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殖創業故事

  保持自信是一個人創業最重要的前提。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農村養殖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養殖土元和蟑螂年利潤百萬

  報紙一卷,或者舉起拖鞋一拍,這是我們對待“小強”的標準動作。在大多數人的眼中,蟑螂是害蟲,人人喊打,但膠州膠西鎮孝源店子村村民王衛祥卻樂意為它們親手製作一個溫暖的“家”,還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在他眼中,這些蟑螂是“寶貝”。

  如今,王衛祥通過飼養土元和蟑螂,做成幹品直供製藥廠,已經成為青島、濰坊、大連一帶的養殖名人,年利潤過百萬元。

  偶然時機轉行養殖業

  “土鱉”別稱地鱉蟲、土元、地烏龜、蟅蟲,是一種緊缺的中藥材,常在溫暖潮溼陰暗的環境下活動,而隨著現代城市的改造及自然環境的改變,“土鱉”這一物種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能夠從事蟑螂和土元飼養也是機緣巧合。”王衛祥告訴記者,因為家裡比較窮,雖然成績很好但沒有參加高考就輟學了,過去幾年間,他在工廠做過小工、在超市打過雜。

  2009年,王衛祥跟妻子在北京做防水瀝青建築工作,到安徽亳州出差時看到當地的藥材市場上土元幹品供不應求,而且很多當地居民都因飼養土元而致富。“我對土元並不陌生,後來我就想著能不能自己也飼養土元。”王衛祥說,2010年,他們夫妻二人從北京辭職回到了老家。

  但是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遭到了家人、親戚的一致反對。

  “養殖土元、蟑螂在咱這邊屬於新生事物,家人都說如果真的能賺錢,別人都去幹了,還能輪到你嗎?”王衛祥苦笑著說,當時說啥的都有。2010年,王衛祥拿著在北京打工攢下來的4萬塊錢開始了創業之路,並從亳州當地養殖戶手中學習了養殖技術,購買了一批蟲卵帶回老家孵化。

  創業總是有著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由於是第一次孵化土元種苗,可能溫度太低,卵鞘全部死掉,四萬塊錢打了水漂。

  王衛祥和妻子在家關著門抱頭哭了好幾天。“還好,妻子一直鼓勵我堅持下去。”王衛祥說,不能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於是又從銀行貸款4萬元,重新進行培育,經過8個月的努力,這次他終於成功了。

  隨著規模越來越大,王衛祥直接跟製藥廠簽了訂單直供製藥廠,目前他自己土元養殖面積是2000多平方米,僅土元一項能給他帶來60多萬元的收入。除此之外,還有留下一部分母體土元產卵育種,每年種苗的銷售收入也有二十多萬元。

  “今年土元的養殖面積已經達到三千平方米,產量在3萬斤以上,毛利潤將達到百萬元。”王衛祥告訴記者,飼養土元關鍵要掌握食物的乾溼度,土元是晝伏夜出的動物,最愛吃麩皮和蔬菜,如果食物水份太大的話,土元容易拉肚子,每天只要在傍晚的時候餵養一次即可,每平方米每天的餵養費用還不足三角錢。

  王衛祥說,每平方米的飼養池能養殖出活體土元50多斤,晒乾後能出10多斤幹品,現在土元的收購價格一直很高,通貨每公斤在50元左右,特貨達到了60元,現在每年土元幹品就可以收入七八十萬元。土元飼養8個月就可以達到出貨標準,還有留下一部分母體土元產卵育種,母土元產卵三個月後,相當於“高齡產婦”,立即淘汰晾晒成幹品銷售,每年種苗的銷售收入也有三四十萬元,加起來年收入達到百萬元。

  讓“土鱉”住進“樓房”

  記者來到青島天尚土元養殖基地,剛推開飼養室的門,感到一股熱氣撲面而來。儘管室外非常寒冷,但飼養室內卻暖融融的,在狹隘的養殖室過道上,兩名工人正在篩選土鱉的變異品種。屋內被分割成四排,每排分六層,每層又被分割成一平米的單間,每層飼養池裡的土鱉爬來爬去,養殖基地負責人王衛祥正在給飼養池新增飼料。

  “這是我自己設計的立體高密度養殖法,飼養室沒有任何取暖裝置,靠土鱉自身發熱,室內恆溫常年保持在30℃以左右。”王衛祥告訴記者,他採用的是立體高密度恆溫養殖技術,是靠蟲體自身發熱保持室內溫度,不受天氣影響一年四季保持室內恆溫,即省力又省工還節省了取暖費用。王衛祥利用這種飼養模式把室內的空間全部利用起來,不僅大大提高了土鱉的養殖密度,還靠著這種立體養殖技術,把土鱉的養殖週期從3年縮短到了8個月。

  多種經營拉長鏈條

  土元的收益挺可觀,但王衛祥並不滿足這種單一的養殖模式。“再賺錢的東西你也不能保證它沒有價格跌入低谷的時候,咱得把它發展成一個致富鏈條,才有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為了拓展經營品種,王衛祥又把主意打到了蟑螂身上。在王衛祥的青島天上土元養殖場裡,封閉昏暗的養殖室內整齊地排列著數架夾板,夾板之間呈三角形,數千萬只蟑螂就住在這樣的百葉“蟑螂屋”裡。

  王衛祥所飼養的蟑螂品種是美洲大蠊,原產於南美洲,其提取物有廣泛的藥用價值。而且蟑螂的習性和土元差不多,也喜歡黑暗,只不過土元喜歡在土裡,蟑螂喜歡趴在牆壁和石棉瓦做的層斷上。王衛祥將兩種蟲子混養,使得飼養空間、飼料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無論是蟑螂還是土元,都屬於晝伏夜出的物種,所以餵養時間要注意,必須要在下午六點之前喂完,如果太晚,很容易出現自相殘殺的局面。”王衛祥強調,除了餵食時間外,餵食的食物也要注意一點,“如果只按照土元的口味餵食蔬菜的話,容易引起蟑螂腹瀉,不利於其成長。”

  “目前,合作社蟑螂飼養面積是600平方米。”王衛祥介紹說,蟑螂的價格要高一些,基本在每公斤90元以上。差不多一年能達到20萬左右的利潤。

  無償傳授技術帶領村民致富

  在自己致富的同時,王衛祥還把技術無償向周邊村民傳授,只要哪家有養殖土元的想法,隨時可以上門討教。

  記者採訪當天,正好遇到一位來自濰坊地區的村民來到王衛祥的養殖基地學習。這位村民一直在關注土元、蟑螂的養殖技術,但是苦於沒有養殖經驗,這次他來找王衛祥就是求教如何建造飼養池。得知這位村民的來意後,王衛祥接著就詢問起對方家裡的面積,並拿出筆來記錄著詳細的尺寸。

  “這是一個效益很好的養殖行業。”王衛祥介紹說,通過養殖土元、蟑螂,王衛祥也成了當地的名人,周邊不少村民都前來向他學習養殖技術。“不光咱青島的,還有湖南長沙一帶的農民來找我學技術。他們回去後也搞起了土元養殖,成功後再把土元、蟑螂賣給我。”

  據瞭解,王衛祥飼養土元、蟑螂這五年來,發展青島周邊養殖戶近200家。“現在製藥加工廠對土元、蟑螂幹品的需求量很大,供不應求一點也不誇張,下一步我打算在周邊鄉鎮大力推廣土元養殖,延長產業鏈進行深加工。因為土元養殖有很多優勢,一是土元耐病性強,不像養豬和雞型別的,容易得瘟疫;二是養殖成本低,一萬元就可起步。”王衛祥介紹道。***嶽柏宇***

  2:西門塔爾牛養殖幫殘疾的他走上致富路

  ——記黔江區殘疾人自強模範張雲德

  在外漂泊二十多年,因為右眼先天殘疾,他受盡人白眼,仍沒能圓了自己的創業夢。無奈之下他回到家鄉搞起了肉牛養殖,沒想到卻從此走上了致富路。“去年養殖肉牛收入達到40萬餘元,被區殘聯局表彰為‘黔江區殘疾人自強模範’,自己也成了鎮上的肉牛養殖狀元”,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生活終於奔上了小康。”近日黃溪鎮黃橋社群6組殘疾人張雲德樂呵呵的告訴記者,在外漂泊多年,他終於圓了自己的創業夢。

  漂泊在外:嚐盡人世心酸

  張雲德從小生活在農村,他的家位於黔江區黃溪鎮出名的高山大蓋—芭蕉蓋,成裡交通不便,祖祖輩輩都以務農為生。初中畢業後,迫於家庭經濟壓力,成績名列前茅的張雲德毅然放棄了學業,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去廣東追逐自己的夢想。

  那時候,進入電子廠,不僅乾的活路比較輕鬆,比較體面,而且工資待遇也比較理想,可是,張雲德進廠卻碰到了一個大釘子——因為右眼殘疾,幾乎所有的廠都拒絕招收他。無奈之下,張雲德只好放棄進廠謀一個體面的工作這樣的想法,十八九歲的他,跟著叔叔伯伯們,到建築工地做建築,每天搬轉,扎鋼筋,和砂漿,手上的皮磨破了一層又一層。這樣一干就是10多年,他完全記不得磨破了多少次皮,看著滿手的繭,張雲德有時候很無奈,面對生活給他的痛苦,他從來沒有服輸過,從來都堅信著明天會更好,累了,休息休息再幹,生病了,吃一顆藥,繼續上班,不管多苦多累,都不告訴爸媽,怕的是讓他們擔心,他一個人默默的承受著,實在抗不過去了,就抽菸解悶,這樣一下子就堅持了10多年。

  這10多年裡,張雲德干過搬運,搞過建築,做過清潔工,雖然又苦又累,可是他憑著那股永不服輸的勁,硬是堅持了下來,逐漸的,習慣了這樣的重體力勞動活,看著自己存摺上逐漸增多的數字,張雲德心裡樂滋滋的,幹起活來也不覺得那麼的累了。

  廢品回收: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1年,張雲德與朋友合夥在深圳開辦了一個廢品回收站,專門從事廢品回收生意,張雲德為人誠實、耿直,而且也比較辛勤勞動,逐漸的,他的廢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

  通過十年的時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大金,雖然從事的是在別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廢品回收生意,但是,不管怎麼說,他賺到錢了,還是自己當老闆,跟著自己乾的,還有10多號兄弟,每年,給他們開工資,都需要幾十萬。但是,張雲德毫不吝嗇,從不虧待員工,他寧願自己少賺一點,也不能虧待了他們,由於張雲德為人善良、坦誠、耿直、守信用、講義氣,他小小的廢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錢也越賺越多。包裡的錢包鼓起來了,張雲德在黃溪鎮老家蓋上了三樓一底的小洋房,全家人都住進了平房,生活樂滋滋的,還有很大一筆存款存在卡里。

  但是,在外從事廢品收購生意雖得心應手,收入也理想,而新的困難也隨之而來:父母年老,子女上學,這是擺在眼前急需解決而又不能解決的燃眉問題。“2012年家人的一場大病,讓我突然感覺到外面久了,該回家了”張雲德說,“父母年齡大了,孩子上學也需要人好好照顧。”張雲德經過認真的思考,最後,決定回老家創業,既能夠照顧父母,又能夠帶動家鄉的發展,這是不錯的選擇。

  返鄉創業:肉牛養殖幫他走上致富路

  2013年9月,張雲德回到黃溪鎮老家,開始尋找專案,最終在多次諮詢後選擇了養牛,“你看,牛肉價格連年高,現在畜牧局的扶持政策也不錯,而且我和老婆又能在家照顧父母和孩子。”張雲德說。

  張雲德告訴筆者,回到家,他通過認真的觀察,不斷的分析總結,最後決定搞肉牛養殖。“近些年生豬行情波動比較大,而且養豬的比較多,養牛羊的人比較少,而且牛羊價格穩中有升,牛羊肉的市場消費也來越樂觀,但是,養羊疫病防控相對投入要多,產品附加值相對於肉牛要少些,同樣的見效慢,生長週期,肉牛養殖的效益要可觀多了,而且,才開始搞養殖,自己沒什麼經驗,肉牛養殖的風險相對也比較小些。”,經過再三的權衡,最後決定搞肉牛養殖,張雲德一臉微笑的說。

  目前,張雲德的養牛場已投資60餘萬元,共有牛舍兩棟,共佔地面積1700餘平米,通過一年的擴繁,現在存欄肉牛100餘頭。

  “現在的牛好賣,由於這品種是優質西門塔爾肉牛,並且全是喂的自己種植的牧草和玉米秸稈等,牛肉質好,差不多是遠銷山東、湖南、廣東一帶,銷路根本不成問題。”張雲德說,今年9月份又可以賣掉一批,去年一年我賣肉牛和牛肉,產值45萬元左右,今年我的目標是存欄200頭,出欄肉牛100頭,實現年產值100萬元,比上年翻一番。

  面對未來: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殘疾人自強模範

  “野百合也有春天,殘疾人當然也有我們的春天,我們只要自立自強,那麼我們的春天一定是更加絢爛的。”張雲德一邊給牛拌料,一邊笑呵呵的說,本來,肉牛養殖是富自己,黨和國家就是好,還給予他頒發一個“殘疾人自強模仿”、“肉牛養殖狀元”,這更堅定了他發展肉牛養殖的信念,在今後的養殖過程中,他打算學習好肉牛飼養技術、母牛配種技術、疫情診斷技術,通過自繁自養,實打實的搞養殖,並且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養殖場來帶動當地百姓致富,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殘疾人自強模範”。

  “張雲德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他幹勁十足,通過兩年的時間,他就已經把肉牛養殖推上了正軌,這不僅得力於他敏銳的生意頭腦,更得力於他吃苦耐勞的精神,目前,他的肉牛養殖場存欄100多頭,每年能夠出欄40餘頭,年產值40餘萬,對於一個才開始發展的肉牛養殖場來說,取得的效益已經非常可觀,相信在今後的發展中,那是不可預料的,張雲德,當之無愧“殘疾人自強模範”,也當之無愧“黃溪鎮肉牛養殖狀元”。

  談及黔江區殘聯和黃溪鎮黨委政府給予他的光榮稱號,張雲德笑呵呵的說,“這些榮譽代表著黨和國家對他的關心,代表黨和國家對發展畜禽養殖讓百姓富裕的舉止的重視,他在以後的路途中,一定會虛心學習耐心請假,學習好肉牛養殖的各種技術,實打實搞好肉牛

  張雲德說,本來,肉牛養殖是富自己,區殘聯還給予他頒發一個“殘疾人自強模範”、“肉牛養殖狀元”,這更堅定了他發展肉牛養殖的信念。談及黔江區殘聯和黃溪鎮黨委政府給予他的光榮稱號,張雲德表示,他在以後的路途中,將實打實搞好肉牛養殖產業;待自己有一定的實力後,他將發展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讓更多的鄉親參與進來,幫助他們實現小康夢。

  3:殘疾人創業建養殖場,豬和鴨子不愁賣

  清晨,貴賢養殖場的100多頭豬在“嗷嗷”地“呼喚”主人來餵食,鴨舍裡的幾千只鴨也在“嘎嘎”地叫……在西林縣陽光助殘扶貧基地——那勞鎮頂蚌村貴賢養殖場,負責人黃貴賢正帶著他的3名殘疾人員工,餵鴨子、清掃豬圈,忙得不亦樂乎。“我們身體都有殘疾,做起工來比較費力,可稍微慢一些,這些小傢伙們就會‘抗議’,所以一大早就起來忙了。”黃貴賢一邊擦額頭上的汗珠,一邊說起了他的創業故事。

  1 為掙醫療費開始養豬

  因十幾年前的一場車禍,黃貴賢落下了四級殘疾,之後兒子又患智力障礙,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2001年,為了掙鉅額的醫療費用,黃貴賢與妻子放下村裡小商店的生意,到那勞鎮上租下空置的糧所,專門養豬。因為本錢不多,剛開始只能養30多頭,那段時間肉豬價格連連攀升,讓黃貴賢夫婦掙了不少錢。“我們家的兩層半樓房共350平方米,在2006年是村裡最大的房子,都是用養豬賺來的錢建的。”黃貴賢頗為自豪地說。

  可房子建好後,黃貴賢手頭上就只剩下2萬多元,而且糧所的房子也被徵收回去。不能養豬了,還能做什麼呢?黃貴賢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我們家不是有一片地嗎?荒著也可惜,你看是不是可以在那裡乾點事?”妻子看出了丈夫的心思,從側面“敲了敲”他的腦袋。有了妻子的點撥,黃貴賢重新樹立起信心,打算大幹一場!

  2 在愛心凝聚中前進

  “開始辦這個養殖場很困難,主要是資金缺乏,我借了貸款。後來在縣殘聯的支援下,慢慢改建、擴建,才慢慢還清了貸款,有了利潤。”說起當年的經歷,黃貴賢依然記憶猶新。

  要辦養殖場,地是不用租了,但是建場房,蓋豬圈,錢從哪來呢?黃貴賢一籌莫展。後來,黃貴賢瞭解到為推動殘疾人事業的健康發展,該縣縣政府通過政策支援和資金扶持、技術培訓等多種措施,積極鼓勵殘疾人自主創業。在縣殘聯的支援下,2007年黃貴賢向農行借了6萬元,向信用社借了5萬元,加上親戚朋友的支援,他共籌集到了17萬元。黃貴賢說,作為一個殘疾人,當時能籌到那麼多錢還真是不容易,多虧了大家的幫忙。

  2007年8月,場房建好,豬舍蓋好,黃貴賢馬上引進了50頭母豬,120頭肉豬。可17萬元很快就所剩無幾了,後來,連買飼料的錢都沒有。黃貴賢窮則思變,當年他帶著戶口薄、身份證、殘疾證和養殖場的相片,親自到南寧百糧飼料廠求助。作為殘疾人,卻有如此大的信心和決心,廠方被黃貴賢的精神感動,答應黃貴賢賒飼料的請求,讓其賣豬後才付款,這讓黃貴賢激動了好幾天。可好景不長,由於技術跟不上,加上肉豬價格大幅度下降,2008年,黃貴賢養的第二批豬嚴重虧本。飼料錢沒能如期匯給廠家,十幾萬的貸款也沒有辦法還,迫不得已,他只能把大小肉豬連同30多頭母豬都給賣了。

  “在最困難的時候,又是縣殘聯向我伸出了援手。給我買豬仔,送鴨苗,選派我到南寧、崇左取經學技術,幫助我走出困境。”黃貴賢感激地說,縣裡的技術培訓,殘聯每期都讓他參加,現在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期數了。特別是黃貴賢的生態養殖場被定為陽光助殘扶貧基地後,縣殘聯給他的扶持力度更大了,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給他建魚塘、修鴨舍、硬化道路,完善辦公室、培訓室等設施。在採訪中,黃貴賢的手機不停地響。“黃老闆,你的豬要留給我10頭哦!”、“黃老闆,明天我要到你的養殖場買400只鴨子。”……黃貴賢說養殖場裡的豬和鴨子現在都不愁賣。

  3 愛心回報扶持殘疾人

  “我家的母豬難產,他半夜就來幫處置;我家的鴨苗,是他幫打的預防針;我家缺飼料,是他先免費提供;我家的雞賣不出,是他幫聯絡老闆……”對於黃貴賢的好,周邊的群眾,特別是殘疾人群眾總是讚不絕口。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搞養殖難,搞生態養殖更難;用工難,用殘疾人員工更難。然而,黃貴賢就是這麼一個身殘志堅、在創業路上迎難而上的殘疾人,他搞起了生態養殖,專用殘疾人員工,還幫扶周邊的村民特別是殘疾群眾發展養殖業。目前,黃貴賢的養殖場有豬舍500平方米,鴨舍300平方米,年出欄生豬120頭以上,麻鴨年出欄27000羽以上,他儼然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養殖場有三名殘疾人員工,我每個月發給他們1000多元工資,雖然收入不是很高,但他們已經在我這裡工作三年多了。”採訪中,黃貴賢告訴記者,殘疾人就業創業的難處,他深有體會,他要儘可能地幫助他們。

  近幾年來,黃貴賢協助縣殘聯開展黨員扶殘專案和陽光助殘專案,已為300多個殘疾戶提供種豬,每年發放14噸以上飼料幫助殘疾人發展養豬、養鴨專案。未來黃貴賢打算進一步擴大養殖場規模,爭取今後讓更多的殘疾人到他的養殖場就業,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創業。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