2!”“好,我全收了!”其實那年玉米的收購價也就在0.38~0.40元左右,但我不花高價根本收不到啊!雖然當時我收的這車玉米沒有掙到錢,但是我的口碑卻借這個大爺的嘴傳出去了,說有個20歲的小夥子,講信譽,不差秤,收價還高。後來我再到龍鳳村收糧時,老百姓都搶著賣給我。

  剛開始收糧時我還有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不足,手中一共才6萬多元,所以我收了糧後根本不敢壓糧,見利就走,有時一車糧才能賺50塊錢!但我言出必果,誠實守信,很多買我糧食的客商對我非常信任,把他們的錢放在我這裡,讓我大量地收糧。我這才有了週轉資金,才能大量地收糧。而且農民們也願意賣給我,就連下面一些糧販子也都把糧往我這裡送。時間長了,我的公司成了農民和二道糧販們的“中轉站”了。

  到2002年,我一年共收購黃豆4200噸,玉米2200噸,白瓜子130噸,各種藥材40多噸,收購總量佔全鎮50%左右,其中白瓜子一項我個人就收了新站和拉法兩鎮總產量的70%還多!

  從一個普通農民到一個農民經紀人,身份的轉變很容易,而觀念的轉變卻絕非易事。比如說對市場行情的認識,就經歷過一番波折,有一次還因為沒有掌握好行情賠了7萬元。從那以後,我加強了資訊的蒐集與積累。我一方面從加強管理入手,聘請糧食質檢員,嚴把收糧質量關;另一方面,我建立了糧食購銷價格資訊網,隨時掌握糧食市場行情的變化,並根據資訊來決策。從此,我的糧食收購事業開始如魚得水。

  2003年秋季,我收購了3500噸黃豆,收購價在0.90~1.10元之間。當時糧販子以每斤1.5元的價格上門來收,而且不管質量好賴全都要。這時出手,利潤可是相當可觀的!許多人紛紛把收到的貨物出手。但我沒有輕舉妄動,因為我通過資訊網路瞭解到黃豆的國際市場價格還要上漲,於是堅持壓貨不賣。到了年底,黃豆市場價格一路漲到了每斤1.6元,這時我才出手。短短几個月我就多掙了幾十萬元! 阿昊空間 q9***五六久。肆凌凌。六凌凌***有限乾貨。營銷策劃;企業培訓;創業指導;創業培訓。早接觸早了解早創業,早掙錢。因為年輕所以我們沒有失敗!加入截圖免費送電子書一本,絕對有價值的創業乾貨。

  2004年初,玉米的價格一直走低,甚至到了無人收購的地步,一些農民急得還要降價。這時,我又通過資訊網路瞭解到,玉米的低迷下跌勢頭很快緩解,價格很有可能在一個月後上升。於是我果斷出手,以0.25元一斤的價格收進了5000噸玉米。到了正月十五左右,玉米價格果然漲到了0.35元一斤!這時我將這5000噸玉米全部出手,一個月之間又***接上頁***漂亮地賺了幾十萬元!

  在不斷地捕捉資訊、利用資訊搶佔市場先機的同時,我越來越感到:一個人的資訊再多,也不如十個人、一百個人的多!現在新站鎮從事糧食收購的不下幾十號人,如果能將他們聯合在一起,既減少了無序競爭,又可以整合零散資源,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優勢,形成一個拳頭砸向市場!我的想法得到了鎮黨委和其他經紀人的支援。

  2003年初,由我任理事長的蛟河市新站鎮青年經紀人聯合體成立了,成員共50多人。一年過後,大家的收入比過去提高了一倍多!2004年4月,成立僅一年的聯合體在“第二屆經紀人國際論壇”上被評為“中國經紀十大創新企業”!

  我的成就還得到了黨和政府及社會各屆、廣大群眾的認可,並被評為“2001年吉林市優秀市民”、“新站鎮2002年度優秀青年經紀人”、“2003年吉林市十大青年創業明星標兵”!

  現在,我的青年經紀人聯合體成員已增至150人,我們的糧食和土特產品已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市場,除吉林省外,山東、遼寧、黑龍江、河北、福建等地都有我們的市場,個別產品還發到了韓國。我的個人資產已達500萬元。我投資近200萬元在新站鎮興建的7000平方米的大型糧庫,現在主體已基本完成,年底就能全部竣工。屆時,我將成立“長俊農糧特產儲運公司”,將我的事業做得更大、更強,創造更多的利潤,賺取更多的財富!

  二

  在今年的義博會上,首次設立的電子商務展區中有個叫“歐雅假髮”的展位特有女人緣,每天都有很多女士在展位前流連忘返。公眾開放日那天,這個展位前更是人頭攢動。展位的主人是名中年男子,叫劉天真。賣假髮這點“小生意”,為何這麼吸引大家的眼球?

  靠“唯一”賺錢

  劉天真是義烏揚天進出口有限公司的總經理。4年前,劉天真開始做假髮生意,客戶群主要是國外使用者。他說:“當時也不講究牌子,只要有錢賺就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許多外貿公司遭受重創。剛開始,劉天真的生意也受到一些影響。利潤少了,就要想對策。劉天真發現,相對於其他大宗商品,高檔假髮的外貿銷售渠道依然通暢,國外固定買家群體的購買力仍然很強。

  當時,國內假髮行業做低端產品的多,對高階市場很少涉足。劉天真當機立斷,從韓國和日本進口高溫絲,專做高檔假髮,成了2007年國內專做高階假髮出口的第一人。這個“唯一”,讓他僅靠高階假髮一項,年獲利100萬元以上。幾年下來,以外貿為主、內銷為輔的經營策略,讓劉天真賺了大錢。

  阿昊空間 q9***五六久。肆凌凌。六凌凌***有限乾貨。營銷策劃;企業培訓;創業指導;創業培訓。早接觸早了解早創業,早掙錢。因為年輕所以我們沒有失敗!加入截圖免費送電子書一本,絕對有價值的創業乾貨。

  開出500多家網店

  金融危機衝擊波的殺傷力漸漸消退後,國內廠商也開始重視中高檔假髮的海外市場拓展。而此時,劉天真已開始佈局國內的“第二戰場”———網上市場。

  去年12月,劉天真給自家工廠生產的假髮產品註冊了“歐雅”品牌,並於今年5月開始進行網路終端銷售。他開發的歐雅時尚購物e站”,很快發展成為國內假髮網路銷售的最大平臺。這條集供貨商、專業賣家、電子商務平臺、物流等為一體的電子商務產業鏈,使劉天真的電子商務網迅速擴大。僅僅半年,劉天真就開出了500多家網上分銷店。

  “今年人民幣不斷升值,外貿生意難做,我提前轉向國內市場,剛好嚐到了甜頭。”過去,劉天真的高檔假髮主要銷往韓國、日本和歐美國家,現在國內客戶群的猛增,為他增添了利潤增長點。

  “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值從6.82變成6.66,可別小看這0.16的差距,利潤相差大了。”劉天真說,人民幣升值,開始轉型做國內市場是他一個明智的選擇。

  在今年的義博會公眾開放日上,眾多采購商看上了“歐雅假髮”展位上的展示品,但在一旁和營業員一起招徠顧客的劉天真說:“這些商品只展示不零售,請客人上網訂購。”劉天真告訴記者:“我要通過網路平臺,打造全國假髮行業第一品牌。”

  三

  在這間神祕的小屋裡,主人張軍天天琢磨著,短短一個月時間,竟然將8萬元變成了一百萬元,就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張軍:“一下子的話,自己才帶幾萬塊錢過來,開張不到一個月,怎麼會馬上差不多變成百萬富翁了。”

  這個從八萬變百萬的事發生在1996年。當年的8月,在老家做生意失敗的張軍孤身一人從肇慶來到廣州城,找到了當時在廣州做服裝生意的哥哥。

  哥哥張憲:“我說倒不如這樣吧,以前老爹做的菜挺好的呀,不如拿出一兩道菜出來試試,後來就提醒了他。”

  哥哥的提醒讓張軍想起了父親以前做過的羊肉煲,從小吃到大,張軍就覺得那味道不同於一般的羊肉味道,沒準這東西能賣出一點錢,他決定在廣州賣羊肉煲試一試。

  張軍:“當時首先資金不足,帶著幾萬塊錢,然後就走遍了廣州的大街小巷。”

  哥哥張憲:“那個時候找場地真是費勁啊,在廣州一有報紙登就跑,一天找七、八家談,談來談去,一開口就是頂手費,就是十幾萬。”

  頂手費就是除了租金以外的一種費用,也被稱作轉讓費。在繁華地段一個50到100平米的小場地,頂手費至少需要六萬元,而對於全部家當只有8萬元的張軍來說,顯然太貴。

  哥哥張憲:“在《羊城晚報》專門有一個版面,我就看,他就問這是什麼地方啊,人家不要頂手費,就有900多平米。”

  張軍:“這裡以前是政府的飯堂,它就不收頂手費,而且還有一些臺、凳啊,在這裡可以節約一些錢。”

  這個900多平方米的地方不需頂手費,租金又很便宜,但由於處於背街處,人氣很差,不是做生意的理想地盤,很多人就放棄了。資金短缺的張軍,很快就租下了這個場地。

  張軍:8萬多呢,要2.2萬一個月租金,要交一個月的租金,然後還要押兩個月的押金,這就去掉了我6.6萬了,當時只剩下1萬多,就隨隨便便買了兩個鍋,買幾個碗,這樣就開張了。”

  1996年10月,張軍倉促籌備後,他的羊肉煲店終於營業了。很快他卻發現了關係小店生存的大難題。

  張軍:“廣州人呢,什麼都吃,他就是不吃這個羊肉,因為這個羶味很重,他們很抗拒。”

  好在以前父親給家人做羊肉時,通過當歸、玉竹等中藥材,再加上一些按比例調製的特殊配料,去除了羊肉羶味,吃了還不上火。

  哥哥張憲:“我父親留下來的,我們兩個人分的,完全可以去掉這個羶味,而這個湯的口感也很好。”

  去除了羶味的羊肉,能不能打動不吃羊肉的廣州人,張軍自己心裡倒還真是沒什麼底。直到一星期後,廣州日報一個老記者的到來徹底堅定了他做羊肉煲的信念。我們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

  老顧客朱志堂:“一是沒有羶味,二是炮製得比較清甜,很適合我們廣州人的口味。

  特別是我太太啊,她20年都沒有吃過羊肉。這裡的羊肉改變了她20年不吃羊肉的習慣。”

  張軍:“我覺得既然可以改變她20年不吃羊肉的習慣,也可以改變全廣州人對羊肉的那種抗拒心態。”

  顧客:“我就是廣州本地人,從小都不吃羊肉的,就有朋友介紹我到這裡來吃羊肉,我吃過後覺得這裡的羊肉香味很濃,沒有羶味,而且帶有一點點的甜味。”

  一時間,愛喝湯的廣州人都來到張軍的店裡專門吃羊肉煲了。短短一個月時間,他竟然賣出了30多萬元的營業額。就在他生意小有成就時,一個可以立即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突然出現了。

  張軍:“開張大概一個月左右,就有一個香港的餐飲集團過來,後來他們就講,我們想出20萬,把你的配方買下來,你的店呢,你的一個大排擋店,雖然不值什麼錢,但是我們也出50萬給你。”

  突然降臨的好機會,讓張軍有些措手不及。他算了算,這70萬加上自己已賺到的30萬,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自己完全可以成為百萬富翁了。張軍有些喜不自禁,而妻子更是贊成他趕緊賣掉配方和餐廳。

  張軍妻子:“生意很難說的嘛,是不是,今天好賺,明天不一定好賺,所以就跟老公商量,把這個餐廳賣出去。”

  張軍:“她說你幾萬塊錢開起來的,有這個價錢也合理啊,也划算啊,你自己做,你看這個好,到時候萬一不如你想的時候,怎麼辦,你不是白白丟了機會。”

  張軍還徵求了謹慎的哥哥的意見。哥哥也認為能有百萬家財,確實是個不錯的機會。

  哥哥張憲:“當時的餐廳酒樓很多都做不下去的,我們就想,我們也不懂,做這個東西再做下去,這條路能走多遠呢,確實是心中沒個底。”

  就在大家越是贊成賣配方的時候,張軍倒反而變得理智起來,他覺得這個配方不能就這麼賣了。翻來覆去思考了好幾天,他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最不滿意的還是妻子,為此夫妻倆爭執了將近一個月,張軍最終決定自己來發展。就在那段時間,很多香港明星都來捧場。張軍就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開始為自己做宣傳,他不僅拉住明星合影,還把這些合影掛在了店裡的牆上。

  張軍:“很多人為了看明星而跑過來的,他在這裡吃東西,又覺得今天可不可能碰到什麼明星呀,他有這麼一種期待,所以對我們店的這個知名度呀,起一個非常好的宣傳作用。”

  藉助明星的人氣,張軍和他的羊肉煲很快在香港和新加坡的媒體中傳開了,東南亞一帶慕名來吃的人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在這三個月內,他的營業額每天都在遞增,這讓他自己都吃驚不小。

  張軍:“每天的營業額呀,一千兩千地遞增,從一開張做兩三千的營業額,一直做倒了七八萬,那個當時的情況,真是每天都是新增裝置,客源越來越大。”

  兩年之後,就在1998年11月,張軍的店裡幾乎天天爆滿,達到了未蓋新樓前營業的最高峰。也就是在那時,香港的那家餐飲公司再次找到了張軍。

  張軍:“我們又招待了他,他說這次我明人不做暗事了,就直接開個價碼,我們給你500萬,把你的配方買下來。”

  但是這次,500萬對於張軍只不過是個小數目。1998年冬天,每天排隊等待用餐的人都有幾百號,他的生意已經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還是沒有賣掉羊肉煲的配方。

  張軍:“一個月最好的生意可以做200多萬,250萬的營業額,純利潤大概是140萬,一個月,所以當時500萬,對我們來說呢,我們的價值遠遠不止的。”

  1999年,隨著張軍賣羊肉煲賺錢的事在廣州本地傳開後,當地的同行都開始盯緊了這塊可以獲取利潤的市場。

  那段時間,廣州街頭到處掛滿了清補羊肉煲的招牌,餐飲業中的羊肉市場達到了空前的飽和狀態。看到同行都來攻佔這塊市場,張軍很快就在廣州開了一家分店來佔領地盤。但奇怪的是,同行中做羊肉褒生意的大都不到兩年,又紛紛消失了。

  同行吳兆鴻:“到現在來說,很多想做羊肉的企業呀,為什麼他們都放棄不做呢,原因有一點差異性確實太大了。錢是有的賺,但是客人要付的,要想去吃的肯定是最正宗最好的。”

  原來這個差異性就是市場上羊肉煲的味道五花八門,而張軍的羊肉煲,既沒羶味,又很清甜,最能迎合廣州人的口味,所以殘酷的市場競爭後他頑強地生存下來了。

  記者:“這些就是你的配方嗎?”

  張軍:“對,但是比例要控制好,要不然煲出來的味道就會像中藥一樣,很難吃的。”

  記者:“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能告訴我們嗎?”

  張軍:“不能。告訴你你就發財了。”

  從2002年至今,他每開一家分店,都將配方中最特殊的部分碾成粉末,按一定比例調配過去。現在,他已經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廣東省的幾個大城市有了分店,他的羊肉褒也已經植根到了南方人的心目中。不要說在冬季,就是在餐飲業比較蕭條的夏天,他的羊肉煲照樣供不應求。

  同行吳兆鴻:“在冬季某一個月,嘗試一下就算了,就沒有好象現在的這種風潮,就是無論夏天冬天,都想去吃的那種感覺,他就把這個風潮帶動起來了。”

  由於張軍一年四季對活羊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冬天宰羊時,羶味還能忍受,一旦到了夏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非常大,他很快想到了一個新辦法。

  張軍:“後來呢,我們就改了,跟有實力的,有信譽的公司籤一個合約,叫他們幫我們把羊宰好,然後運過來。”

  供貨商:“最少每天都有1000多斤左右,最多的時候,在冬季,比如說他們最高峰的時候呢,兩噸到三噸左右的量。”

  張軍和這個供貨商從2003年時就開始達成了協議,由於運輸過來的山羊都是已經宰好的,這不僅解決了衛生問題,還保證了貨源的穩定。現在,張軍更看好了自己羊肉煲的前景,準備將羊肉煲遍佈於任何有餐飲市場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