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功人士小故事

  成熟不是不流淚,而是含淚奔跑;成熟並非不恐懼,而是儘管恐懼,仍有所行動,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磨刀師傅的喊聲

  魯迅先生少年時在家讀書,常常聽到窗外傳來這樣的聲音:——屹嚓屹嚓,×……×……呵——磨剪刀呵!

  聲調很好聽。“屹嚓屹嚓”是磨刀擔子前面的鐵板敲擊聲,好象前奏曲,接著就是磨刀師傅抑揚高亢的喊聲。前一個“呵”字拖得長長的,後一個“呵”

  剛一出口就趕快煞住。只是中間的“×……×……呵”,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小魯迅請教過許多磨刀師傅,可是,都不能解決他的疑問。

  有的說:“是這樣叫的嘛!我們都叫慣了!”

  有的說:“我們世世代代都是這麼叫的。”

  魯迅沒有灰心。他從小就有這麼個倔脾氣:對什麼事情都要追根究底。

  不弄個水落石出,是不肯罷休的。終於有一天,他從一位白鬍子老磨匠那兒得到了答案:“是這樣的——‘磨鏡呵——磨剪刀呵’!”磨鏡?魯迅感到很奇怪。他正要再問,老人卻挑起擔子唱著走了。魯迅迷惑不解地回到家裡,想啊想啊,忽然想到了自己過去讀過的一本古書。他恍然大悟了:原來老師傅們這一行,在很早的時候,不僅磨剪刀,而且還磨鏡呢!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納悶,鏡子怎麼還要磨呢?是的,現在的鏡子是玻璃做的,蒙上灰塵,揩一揩就光亮了。可是古代沒有玻璃,鏡子是銅做的。

  家家戶戶的鏡子都要經常磨。所以“磨剪刀”這一行,是既磨鏡又磨剪刀的。

  後來鏡雖不磨了,但磨刀師傅的喊聲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少年時代魯迅的好學精神。

  2:郭沫若寫詩幫同學

  郭沫若是我國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他於 1892 年生於四川樂山“綏山毓秀,沫水鍾靈”的古鎮——沙灣。

  郭沫若四歲半便進“綏山館”讀書,在這裡度過了八個春秋。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訓導下,讀《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等許多古書。因此,他不到七歲,就已能寫出滿不錯的對聯和詩詞。

  郭沫若在少年時代就十分同情家庭困難的同學。有一天,他碰到在樂山太平場讀書的好友餘童生,只見小余表情沮喪,仔細一問,才知他因交不起學費,被迫退學了。郭沫若心想,小余聰明好學,很有抱負,如今中途輟學,多可惜呀!於是,他溫情脈脈地安慰小余說:“別難過,我去找私塾先生求求情,讓他免費收下你。”說罷,當場作了一副對聯,送給了私塾先生。

  誰知,私塾先生接過對聯,只兩眼,就無動於衷地扔到了一邊。郭沫若急了,又研墨揮毫,作了一首七絕《憐餘童生》:“學海茫茫庭院森,無銀不敢拜大成。吾望吾師施恩典,同病相憐應有人。”

  私塾先生讀了這首情深意切的七絕詩,深受感動,不久就免了餘童生的學費,使他得以繼續唸書。

  3:從民歌裡吸收營養

  廣東梅縣,人傑地靈。清末著名詩人黃遵憲,就出生在這裡。

  黃遵憲的曾祖母粗通文墨,背得不少兒歌和古詩。黃遵憲剛會說話,就跟著她老人家學唱兒歌《月光光》:“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

  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口一口塘,放個鯉魚八尺長。長個拿來炒酒食,短個拿來娶姑娘。”這首充滿生活情趣的兒歌,在黃遵憲幼小的心靈裡留下極深的印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有意識地學唱民歌。

  有一次,他碰見兩個窮苦人,一面打著拍子,一面唱著《乞兒歌》:“一天只有十二時,一時只走兩三間,一間只討一文錢,蒼天蒼天真可憐!”黃遵憲聽了,潸然淚下,馬上送給討飯人一百文錢,並安慰了他們一番。回到家裡,他憑著記憶,把這首民歌工工整整地抄在了本子上。

  由於受民歌的影響,黃遵憲小小年紀己能寫出一手好詩。有一天,老師出了個題目:《一路春鳩啼落花》,讓遵憲寫詩。他來得也真快,隨即應聲答道:“春從何處去,鳩亦盡情啼……”老師聽了又喜又驚,第二天又出了個題目:《一覽眾山小》。遵憲揮筆寫道:“天下猶為小,何論眼底山……”

  破題這兩句就氣概不凡。

  黃遵憲成年以後,更加註重對傳統民歌的學習和繼承,提出了“我手寫我口”的響亮口號,成為清末“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

  
的人還:

1.關於成功人士的小故事

2.有關成功人士的小故事5個

3.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10個

4.3個成功人士的故事

5.成功人士的啟示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