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怎麼巧用插圖資源

  小學數學插圖絕不僅僅是書本的點綴和陪襯,它是文字棲息的溫暖的家,是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是提升教材內在品質的潤滑劑,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歡迎大家觀閱。

  欣賞插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兒童求知慾和好奇心強,教材中生動有趣、色彩絢麗的插圖正好符合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教學難度。

  在教學中,除了注意插圖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外,還要充分挖掘插圖的趣味性、對稱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中有兒童樂園的場景,其中有一個滑滑梯、兩個鞦韆架等,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數數的興趣,也可以暢想自己在兒童樂園玩耍的快樂情景。結合場景進行夥伴之間團結友愛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 能力。

  在教學連加、連減法時,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用“奶奶摘了2個南瓜,小紅又幫奶奶摘了3個南瓜,後來爺爺摘了1個,一共摘了多少個南瓜?”和“架子上有8根絲瓜,弟弟先摘了3根,又摘了2根,還剩多少根絲瓜?”這樣的句式來讀圖。說解題思路時,讓學生用“先算……後算……”的句式表述。只要堅持訓練,學生就會逐步學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練好語言基本功。

  數學教師應認真地研讀插圖,與插圖展開有效對話,合理地利用插圖,充分發揮插圖的功效,把插圖用活用足用好,用插圖點亮數學課堂。數學讀圖滲透培養學生各種數學能力,既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也可為以後學段的學習打下基礎。長此訓練,圖文會在學生腦海中得到很好的結合,在以後的學習生涯中,當學生解題遇到困難時,會想到用畫圖來幫助分析,使畫圖、析圖的能力得到提升,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解題能力,讓插圖怡人的香氣溢滿課堂。

  藉助插圖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數學概念是對事物數、形特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於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低,他們對抽象概念的認識大都是在對具體事物的操作和直觀圖形的觀察感知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的。如教學“基數”和“序數”概念以及有關集合的概念都通過形象的插圖很直觀地閱覽。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正確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是解答應用題的關鍵。

  教材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繪製了漂亮的插圖,化抽象、枯燥的文字為直觀、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因此,培養學生識圖、說圖的能力,是學生解應用題的基本功,也是降低應用題教學難度,提高應用題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如在教學“比多”、“比少”問題時,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圖中上、下兩排圖形一一對應部分,認識到“同樣多”的含義;從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認識到“多”和“少”的含義;從而明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尋找出解答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2+1=3”時,結合教材中的圖讓學生初步對加法應用題的結構有一個雛形:一個圈內有2個小朋友,又來了1個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後把這兩個圈用一個大圈圈起來,表示原來的2個小朋友加上新來的1個小朋友,一共是3個小朋友,使學生領悟到把兩個部分量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計算。

  慧眼識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力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基本能力之一。剛入學的兒童雖然已會看圖,但觀察時隨意性大,目的性不強,往往只注意圖畫中較明顯或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觀察也比較膚淺。在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有序、有目的的觀察能力。例如在第一冊準備課“開學圖”的教學,可先指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畫面,有序、完整地說出整個插圖所表達的意思。

  然後,再讓學生按圖中人物的性別、人物之間關係、活動情景和不同的景物進行分類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提問:圖中有幾位老師?有幾個學生?幾個男生?幾個女生?幾棵樹?……引導學生通過數一數,滲透自然數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想一想,有目的地觀察畫面,感知事物的數量特徵,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發展觀察事物的能力。有的學生在讀圖後能夠蒐集到一定的資訊,但不會表述。這時候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一講,啟發誘導,然後逐步培養學生表述能力,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

  低年級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開始訓練的時候可以教給學生一種讀圖和回答問題的簡單“模式”,讓學生先模仿教師讀圖,學會有條理地表達圖意。例如:在教學加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學生這樣讀圖:“有3個小朋友在給花澆水,又來了2個,現在一共有幾個小朋友?”在教學圖畫應用題的減法時,教學生這樣讀圖:“媽媽買回來10個蘋果,放在桌上2個,盤子已經裝好了幾個?”讓學生在語言的敘述過程中初步體悟,求部分數用減法計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