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郭臺銘的創業故事

  從2萬開公司到年營收9000億,今天小編來為你講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郭臺銘的創業故事一、2萬元開公司,創業失敗他仍不放棄,發誓要把輸掉的都贏回來!

  年營收將近9000億人民幣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是典型的草根創業家。到他成人,都還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而家裡最好的傢俱只是把藤椅。由於家境貧寒,唸書的時候就需要不停的出去打工賺錢。

  靠半工半讀,郭臺銘終於讀完了專科,進入航運公司工作。那時,臺灣的航運貿易越來越好,不少同學都進入航運公司上班,但郭臺銘思考的卻是:沒有工廠哪來的貿易呢?開工廠才能發展出更好的事業。

  郭臺銘走上創業路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一個朋友找他幫忙,替一家外商找個塑料零件加工廠。必然是,半工半讀也才讀到船務專科的郭臺銘,在航運公司實習時,就已經有了開工廠的想法。當時,臺灣的航運貿易越來越好,很多同學都學什麼幹什麼進入航運公司上班,但郭臺銘逆向思考:沒有工廠哪來的貿易呢?開工廠才能發展出更好的事業。

  生意送上門了,此時不做更待何時?郭臺銘把母親做標會籌的10萬臺幣拿過來,再找幾個哥們合資,在臺北註冊了資本為30萬臺幣的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之所以叫塑料企業,純粹是為了從名字上夠格接那張單子。

  他當時真是不夠格開廠的,窮到模具都買不起。為完成定單,郭臺銘四處找模具廠幫忙。但千辛萬苦生產搞起來,不到1年光景,生意卻不能持續了。石油危機越來越嚴峻,加工貿易一片蕭條,外商的單子很快就下面沒有了。

  做牛做馬一年多,結果是:東拉西扯欠一屁股債,兄弟們全都退股說拜拜。

  第一次創業就這麼失敗了,但是郭臺銘不服氣,發誓要把輸掉的都贏回來!

  借了15萬,再次踏上創業路,郭臺銘有了些經驗。開始按著市場發展轉型,因為當時的電視機生意火爆,他就開始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按鈕。終於,公司慢慢步入正軌,開始走向盈利。

  剛開始做生意的兩年,公司時好時壞,郭臺銘的心一刻未放鬆過,破產的危機感時時刻刻敲打著他。郭臺銘後來給自己打過比喻:當時的自己就是“寒冬中的孤雁”,咬緊牙憋著勁,非得飛出一個春天來。

  郭臺銘的創業故事二、不投機搞實業,擔著坐牢風險,他也義無反顧

  80年代初,臺灣的經濟飛速發展,不少開廠的人看到了房價猛漲,都做起了炒房炒地的買賣。

  當時的郭臺銘拿著手裡的幾百萬資金也猶豫了起來,畢竟炒房抄地省心省力、來錢又快,對比苦兮兮的開廠子真是容易太多。

  但糾結兩個星期後,郭臺銘決定還是把工廠辦好。他堅信:做長遠的生意,才能贏到最後。談長遠,興辦工業一定要比投機炒作好!

  公司想做大,光靠賒和借肯定做不長。當初到處求模具廠的經歷使得郭臺銘重視起技術更新、裝置引進、與人才培養。

  趁著資產充沛,郭臺銘立即日本購買裝置,開始建立自己的模具廠。卻沒想到困難重重!

  技術更新遭到抗議:引入新裝置、招來新員工,郭臺銘和合夥人就想引入新技術,將模具的開發公式化。但卻遭到老模具師傅的集體抗議。

  引入的裝置昂貴,使得資金週轉不靈:購買模具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工廠的產量也小,使得已經盈利的公司,再度資金週轉不靈。

  人才難求:當時的時代,優秀人才擠破頭想進國企、央企,郭臺銘的鴻海想招到頂級人才實在太難。

  但錢已投下,模具廠也建立,沒有退路的郭臺銘只能咬牙向前。沒錢就去借,沒人就親自去談,沒訂單一個個出去求。

  甚至,他還把自己的公司從鬧市臺北搬到了偏遠的屠城,只是因為那裡的監獄是臺灣專門關押經濟犯的地方。萬一哪天他出事被關了,員工還可以天天就近彙報公司的情況,客戶可以到“隔壁”跟他談生意,確保公司繼續運營。***聽著讓人心酸.....***

  處處都是困難,甚至家庭生活也受到牽連。當時,郭臺銘的兒子剛出生不久,他每天一、兩點才睡,五、六點就要出門。“為了睡好,只好跟太太分房睡。兒子整整哭一個月,最後我忍不住問太太:為什麼兒子一直哭?太太才跟我說∶‘你已經三個月沒有拿錢回家了!’”

  為了節省錢,那時的郭臺銘,連長途電話都要到父母家去打。有次過年,給員工發完年終獎後,他口袋裡只剩下2000塊錢:初一給父母1000;初二給太太孃家1000;初三就身無分文,一頭扎進工廠中。“有時真不知這個決定是不是太傻,但每到過年我都告訴自己堅持下去,一天不累積技術,便一天要受制於人!”

  抱著“必死決心”,郭臺銘在創業的路上越走越順,並且靠著“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並逐漸將業務轉型到電腦聯結器上。

  郭臺銘的創業故事三、為拿到海外客戶,他住12美元的汽車旅館,幾天跑遍32個洲

  1985年,郭臺銘開始開拓國外市場,並在美國成立分公司,創立“FOXCONN”品牌***對,就是富士康***。但把品牌打出去可不是容易事兒。

  在郭臺銘心中客戶 一直是第一位:“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裝置、一流客戶”一直是鴻海的準則。

  為了尋求與世界大廠商合作的機會,他白天在外邊跑,晚上住12美元一天的汽車旅館。幾天時間,跑遍了美國的32個洲。

  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甚至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只要康柏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順利把鴻海推進了臺灣製造業1000大,也把富士康的品牌打了出去。

  在大陸捐款超過50億

  他說要把錢投在為大眾謀利的領域

  從最初創立公司的2萬,到現在的年營收9000億,但郭臺銘艱苦創業的本色始終不變,一直以"摳"聞名商界。

  他說:我不會把錢花在個人享受的領域,錢是要投在為大眾謀利的領域。

  幾年來,郭臺銘為老家山西蓋橋鋪路、幫助失學兒童,在四川雅安地震時就向政府捐助了5000萬元。早在去年,他在大陸的捐獻總額就已超過50億元人民幣。

  給創業者的建議

  深諳創業艱難的郭臺銘,有著自己的創業祕訣,並且樂於分享他所得來的經驗和教訓。

  在他認為,創業有三大祕訣:

  不要離專業本能太遠,要掌握核心知識競爭力。

  創業團隊同構型不要太高,要互補。若同構型太高,創業團隊的意見沒有全面性的思維,既然要團隊作戰,要找互補的團隊成員。

  不怕錯誤決定,決定要看領導力。創業過程中的關鍵決定,都在於自己,若自己做錯了決定,經驗更是非常可貴。創業過程挫折越多,經驗也越多。有了經驗就懂得判斷,有了判斷就會成功。

  而對於很多創業者所探討的“沒有錢”,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創業,錢不是問題,在於有無創業精神。

  而所謂創業精神,核心就是有沒有決心。

  他說:當年,他創業的時候,沒有任何天使,像現在新創團隊可以通過報告有機會拿到上千萬元資金,根本不可能!資金獲取與排程也相當不容易,一個不小心還會被告去坐牢。所以,現在資金多,資金利息低的創業環境對於他們那輩人來說,已經好太多了。

  當時他創業,上完夜班休息,就把電話簿當枕頭,睡沒幾個小時,一大早就騎摩托車出去送貨,搶先其他競爭對手送貨。他說,到現在為止,他每天都至少工作16個小時。

  所以,在資源、資金、資訊如此發達,機會遍地都是,人也都聰明的環境下,關鍵就是看你有沒有決心、毅力,是不是真的不成功就絕不罷休,下定決心“浴火鳳凰”。

  做任何事,第一,要有責任心。第二,勇敢面對挫折與困難。第三,要有決心,說到要做到。而面對網上瘋傳的“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他則說:如果我的孩子面對工作存這種心態,我隔天就打斷他的腿。”

  創業時期,可能是郭臺銘最困難、最艱苦的日子。但他卻說:是這些艱苦付出才讓他的甜更有滋味和回味。

  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在逆境中行走!

  郭臺銘的創業故事相關:郭臺銘:創業,錢不是核心問題

  7月18日訊息,據臺灣媒體報道,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談近日出席臺灣某活動時談及了創業的幾個要點,郭臺銘認為,錢不是新創事業發展的核心問題。他直言,創業一定有風險,而對於避開創業風險,他認為有三件事要記住,包括:

  一,創業不能離開自己的專業領域太遠,或是槓桿拉得太長,以致失去核心競爭力及核心知識;

  二,所組成的團隊必須具有互補性。如果團隊成員的同構型太高,恐怕會導致每次討論意見相同,無法全面思考;

  三,組成創業團隊,領導很重要;做為一個領導,不要怕失敗。就算失敗,取得的經驗也很珍貴。重要的是,不論做出的是什麼決定,都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因為從中可以瞭解到錯誤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