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蔬菜的創業故事主要是講什麼

  陽臺菜園最近幾年在國內許多城市悄然興起,一些農業種植戶或企業都在進行相關業務的開發。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盆栽蔬菜的創業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盆栽蔬菜的創業故事篇一

  盆栽蔬菜不僅能夠觀賞,還能摘下來吃。陽臺菜園最近幾年在國內許多城市悄然興起,一些農業種植戶或企業都在進行相關業務的開發。從去年9月開始,從澳大利亞留學歸來的盧申寶也加入了盆栽蔬菜的種植陣營,與普通種植戶不同的是,他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採用無土栽培,不打農藥不施化肥。

  在位於望亭鎮的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記者見到了盧申寶,還有他的菜園。說是菜園,實則更像是盆景園。規整有序的盆栽,鬱鬱蔥蔥。裝菜的盆,有圓有方,很像是栽種盆景使用的盆。轉眼即將收穫的小番茄,藤架已有半人多高,綠葉下是一顆顆碧綠的果實。

  “我們這種蔬菜叫盆栽蔬菜,採用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提供不使用農藥、化肥、保鮮劑、激素的健康蔬菜。”盧申寶介紹說,每顆蔬菜的盆裡,裝的並不是土,而是名叫椰糠的有機基質,這種基質取材於椰殼絲,打碎後燻蒸消毒壓成磚狀運到國內。他表示,他引進的種植技術名叫活性纖維腐植土專案。這樣就不會因為使用土壤產生植物自毒藥、微生物病害、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也就杜絕了使用農藥的現象。“我們用海藻肥和營養液,作為有機肥,替代了雞鴨排洩物發酵制肥的傳統。”他解釋說,消費者購買活體蔬菜盆栽,只需配合使用他們的有機肥即可。

  據瞭解,這一盆盆茄果的銷售價格在120-180元不等,葉菜一棵6-8元,品種越珍貴、生長週期越長,售價也就越貴。比如,一盆進口品種的小番茄售價120-160元,一季可以生長1-2個月。整個農場,目前主要種植種類辣椒、茄子、黃瓜、小番茄、秋葵等爬藤茄果。這些茄果送到客戶家裡後,每天澆一點兒水,配合施有機肥,還可以繼續生長,從而實現每天都能吃到新鮮蔬果。不僅如此,盧申寶的農場還可以根據客戶對品種的要求進行蔬菜個性化種植與銷售。

  “這種盆栽蔬菜放在陽臺,既可以觀賞也可以吃。一個陽臺就成為了一個菜園,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來說,還是挺有吸引力的。客戶的菜吃完了,給我們打電話,我們就會把新的菜送上門。”盧申寶告訴記者,陽臺菜園的趣味性,蔬菜的安全性和蔬菜速遞的銷售方式,令他們剛剛起步的事業小有起色。他對客戶群進行了統計,年輕人佔了大多數,還有不少高階餐飲和百貨。

  其實,今年28歲的盧申寶,是個澳洲海歸,專業學的是和農業不沾邊的機械工程。隨著近幾年盆栽蔬菜、陽臺菜園在國內興起,他看到了商機。恰好另一個合夥人的父親在馬來西亞種植有機盆栽蔬菜已頗有經驗,他決定將這種新型技術引入國內。在去年,相城區舉辦的首屆陽澄湖創客年會上,他和其他兩個海歸小夥伴,帶著盆栽蔬菜專案,被人才引進到相城,在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租下了10個溫室大棚,踏上了陽臺經濟的創業路。

  盧申寶告訴記者,在澳洲有機蔬菜銷量佔到蔬菜銷售30%,價格是普通蔬菜的2-4倍。而國內有機蔬菜佔比少,價格高達普通蔬菜的10倍左右。“最直接來說,我要把國內有機蔬菜的價格降下來,讓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費得起。”他說,自己菜園產出的有機蔬菜,價格控制在比普通蔬菜高出2-3倍。他向記者解釋說,國內有機農業價格“失控”,主要是種植成本太高。土壤休耕3-4年,種植過程中不能使用農藥和化肥,才有資格申請有機稽核。而病蟲害源自土壤,一旦用土壤種植,很容易病蟲害失控,導致產量低下,因此有機菜的售價自然水漲船高。而他們在種植中,很好地規避了土壤的風險,並用珊瑚類海藻肥,彌補了肥力不夠等問題。

  在盧申寶看來,以盆栽作為切***,進軍農業,可以縮短盈利週期。他意向與農場合作種植,並進軍商業綜合體,推動盆栽蔬菜的銷售。

  盆栽蔬菜的創業故事篇二

  我大學讀的是國貿專業,做過校園媒體,畢業時即使面對年薪20萬的誘惑,也還是想回到自己的家鄉――章丘市柴家村。我的家鄉有種植韭菜的歷史,355戶人種韭菜,有1500畝特色品牌基地,村裡甚至在2000年註冊了綠色無公害韭菜的品牌,但這個官方認證並沒有給村民帶來更多的利潤。19歲那年,我就立誓,如果四年之後,家鄉的韭菜還沒有走向全國,我自己將回到家鄉實現這個夢想。

  抓住人們重視食品安全的剛性需求

  在我上大學時,就不斷聽說各種韭菜中毒事件。很多明明是無公害、無殘留的蔬菜就算放在超市裡也沒有人要買。可是韭菜對於北方人來說就是剛需,尤其是冬天做餃子是必不可少的***配料***。然而,由於恐懼,消費者們現在連證書都不認可了。現在城鎮化那麼厲害,很多人沒有地***想種也沒法種***,也種不出好韭菜,只能買。面對這樣一個旺盛需求,我們的村民卻並沒有賺到多少錢。普通韭菜在中國確實很難賣得起價錢,在農貿市場裡,4塊錢***一斤***算是頂天了。

  我當時認為,我們村正好能提供無公害的韭菜,我們有那麼好的基地,我是土生土長的柴家村人,對農村非常熟悉,如果不做,就再也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

  要改變這些問題,我必須從很多方面著手改變過去農業生產經營的一些方式方法。我決定以家庭農場為主,以農民合作社為輔。先把自己做成一個標本,如果成功,再宣傳給農民。我租下了4個叔叔的土地,40畝做大批量的韭菜生產,專門供給超市,這樣的無公害韭菜可以賣到30~40元一斤;另外10畝專門做韭菜盆景,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定製的需求。

  農產品的營銷要接地氣

  過去我們的韭菜遠銷到北京、天津,大家都說好,可是消費者並不知道這個產品是誰生產的,怎麼生產的,說白了,沒有品牌。我的想法就是要開啟銷路,形成品牌。

  由於城裡人不相信農產品是無公害種植的,我們需要讓他們知道柴家村的韭菜真的沒有問題。

  我大學時候就搞過校園媒體,打通學校周圍商戶和學生,我熟悉媒體如何影響使用者,每一類媒體所針對的人群是什麼人?

  我們有意識的接觸媒體,我們在濟南等城市的本地生活頻道開始做廣告。本地生活頻道對於當地人影響大***尤其是家庭主婦***,有公信力。我們通過廣告,向消費者們傳達我們的品質、產品,還有模式。

  她們後來發現我們的產品不錯,就開始口口相傳,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我們又推出了小區團購模式。只要一個小區訂了xx盆,就免運費。在濟南小區可以聽到大媽們喊:“您買不買韭菜,家裡需要不需要?”

  另外,我們還特別重視廣告投放的時間和效果。我們在交通廣播臺做廣播廣告,買的是***下午***五點到五點二十的廣告位。這時候濟南的大部分車都堵在路上,通過讓他們聽聽我的創業報道,讓他們對我的韭菜感興趣。

  我們還和***擁有***高階人群的機構合作。我們最早通過濟南高階農產品網站賣我們的無公害韭菜。另外,我還和車友俱樂部合作。他們需要活動場所,也願意支援我們。經常有很多車友會把車開到我們的基地,實地看我們的種植情況,然後帶上幾盆回去。

  讓市民在家裡割韭菜

  冬天是韭菜的旺季。傳統的韭菜從泥土中取出後,不利於儲存,放久了不新鮮。城裡的老百姓想吃自己種的韭菜***食品安全需要***,又沒有地方去種。面對這個市場,很多人做了嘗試,比如北京就有人做盆景農業,但是價格太貴,一盆盆栽可能賣到3、4百塊錢。另一類是無土栽培,但是這種農作物的生命力非常差,產品就長一茬。

  我們韭菜的壁壘就是種植技術,尤其是育苗技術,看似進入門檻非常的低,其實門檻非常高,別的地區難以複製。育好苗才能保證消費者拿到家裡是可以生長的。

  研究了競爭對手的做法後,我們開發了盆景韭菜。原材料還是我們柴家村的無公害韭菜,只不過使用有機肥料,在大棚裡培育,用統一規格的泥盆來裝,使得產量和品質都有了提升,形成標準化的產品外觀。

  以前的韭菜是在地裡種植,粗曠;而盆栽韭菜是我們精心育苗,成活率高。這樣柴家村的無公害韭菜可以放在市民的陽臺上養,既可以用來觀賞,又可以吃。每盆韭菜可以割3~5茬,每次都是新鮮的。我們賣的是產品,不是食材,市場反響很好,每盆韭菜可以賣到79元。市民吃完了,還向我們預定和團購,我們按照小區配送。

  通過合作社確保供應鏈

  有了銷路和口碑,就要保證供應鏈。

  我開頭說了,我先示範,讓大家相信種盆栽韭菜可以致富。後來,我又在思考如何把村裡的農民組織起來。我決定和菜販子競爭,因為我的毛利空間大,有渠道優勢,收購的價高。同時我讓村民加入我們的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種植、統一銷售,分享收益。

  除了保證產量,我們還要保證品質,品質是品牌的生命。農民,你只要讓他掙到錢,他就願意按照這種模式進行生產,並且由於大家是利益共同體,誰要亂來,壞了招牌都是不被允許的。其實我們的要求很低,他們大都是種了30多年地的農民,他們的技術非常成熟,我們地挨著地,互相監督,不撒農藥就統一都不撒農藥。農產品安全現在越來越厲害,農民也知道不灑農藥是競爭力。

  盆栽蔬菜的創業故事篇三

  陽臺是有著閒情逸致的男女們侍弄花草的地方,如果種上菜,就更一舉三得了,不僅能賞其形、聞其香、還能品其味。一舉解決了半夜起來上網“偷菜”太累,又不放心菜市場的菜是不是有機無公害的大煩惱。陽臺菜園最近流行的品種是韭菜,雖然有點重口味,韭菜餡的包子餃子甚至是地鐵裡的“人民公敵”,但卻是北方人必不可少的配料。

  這種盆栽韭菜,79元一盆,用美觀的泥盆裝著,採用先進的育苗技術。買回家後,簡單的養護就能保證韭菜能被割上三五茬,比“一次性”的無土栽培盆栽生命力強了五倍,割了不過幾天,又能出新鮮的了,正所謂“養則修身怡性,食則安全可靠。”一盆韭菜吃完了還可以團購預訂,一個電話就可以送貨上門。提供盆栽韭菜的是一家名叫“惠龍”的農業公司,公司的創辦者是25歲的山東章丘小夥柴會龍。

  柴會龍,大學期間人稱“柴百萬”,是當年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的風雲人物。叫他柴百萬,那是因為傳說他大學四年賺的錢達到了百萬之多。

  大一那年的平安夜,他和同學批發了一批蘋果,用精美的包裝紙包好,沿街售賣。憑藉著比超市低一半的價格,柴會龍的蘋果很受歡迎,當晚他就賺了800多元。錢雖然不多,但是對柴會龍來說,它打開了一扇窗。從此,他的創業之路一發而不可收。大二的時候,他瞄準學生市場,倒賣滑雪票,三天就賺了一萬。賣過蘋果、開過網際網路公司,辦過雜誌……算來,大學四年,他涉獵的行業達到了十多個。他擁有了自己的汽車,在校園裡有一大群粉絲,是同學們羨慕嫉妒恨的“小土豪”。到畢業的時候,他已經積累幾十萬創業資金。柴會龍說:“錢還不是最重要的,創業的經歷讓我成為了市場營銷的能手,為我種韭菜、賣韭菜提供了很多經驗,這是花錢都買不到的。”當然,柴會龍也有遺憾,大學四年一直在折騰,卻忘記折騰個女朋友。

  2012畢業後,柴會龍成為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助理,拿著20萬年薪。但是在柴會龍的內心深處有著一個像種太陽一樣純真簡單的夢想——種韭菜。

  柴會龍的家鄉山東章丘是個韭菜種植大市,柴會龍所在的柴家村改稱“韭菜村”怕是更合適,全村355戶人種韭菜,有1500畝特色品牌基地,家家戶戶都跟韭菜脫不了關係。村裡的韭菜雖然也遠銷到北京、天津等地,但是買的人並不關心韭菜產自何方,質量如何。村裡在2000年註冊了綠色無公害韭菜的品牌,但這個官方認證並沒有給村裡的韭菜種植帶來什麼太明顯的好處。在大一的職業規劃課上,柴會龍跟韭菜定下了約:“如果說大學四年畢業後柴家韭菜已經做出去了,走出國門了,農民的付出和收穫成正比了,那我就去做一個職業經理人。如果柴家韭菜沒有走出去,我一定回來創業,把柴家韭菜搞出點名堂來。”

  2012年7月,柴會龍決定放棄城裡的工作回到老家種韭菜。聽說柴會龍要回家種韭菜,媽媽哭了一個禮拜,她說:“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畢業後又回來種地。雖然掙了一些錢,可種地多累啊,也不體面,即便是收入少我還是願意他在城市裡工作。” 那一段時間爸媽都不怎麼搭理他。在他們村見不到20歲到40歲之間的人。年輕人沒有人會選擇在家裡種地,大學生更不會回來,爸媽都覺得丟人。但柴會龍心意已決。種地越苦,他覺得越該改變。柴會龍分析了自己搞韭菜種植的優勢,一方面父母常年在家種韭菜,在種植方面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專家,他自己有管理營銷的理念和知識,農村耕地又多,可以發展大規模的種植,做成產業化。終於,父母拗不過倔強的柴會龍,只好同意了他的決定。

  柴會龍帶著大學積攢的幾十萬創業基金,並從銀行成功貸款20萬元,回到了柴家村,成為了村裡第一位考出去又回來的大學生。他的“第一把火”是把自家地裡不到一米高的小拱棚拆掉了,建成了11個2米多高的冬暖式大棚,並裝上了捲簾機,結束了父母趴在地裡割韭菜的歷史。之前採用的小拱棚雖然造價低廉,但是一次性的,每年拆了建,費時費力,而且還不利於韭菜的生長。冬天山東地區霧霾天氣比較多,韭菜無法吸收到足夠的陽光,為此,柴會龍又引進了能夠發出紫外光的增光燈,韭菜吸收了更多的光源,長高了,品質也好了,賣的價格也就高。

  柴家村雖然註冊了綠色無公害韭菜的品牌,但一直沒有開啟知名度,柴會龍覺得空喊口號沒有用處,他“第二把火”是把自家的30多畝地註冊成為了柴家村第一個家庭農場。家庭農場的一大好處是可以為消費者提供追溯服務,消費者只要拿起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清晰地知道這個韭菜叫什麼名字,什麼時候收割的,責任人是誰,責任人電話等資訊。他還與8戶人家簽訂了合作協議,統合了將近500畝土地,註冊成立了惠龍聚康韭菜產銷專業合作社,並自任理事長。合作社承諾將統一管理、統一種植、統一銷售,保證韭菜使用富硒肥、經沼氣發酵的生物肥,低毒高效無公害範圍之內的農藥。柴會龍說:“食品安全是價值,價格是附加值。要想韭菜賣出高價,就必須保障韭菜使用安全。”

  最讓村民們瞠目結舌的是,柴會龍做起了盆栽韭菜的生意。城市生活的經歷讓他知道年輕時尚的家庭有著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到市場上購買無公害韭菜或許還不能夠滿足他們。他說:“很多在城裡居住的人,其實都想自己在陽臺上種點蔬菜,不僅吃著放心還有觀賞價值。我的盆栽韭菜就是迎合這部分需求。”他用一個大棚專門種植了5000多盆栽韭菜。在大棚裡培育,用統一規格的泥盆來裝,產量和品質都有了提升,形成標準化的產品外觀。而且這種盆栽韭菜採用先進的育苗技術,保證消費者買回家之後能順利生長。剛開始都擔心這種盆栽韭菜賣不出去,柴爸爸非常焦急,幾乎每天醒來的第一句話便問他:“這些盆栽什麼時候能夠賣出去?”

  關於銷售,這就是柴會龍的老本行了。大學期間參加過校媒的活動,瞭解怎樣利用媒體挖掘客戶,比農民們更懂得廣告的價值。他有意識地接觸媒體,在濟南等城市的本地生活頻道開始做廣告。通過廣告,他傳達了自家韭菜的品質以及模式。為了讓顧客滿意,他們又推出了團購模式,一個小區只要預定了一定數量盆栽韭菜,就可以免費送上門。為了湊夠團購數,小區裡的大媽也成了他們的義務推銷員,“您買不買韭菜,家裡需要不需要,我們團購?”

  對盆栽韭菜的市場定位,柴會龍很清楚。所以他還選擇在交通廣播臺下午5點到5點20檔做廣告,這時候大部分上班族正在回家的路上,這部分人是盆栽韭菜的目標消費者。另外,他還和車友俱樂部合作,贊助他們的一些活動。2012年種植的第一批盆栽韭菜很快就搶購一空,僅一個冬天,柴會龍就賣了5000盆盆栽韭菜,為他賺到了30多萬元。

  柴會龍與韭菜的約定才剛剛開始。他希望將家鄉的韭菜產業做大做強,能夠走出國門,“韭菜村”的村民們都能夠享受現代化農業的成果,讓農民也成為一個很體面的職業。

  盆栽蔬菜的創業故事篇四

  95後女大學生創業故事:咖啡渣上玩出新“花”樣

  領頭人周詹敏,今年才20歲,來自成都,現在是雲南大學大二的學生,一枚典型的95後川妹子。年紀輕輕的她已經帶領著一個成員全是90後的小團隊幹起了自己的事業。在這群20歲上下的年輕人的努力下,啡塵工坊在雲大校園裡悄然降生。

  創業的想法純屬偶然

  從從一場比賽開始

  周詹敏坦言,自己創業純屬偶然,機會來自於一場比賽——星巴克中國青年領導力大賽。“去年11月份,學校發了通知,號召大家參加星巴克中國青年領導力的比賽,聽說培訓邀請了北大的老師,我也很想聽聽,就報名參加了。通過初試後,我們學校參賽的選手每5個組成一隊,之前雖然互不相識,但是很快就熟絡了。”周詹敏說,“因為星巴克是做咖啡的,所以我們就想做一個與咖啡有關的專案,通過諮詢老師和自己研究,我們想到了用咖啡渣來種植盆栽,取名叫‘啡塵工坊’,也就是我們後來創業的雛形。”

  為了順利完成比賽,周詹敏和4個夥伴準備了整整一個月。在第一場比賽的前一晚,幾個夥伴無數次地修改演講的PPT和說辭,無數次地彩排,整整熬了一個通宵。直到現在,周詹敏都能想起那個寂靜陰森的夜晚,校園裡迴盪的只有風聲和他們大聲背誦演講稿的聲音。“我們五個人坐在一起互相鼓舞,大聲說著加油”。由於比賽在本部進行,而周詹敏一行住在呈貢校區,需要早早坐車進城比賽,在路上,疲憊不堪的幾個人在車上呼呼大睡,醒來時已到達目的地。

  功夫不負有心人,啡塵工坊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他們在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最終奪得了綱領比賽雲南賽區第一名,獲得了星巴克提供的上萬元啟動資金。幾個人一合計,決定以此為契機進行創業。周詹敏作為參賽時的隊長,自然而然擔起了帶領整個團隊的重任,而她當時才19歲,是團隊中最小的妹妹。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始有終,我決定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對於許多人望而卻步的創業夢想,這個年僅19歲的女孩子有著驚人的的執著與堅定。

  過程比結果重要

  2天跑了300家商戶還被人掃地出門

  2014年11月,在參加完比賽之後,5個年輕人開始規劃創業藍圖,同年11月,啡塵工坊成立。在得到許多專業老師的建議後,他們開始跑遍大街小巷,與咖啡店、花卉種植基地尋求合作;他們開始製作宣傳手冊,在商場裡挨家挨戶推銷自己的產品;他們親力親為,從做實驗進行咖啡渣配土,到花盆的搭配,再到植物的日常料理、出售,不敢有一絲怠惰。

  不過,一聊起自己的創業經歷,她又變得神采奕奕。“我們從昆明周邊的花卉基地批發植物,從斗南和從阿里巴巴批發網購置花盆,從星巴克、曼老江咖啡店取咖啡渣,自己配比實驗,再借用學校的生科實驗室做一些分析檢測。因為暫時還沒有工作室,我們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家裡和宿舍完成的。”周詹敏說,接下來,他們就會在經開區申請一個工作室。晚睡早起、日晒雨淋成了家常便飯,這讓原本面板光滑白皙的周詹敏都開始長痘、出油,“晒成了一根炭”。提起自己晒黑的事,周詹敏在QQ發了一個“大哭”的表情。

  由於沒有經驗,啡塵工坊一次就進了一千多盆的貨,銷售卻成了大問題。想到傢俱店對除甲醛植物的需求,他們決定與傢俱城談合作。“我們找了得勝傢俱城,拿著自己設計的宣傳冊,挨家挨戶對得勝的300家商戶進行宣傳。結果,有的人根本不理我們,或者看完轉身就把圖冊扔了,甚至有人把我們了趕出來。當時感覺很難過。”

  兩天的時間裡,幾個小夥伴每天6點起床,7點出發,坐一個小時的地鐵到達主城,再走半個小時的路,到傢俱城時恰好開始營業。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幾個人一整天都在傢俱城裡跑上跑下,又累又餓的同時,很多商戶還冷眼相對,這讓他們難過不已。“我們回到學校都七點多了,累得不行,宣傳效果卻不好,於是就開會想辦法。第二天,我們跟商城的管理人員軟磨硬泡,最後得到了他們的支援,由他們派人跟我們一起去,增加了公信力,效果就好很多了,商戶也沒有再趕我們出去了。”說到這裡,周詹敏顯得很開心。

  由於得到了得勝傢俱城的支援,五一期間,啡塵工坊在傢俱城的銷售活動中共售出一千多盆盆栽,盈利近3000塊錢。賺得了人生中的第一筆“鉅款”,幾個人開心了好幾天。

  用行動重新定義“90後”

  從“啡塵工坊”到“合啡清宅”

  去年6月底,啡塵工坊改名為合啡清宅,團隊也將推出百合花、永生花和精油花等新的盆栽,開始招新人擴充隊伍,並申請咖啡渣培植土技術專利。

  啡塵工坊的成員都是90後,他們中年紀最大也只有23歲,而最小的周詹敏更是生於1995年。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90後標籤貼在他們身上,他們卻打算用行動重新定義這個“90後”。

  為了一個自力更生的創業夢想,為了一句“90後不是垮掉的一代”,這些毫無創業經驗的年輕人,用別人休閒娛樂的時間,一次次做分析試驗,配製出適宜不同植物生長的咖啡渣培植土,加上一次次的宣傳,毫無條件的退貨退款,為他們贏得了口碑,也賺取了人氣,而網際網路浪潮下淘寶店的開張,讓他們的銷售更加便捷和“高大上”起來。在眾人的努力下,啡塵工坊的運營漸漸走入正軌,也不斷有新的成員加入。

  然而,就在啡塵工坊辦得風生水起的時候,隨著畢業季的到來,一切的美好戛然而止。

  啡塵工坊最初的成員多是大四的學生,隨著6月的到來,讓他們一下子面臨著繼續創業與找工作的選擇。最終,最先和周詹敏創業的四個人都走了,啡塵工坊一下子就冷清了下來。

  “一起比賽,一起創業,一起哭過笑過,一起奮鬥的夥伴們全都離開,當時剩下的幾個人太難過了,感覺走到了低谷,快走不下去了。”周詹敏的話語中帶著隱隱的憂傷。

  “走在最低谷的人,四面八方都是高地,只有往上爬,才能走出困境。”在家人、朋友和老師的鼓勵下,剩下的四個人重新振作起來。“我們把啡塵工坊改成了合啡清宅,再不用以前的名字了。”

  “合就是百合,啡就是咖啡渣,清宅就是讓室內環境清新的意思,咖啡渣本身就有除異味的功效。下一步我們想主推咖啡渣百合花盆栽,因為百合花色彩豐富,很符合我們年輕人的朝氣,寓意也很好。我們也打算響應政府號召,做一些吸收甲醛的綠色植物。”周詹敏解釋起新名字的由來,“而且,之前的小夥伴都走了,想起他們太傷感,就改了名。”

  趁年輕

  給自己一個牛逼的機會

  經歷了團隊成員的流失後,目前合啡清宅只有4個成員。合啡清宅人數雖少卻分工明確,周詹敏作為核心人物,主要負責財務管理,統籌協調配合大家的工作,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施幸申則負責市場銷售,生科學生王黎陽負責產品開發,冉榮華則負責宣傳冊、展板、淘寶眾籌網頁以及花盆等的設計。年紀輕輕的他們各司其職,工作起來有條不紊,將合啡清宅打理得井井有條。

  合啡清宅投入運營近9個月來,雖然各方面業務發展並不成熟,收益也不高,但是,對於多數是學生的他們來說,這些錢足夠用作生活所需。“現在我們幾個可以自己掙錢了,不需要和家裡人要,以後慢慢做大,就可以給家裡面錢了。”周詹敏為自己的獨立感到小小的興奮。

  作為團隊裡面唯一的女孩子,周詹敏並未感到太多壓力。“創業對於女孩子來說苦一點,但是女孩子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心細,做事情會更認真。而且,因為我是女孩子,所以不少人都比較照顧,做起事情來也容易一些。”筆者本以為創業的女孩都是剛強成熟的女強人,卻不曾料想周詹敏仍是一副活潑俏皮小女生的模樣,不過,談起未來的規劃,她又變得嚴肅起來。

  “之前,我們做的主要是學校市場,將來會慢慢走出學校,進入更大眾的市場,瞭解大眾的需求。下半年,我們會在昆明的一些小區申請售賣點,進行定點售賣。因為我們的價格比花鳥市場便宜,雖然比起斗南貴一點,但是距離近得多,而且咖啡渣具有保溼、除蟲、促進植物生長的功效,種植出來的植物比普通土壤種出來的要好許多。相信我們的盆栽會受歡迎的。”周詹敏表示,接下來他們會盡快拿到咖啡渣培植土技術專利,開設線上線下加盟店,把合啡清宅的品牌打響,可能的話推向全國。滿滿的自信與憧憬洋溢在這個95後女孩子的字裡行間,但是她知道,要真正做大做強,光有自信和夢想是遠遠不夠的。

  “以前設想起創業,覺得挺簡單的,但是真正做起來,才覺得自己當初的想法多麼幼稚。”周詹敏是班裡的班長,也曾寫過許多方案與策劃,但是從參加比賽到開始創業再到與社會上的公司談合作,她意識到自己曾經的策劃與創意是多麼的幼稚。“我們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但是即使千難萬險,也決不放棄。”

  創業的道路註定充滿艱辛和失敗,對於合啡清宅來說,一切才剛剛起步。雖知長路漫漫,前途未卜,但正如周詹敏所言,“趁年輕,給自己一個牛逼的機會”!

  熱愛公益

  關注自閉症兒童

  雖然創業過程中遭遇過低谷,也總是在面臨大大小小的困難,但是生活中點滴的小事,卻能讓周詹敏等人感到了溫暖與愛,他們也用這一份份來自他人的愛,溫暖更多的人。

  2015年3月16日,啡塵工坊在淘寶進行了眾籌,以盆栽進行回饋。為期一個月時間就獲得籌款56305元,支持者達到994人,達成率563%。而許多支持者都表示不會要他們回饋的禮物。“你們不容易,這些小禮物不需要了”很多人如是說。當然,眾籌成功的背後,還有一個動人的理由。

  “有一次,我們參加學校的協力基金會的活動,認識了蒙多貝自閉症兒童康復中心的負責人,瞭解到自閉症孩子們的一些生活和困難,決定做一些事情幫助他們,於是我們就在淘寶上做了公益眾籌,用我們的盆栽作為回報。我們用籌集的善款製作了早療手冊,到社群去發放,普及自閉症知識,希望讓更多的自閉症孩子能儘早發現,儘早治療。我們也為蒙多貝的孩子們買了烘焙機和一些烘焙的工具,讓大齡自閉症兒童能夠學習烘焙,在鍛鍊感知的同時能夠有一樣謀生的手藝。”周詹敏表示。

  對於做公益,團隊的另一個成員施幸申有自己的看法。施幸申今年2月加入進來,是團隊裡年紀最大的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目前已經畢業的成員,是團隊裡的“老大哥”。在他看來,做公益僅僅捐錢是不夠的,只有真正參與到其中,才能給需要幫助的人真正的溫暖。“我們會教那些孩子打鼓、繪畫、做公益、做盆栽,那些大齡的自閉症患者,如果他們願意的話,我們會請他們來合啡清宅幫忙,並給予他們一定的報酬。”施幸申說,以後合啡清宅會走商業化模式,但也將部分收益用作公益資金,持續關愛自閉症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