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回鄉創業故事

  創業不僅有助於提高社會生產率,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還對新理論觀點的形成和建立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後者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更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青年回鄉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返鄉大學生種植姬松茸遠俏日韓

  鄉情檔案:黎富平,1979年出生於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2003年畢業於貴州大學農學專業,到興義市桔山工委工作;2010年,回鄉領頭創辦安龍縣農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7月7日,天剛矇矇亮,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的義龍食用菌園區的菌農們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點,菌農們將剛採的滿筐菌子,陸續背到加工基地。

  “別看這菌子小,都已銷到韓國、日本去了呢!”農戶楊林十分自豪地把一背篼菌子放到過磅稱上,“52.5斤!今天還算少的呢,多的一天有二三百斤!”

  一旁記賬的小會計趙廷豔說:“自6月中旬開採菌子以來,目前已收鮮菌50多噸了。”

  不遠處,一臺嶄新的食用菌清洗機正在流水作業。值班村民譚志先喜笑顏開:“每天上午7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月收入高的有3000元,和城裡人上班沒兩樣了!”

  農戶們所從事的與食用菌相關的產業,都源自黎富平,一名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走出來的大學生。

  黎富平利用所學知識,發揮自身優勢,迴歸故里發展食用菌姬松茸。

  短短4年,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從貧困村邁步小康村,帶動全縣龍廣、灑雨、平樂、普坪等鄉鎮180餘戶農戶,輻射帶動就業2000餘人,發展大棚615個,戶均純收入4.2萬元。

  目前,產品除銷往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外,還出口到韓國、泰國、日本等地。

  【領頭羊】帶著鄉親奔小康

  12年前,黎富平從貴州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到了興義市桔山工委工作,很快就當上了桔山工委一下屬企業生產技術部副經理、研發中心主任。

  2005年,黎富平大膽承包了食用菌廠。“沒想到,第二年除了還清賒欠租金,居然還賺了二三十萬元。”

  2008年,黎富平了解到家鄉年輕人都出門打工、留下老人、小孩在家,就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讓出門的年輕人在家門口就能做事,還可以照顧家人。

  2010年,黎富平回到了小場壩村。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經反覆調研考察,黎富平認定,發展姬松茸這種珍稀菌子是條路子。

  發揮專業特長和人脈優勢,2010年12月,黎富平領頭,與村民合夥成立“安龍農望合作社”,當年試種成功。

  2011年,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200畝,發展9個大棚,僅乾貨就賣得17萬元。

  1畝菌子能增收萬元以上!村裡一下像砸開了鍋,2012年,就有4戶有條件的農戶參與,畝收入上萬元。

  沒有資金,合作社便統一為農戶提供菌種,並協助農戶從農行獲得每戶5萬元的小額貸款,合作社提供擔保,扶貧部門提供5%的貼息;沒有技術,合作社就從菌農中選出6人作為蹲點協調技術員分片包戶服務。

  “這種集約化種植模式很受鄉親們歡迎。”黎富平說,每年5月底菌子開始生長,一直持續到10月底。一個大棚月產量可達5噸,盛產期每天採摘三次。

  2013年,合作社就發展到83個大棚,32戶農戶參與,其中貧困戶佔七成以上,今年已發展到150多戶。

  合作社“統分結合、二次返利”的利益聯結機制,加上政府的扶貧政策支援,激發了村民生產自主性,使得合作社迅速壯大。

  2014年,扶貧部門提供園區農戶的扶貧貼息貸款高達19.5萬元,且每建一個大棚提供3000元的補助資金。

  黎富平所說的“二次返利”,即農戶第一次收益為,出售鮮菌扣除合作社賒銷的種植材料、菌種等後的收入;第二次收益為,每個生產週期結束,將合作社經營利潤的60%反補給農戶,目前,已返利給農戶120多萬元。

  2014年,合作社帶動117餘戶農戶,發展大棚306個,實現產值1745萬元,菌農戶均純收入4.2萬元。

  目前,合作社核心區已被列為貴州省重點農業示範園區,有菌種生產基地4000平方米,食用菌冷鏈物流中心1600立方米,加工基地48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達80噸。

  產品除銷往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外,還出口到韓國、泰國、日本等地。

  為提高知名度,合作社將姬松茸幹品帶到泰國和法國博覽會參展,好評如潮,並與貴州省農科院合資成立“黔西南州利康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合作社在壯大,園區在壯大,黎富平的夢想也在大:3至5年內把大棚發展到3000個,並在食用菌多糖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讓更多農民致富。

  【貧困戶】從不願種到我要種

  7月8日上午,在小場壩村的義龍食用菌園區,胡丹雲剛一採摘完姬松茸,就忙著去大棚澆水。

  “1個大棚能產8000多斤,去年種3個大棚,淨賺4萬多元!”胡丹雲的臉上掠過絲絲喜悅,今年又擴種了5個大棚。

  胡丹雲一家五口,3畝地,種的包穀,僅僅夠吃,生活十分困苦。

  2012年,黎富平動員村民種菌,胡丹雲怕種了賣不出去,不願意種。

  2013年,妻子廖美雲來到合作社打工,一個月收入有2000多元。

  妻子告訴他,看看菌農大筐大筐的菌子賣出去,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收進“荷包袋”。

  胡丹雲跑到種菌基地實地“考察”後,瞭解到一畝地可建兩個大棚,一個棚前期投入1.5—2萬元;貧困村民1畝地可得3000元扶貧資金補助,合作社還可提供擔保,協助小額貸款5萬元,並有扶貧部門提供5%的貼息;合作社不但統一提供菌種、技術,還負責統一收購銷售。

  2014年,胡丹雲種了3個大棚,產菌2萬多斤,又得2萬多元的紅利。

  【種植大戶】種得多賺得多

  “每天5:30開始摘菌,7:00選菌、洗菌,下午4:30又開始採第二撥菌子,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點鐘,交到合作社。”種植大戶張啟平說,“苦得很,但很開心。”

  張啟平家有28個大棚,是基地種菌最多的一戶,也是加入農望合作社種菌時間最長的一戶。

  現在正值姬松茸上市,不僅妻子、兒子和兒媳,幾乎全家上陣,而且請了3個固定長工,臨時工多時達幾十上百個。

  合作社剛成立時,張啟平投了1萬多元,試著跟種了1.5畝,建了3個大棚,2013年就賺了4萬多元。

  嚐到甜頭的他,2014年就擴建到10個大棚。今年,張啟平索性將房子做了抵押,貸款20多萬元,發展的大棚28個。

  目前,在張啟平的帶動下,果藥村就有8戶農戶參與種菌,戶均純收入超過4萬元。

  【小場壩村】貧困村成小康村

  小場壩村是省級二類貧困村,2013年以前,全村尚有貧困戶300多戶,農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2011年,黎富平回到村裡,發起成立合作社發展食用菌,種1畝菌子能增收上萬元。

  小場壩村村主任韋忠平介紹,自從有了菌子產業,村裡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貧困戶數減少了兩成,現在是70多戶。低保戶人口數減少近一半人;過去村裡到處都是瓦房和草房,現在95%以上的村民都蓋起了磚瓦,就連村民思想觀念也都有了改變。

  “當初發展菌子,需要集中流轉土地,涉及100多戶村民,部分村民表示不理解,種菌子能當飯吃!”黎富平說,他是挨家挨戶做的思想工作,而現在村民主動種菌的越來越多,土地流轉再也不用磨破嘴皮。

  韋忠平說,目前,全村40%以上的村民都參與到菌子產業中來,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500元,其中從事菌子產業收入佔農民總收入的五成以上。

  2015年,小場壩村被認定為小康村。

  2:大學畢業生回鄉養驢創業年賺百萬

  日前,記者慕名來到陝西省三原縣魯橋鎮三牧關中驢養殖場,只見老鄉們正在成群結隊地往場里拉玉米秸稈。王大爺一邊卸車,一邊高興地說,往年每到秋收時,玉米秸稈扔沒處扔、燒不能燒,堆得村裡村外到處都是。現在好了,把玉米秸稈送到養殖場,還能換錢。村裡出了個好後生,我們都跟著沾光嘞!

  王大爺說的後生就是三牧關中驢養殖場老闆刁龍。2009年,刁龍從西安外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畢業後,在西安某公司做運營主管,月薪5000多元,幹得如魚得水;愛人在西安開了家旅行社,事業蒸蒸日上。小夫妻倆的日子過得安逸溫馨,成為同學鄉鄰羨慕的物件,刁龍的父母為此感到很自豪。

  然而,時間一長,刁龍覺得這種平穩的生活單調乏味,就琢磨著能不能自己乾點啥事?一次回到家鄉武家村,看到父母為家裡養的十幾頭關中驢在忙活著,他心頭一動,發揚光大這一產業不正可以成為自己的創業之路嗎?辭職回家養驢,既能子承父業,又能陪在雙親身邊盡孝,豈不是兩全其美?

  回鄉養驢

  父親反對說“看驢養得了你?”

  回到老家後,刁龍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刁照民。不出意外,父親怒了:“啥?養驢!你連驢都沒見過,還養驢?看驢養得了你?”

  “養驢能賺大錢!我要做的不是你想象的那種養法,我要成規模養,要形成產業鏈條……”刁龍耐心地將自己的規劃說給父親聽,父親勉強算是答應了。但是父親和刁龍約法三章,能不能先養幾十只試試看。

  “那不行,要做就做大做強,規模就是效益……”刁龍說,嘴上他雖然答應了父親,但他內心有更巨集大的目標。此後,刁龍從親戚朋友處籌資100萬元,又悄悄貸款160萬元,並開始在全國各地考察,尋找驢苗,學習養殖經驗。

  前期工作一切就緒後,2012年6月,刁龍註冊的養殖場破土動工。幾個月後,擁有辦公室、員工宿舍、標準化驢舍、飼料房等基礎設施的現代化養殖場建成了。就在這時,一些村民還不理解地說,“他肯定是在城裡混不下去了,回來養驢來了,簡直就是胡整。”

  犟驢脾氣

  “我就不信自己發不了這驢財”

  說幹就幹。2012年6月,刁龍在村上租賃了35畝土地,請專家設計了標準化養殖場方案,初期投入200萬元的三牧關中驢養殖場在鞭炮聲中破土動工了。施工過程中,刁龍自己當小工,挖地基、搬磚、和水泥,修建起擁有辦公室以及員工宿舍、標準化驢舍、料房、青貯池等基礎設施的養殖場,開始規模化養驢。隨後,養殖場還陸續養起了供鄉親們搞旅遊租用的駱駝和馬匹。

  2012年11月,刁龍去甘肅、青海等地,一次性引進回關中驢140多頭。看著嗷嗷叫喚的毛驢,刁龍激動不已,但心裡沒底,“這驢愛吃啥,會不會得病,我啥也不知道,沒幾天就死了好幾頭。”

  “我就不信自己發不了這驢財。”刁龍說,既然上了“梁山”,只能硬著頭皮幹下去。隨後,刁龍在村裡找了幾個養過毛驢的老人幫忙。好在毛驢確實不容易生病,加上家人的幫忙,很快毛驢養殖走上了正軌。

  由於父親有做醬牛肉的手藝。2013年底,刁龍又註冊了一家食品廠,專門由父親負責做生熟驢肉加工。刁龍說,之後,他親自上門推銷,將驢肉供給省內各大酒店,目前,他和許多酒店簽訂了長年合作協議。現在,陝西境內的大部分驢肉都是他的產品,一頭毛驢單肉就能賣到七八千元,每年純利潤已突破百萬元。

  2014年底,刁龍還清所有的債務,還買了一輛寶馬轎車。

  昨日,華商報記者在刁龍的養殖場看到,存欄的毛驢有600多頭。刁龍說,他食品廠的屠宰量保持在每年1000頭左右,公司淨資產達到上千萬元。大學同學都稱他“刁千萬”。

  為了帶動更多的鄉親一起致富,刁龍採取養殖場?農戶的模式,在周邊發展了6個養殖大戶,給他們提供驢駒、青貯飼料,上門跟蹤服務、實行統一防疫……每戶一年最少可賺5萬元。更讓他高興的是,每年把鄉親們秋收後剩餘的玉米秸稈作為青貯飼料一股腦全收來,僅此一項,每畝地就能增加純收入300多元。看著鄉親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刁龍心裡樂開了花。他自己也被評為陝西省大學生自主創業明星。

  3:吃貨張不等的陽澄不等大閘蟹和稻易大米創業夢

  張嶽,江湖人稱張不等,言談舉止沉穩幹練,誰也看不出他是個90年出生的“小鮮肉”。不過,說起他傾其所有的創業專案——陽澄不等大閘蟹和稻易大米,年輕人對事業的激情與執著在言語間飛揚起來。

  一個等不及創業的人

  張嶽出生於江蘇南通,卻十分嚮往行走四方,以天下為市的浙商精神。高中時期的他,頭腦中就充滿著創業的想法,2008年終於如願考入了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學。在這所美麗的江南百年學府,張嶽開始了為創業夢想的積累。

  大學主修自動化控制專業,會造機器人,也會詩詞歌賦,他兼具理工科的大腦回路和激情洋溢的文科情懷。在大學三年級,張嶽幸運地被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創新與創業強化班***簡稱強化班***錄取,輔修創業管理。每年從全校各專業6000多名大二本科生選拔40人,在保證本專業學習的前提下參加兩年的輔修學習,強化班想要培養的是“未來的企業家”。“我們並不是引進國外的教材照本宣科,為我們講課的除了知名管理學教授、有開拓精神的中青年學者,還有從浙大走出去的傑出創業校友和著名浙商,他們給予我們的不僅是知識、經驗,還有將來我們自己創業的人脈資源。”

  2012年張嶽大學畢業,在一家軟體公司跟著一位浙商半是祕書半是學徒地學習公司的經營管理。無論是在校學習還是第一份工作,都為他日後的創業提供了各種準備條件,只要認定了創業,就絕不回頭。

  為什麼給自己取名“張不等”?2012年12月21日,沒有等來傳說中的世界末日,可張嶽覺得他創業的願望不能再等了。於是,張不等辭職創業了。

  一個吃貨的各種講究

  有激情、有行動,那麼做一個什麼樣的創業專案呢?“我是一個超級吃貨,大學幾乎一半的生活費用都花在了吃上面,我想我的創業專案應該是我最熟悉的事情,於是我想到了做農業。”

  “吃貨”這個詞近幾年來很流行,但它並不能概括一個真正熱愛美食的人對食材的挑剔和講究。就像《食神》電影中,原材料的絲毫偏差都能影響最後的口感。張嶽的叔叔負責管理著一家主營大閘蟹的南湖蟹業合作社,由於家庭的關係,他能夠通過觀察和品嚐辨別出各個湖域大閘蟹的區別。聽起來很神奇,但是對於一個資深吃貨來說,他就要較這個真,“很多大閘蟹掛著陽澄湖的牌子,我一吃就能辨別其中的差別。”

  2014年蟹苗下湖,張嶽和他的小夥伴們就想做最好、最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張嶽的叔叔在後方把握螃蟹的養殖過程,他們在前方翻閱了大量有關大閘蟹的文字材料,“農業和其他行業不一樣的地方,產品很難標準化。但是,以我的想法來說,我們做農業就是要標準化,保證農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張嶽說。雖然是在同一水域,餵食同樣的魚蝦,但大閘蟹的品質還是會有細微的差別。當第一批大閘蟹上來的時候,他們淘汰了30%看起來品相不好的,剩下70%用蝦肉精養一週。什麼才是好的大閘蟹呢?後蓋發青亮,肚子是米白色,肚尖發紅,腿結實。這就是“陽澄不等”的大閘蟹,一群年輕人創立的一個小而美的農業品牌。

  一個最懂大米的公司

  “陽澄不等”大閘蟹一上市,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給了張嶽和他的小夥伴們信心。這群年輕人選擇了農業這個古老的行業,也註定會為農業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大閘蟹一年的上市銷售時間只有兩個月,“陽澄不等”成功後,張嶽就開始琢磨要做一個非季節性的專案,還是著眼在農業。2014年12月,經人介紹,張嶽認識了浙江金華一位享譽當地的種糧狀元,豐群飛。這就是他要做的第二個專案,千家萬戶都需要的大米。在豐群飛的幫助下,張嶽在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流轉了5000畝良田,開始種水稻。

  渤海鎮,著名的響水大米便出自於此,因為這裡獨一無二的由火山岩漿凝固而成的“石板地”,種出來的大米有獨特的色澤、香氣和高營養價值。“稻易”是張嶽為自己的大米取的名字,“易”象徵他們想要有所改變的野心,就像是他們的大閘蟹一樣,稻易的大米每一粒都被精心呵護過。米種是101香稻種,生長在石板地上,從日本引進的視覺機器,既不要有帶酸味的未熟粒,也不要有和整粒米口感不一致的碎米粒,只有45%的大米才能通過稻易的嚴格刪選,由於銷售環節的跟進,每一粒米都要在脫谷後28天收出,而沒有通過篩選和28天后沒有售完的大米,則用來釀酒。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得不說稻易的大米做出了食材能達到的令人讚歎的精緻程度。

  一個想要改變農業的願景

  稻易愛農會,這是張嶽非常自豪的一個創舉。“我們的體系中有100多位農戶,每一家都有一份農戶檔案,在每份檔案中記載了農戶的合格出米率,影響大米質量安全的農殘、土壤等各方面的資料,稻易出售的每一盒米都有一個二維碼,這也是每一盒米唯一的身份ID,通過掃描二維碼,使用者可以知道這盒米生產它的農民、種植日期、脫穀日期,並且對這盒米作出評價。所以每份農戶檔案對應著一份信用評分,這很重要,結合信用評分和農戶檔案,我們會給予不同等級的農戶不同的收購價。”張嶽稱這一套評價系統為感知溯源系統,農民用心種出的糧食,也是使用者放心食用的糧食。在稻易的愛農會裡,農民還能享受到無息貸款,每家享受無息貸款的額度也和他們的信用等級相關。

  無論是大閘蟹還是大米,張嶽都是通過微商推廣和電商銷售的形式,而且他用一張可充值的“糧卡”積累起自己的客戶群,用虛擬的智慧米桶管理使用者大資料,您家的用米習慣、吃飯頻率都對應著定製化的服務,在江浙滬地區,每天晚上8點之前下單,稻易的大米就能在下一頓晚飯前送到你手中。

  在和蟹農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們也瞭解到螃蟹養殖巨大利潤背後的艱辛。80畝水域,每隔一天投一次食,蟹農要凌晨3點起床,一天工作12個小時。但付出最多的,卻不是得到最多的,一個蟹農告訴張嶽,大閘蟹的價格經銷商說了算,農民在銷售上是沒有話語權的,而且做為真正的勞動者,他們並不被尊重。

  “安心做事的人應該得到尊重。”張嶽說,“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說,農業這個古老的行業,需要抱著以10年為一個單位的心態來做,要有10年,20年,30年的經營,才有可能做出一些事情,我很同意。而且我同時覺得,要去優化這個涉及到每一個人的古老行業,僅僅有網際網路這種技術手段還是不夠,要讓每一份農產品和生產它們的農民牢牢繫結,農產品就是農民的作品,當他們對自己的作品滿意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職業有一種認同感,就會以更加專業、更用心的態度從事這項職業,農業也會吸引到越來越多優秀的年輕人加入,而我們這群年輕人,就是要用數十年的時間,為生活和農業而做極致農產品。”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