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之初艱難的故事

  創業路上,口水是武器,汗水是代價,淚水是學費!看看那些在創業路上的艱難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成都80後IT精英放棄百萬年薪投身創業大潮的創業故事

  來講述一個四川成都80後IT精英的勵志創業故事,他是成都極米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CEO鍾波,這位曾放棄百萬年薪轉而投身創業大潮的80後甚至獲得小米總裁雷軍、徐錚、羽·泉、郎永淳等知名人士的點贊。

  2012年,成都高新西區的一棟未裝修的別墅裡,十來個從深圳來的“技術男”夜以繼日地對著電腦螢幕,敲鍵盤、寫程式碼,每個月拿著3500元的工資,腦海裡卻描繪著一副只有在電影裡才能出現的巨集大設想——實現無屏投影甚至在空氣中投影。

  2014年7月,同樣是這批人,拿到了來自創東方和成都技術轉移集團等機構1億元的投資,這在國內的智慧硬體圈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與之前不同的是,這十來個人將兩年前的設想變成了現實,他們推出的第三代無屏超級電視,不需要螢幕便可在牆壁等地方播放影像,畫面最大能達到180英寸,產品一經發布便備受關注,團隊也變成110多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新產品銷售額超過1個億。

  2015年4月7日,鍾波接受了記者專訪時說,“我相信無屏化是未來電視的發展趨勢,極米科技是改變人們收視習慣、顛覆傳統電視行業的領軍者,而成都也需要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

  一起來看這位成都80後小夥的勵志創業故事:

  放棄百萬年薪 30歲老男孩回蓉創業

  2012年,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鐘波做出重大決定:放棄MStar西南片區技術總監的職務,從深圳回老家成都創業。此前他在這家被譽為“手機中的高通”的電視晶片製造公司度過了9個年頭,年薪超過百萬,並拿到了公司價值500多萬元的股權。

  “使用者看的是內容,他們想要什麼,我們就應該提供什麼,而不是生產出來賣給消費者之後就到此為止了,我覺得未來電視不應該是這樣。”鍾波認為,電視製造行業傳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單一模式,在網際網路時代已經不適應消費者的需求。

  在鍾波的說服下,幾位MStar的同事辭去了如日中天的事業,跟鍾波回到成都創業。他們有的已經在深圳結婚生子,有的年薪過百萬,在他人眼中,是令人豔羨的“金領”階層。

  回成都後,由於租不起高昂的寫字樓,鍾波和團隊十來個人找到高新西區一棟未裝修的別墅當起辦公樓,在這個“一碰一身灰”的三層別墅裡,一、二層是研發、測試部門,第三層就是這個團隊的集體宿舍,而宿舍的床都是買來的上下鋪床,“讓我們幾個30多歲的技術男又感覺回到了大學時代。”鍾波笑著回憶說。

  一部iPhone視訊啟發創新靈感

  在被問到創業的緣由時,除了感到傳統電視製造行業不適應網際網路時代之外,真正啟發鍾波創新靈感的,是他一部關於iPhone的視訊。

  在那部視訊裡,iPhone輕而易舉地將影像投放出來,“當時我感覺效果非常炫,我想,為什麼不研發一款投影裝置,不用螢幕就既能看電視,又能播放電影?”在鍾波的設想裡,影像將來甚至可以直接投放到空氣中,就像經常出現在《阿凡達》、《星球大戰》等電影裡的場景。

  鍾波將這個想法跟團隊一說,大家都非常認可,隨即將設想付諸實踐。2012年11月,鍾波和團隊設計出的第一款無屏電視工程機面世,這款產品不需要螢幕便可在牆壁等地方播放影像,畫面最大能達到180英寸,還可以線上觀看,一面世便成了科技圈的“寵兒”,幾百臺工程機放到官網上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後備軍”3000人 雷軍等名人點贊

  除了團隊中有一批從業經驗十餘年的研發骨幹力量外,鍾波還有一隻3000多人的“後備軍”。

  “從我們的第一款產品問世之日起,我們會跟進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的評價、建議,隨時改進我們的產品。”鍾波透露,他們通過QQ群、官方網站、論壇等渠道與使用者保持密切溝通,目前核心使用者已經有3000多人,產品新版本釋出前都會先經過這些核心使用者測試,修改後才推向市場。

  去年4月份,鍾波帶領團隊在北京舉辦了一場產品釋出會,這是公司首次舉辦的大型釋出活動,在釋出會上亮相的產品,已經是他們研發出的第三代超級無屏電視,兩千多的售價一度造成超級無屏電視供應不足,直到去年8月份才恢復正常產量,當年極米科技公司的銷售額更是超過了1個億。

  在今年德國舉辦的漢諾威電子展上,鍾波的無屏超級電視成為展會上耀眼的中國智慧硬體產品,而小米公司CEO雷軍也來到極米科技的櫃檯,親自體驗了一把無屏超級電視,並對鍾波的團隊和他們的產品表示認可。

  “除了雷軍以外,徐錚、羽·泉、郎永淳也是我們的使用者。”鍾波透露。

  二:

  80後女研究生把騎行的愛好變創業專案 年營業額60多萬

  她是一位長相清秀,看起來嬌嬌弱弱的80後女孩兒,卻迷上了對體力要求較高的戶外騎行,並在海南將這一愛好變成了事業。

  她叫侯姝媛,重慶工商大學研二女生,侯姝媛憑著一股子闖勁兒,白手起家,成立了“517騎行驛站”。如今,驛站廣獲騎行者好評,年營業額60多萬元。

  一起來看80後女孩侯姝媛騎行創業的故事

  愛好變事業,填補市場空白

  春日裡,怒放的三角梅爬滿了門口的鐵柵欄,將眼前這棟藍色外牆的別墅掩映得格外漂亮。掛在柵欄上的一輛自行車和木製招牌,提醒著路人這裡是騎行者之家。

  “現在這麼好看,可當初這裡卻像個‘鬼屋’。”侯姝媛調皮地笑著。她開啟電腦裡的照片,記者看到這裡曾是一棟半拉子別墅,連門窗都沒有,足有一人高的雜草將房子包圍,建築垃圾堆得滿地都是。

  改變,始於一次騎行。

  2013年1月,為慶祝研究生入學考試結束,侯姝媛來海南環島騎行。租車時,她認識了租車行老闆、海南萬寧小夥子陳啟程。生於1984年的陳啟程,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公司上班,因愛好騎行,工作兩年後毅然辭職開起了自行車出租行。共同的愛好讓這兩個年輕人一見面就覺得格外親切,遂一起環島騎行。

  騎行中,侯姝媛發現,海南全省沒有一家把租車和住宿結合起來的驛站。“海南氣候好,環境美,每年12月到次年3月,約3萬國內自行車愛好者到海南環島騎遊。如果我們開一家集住宿、餐飲、租車為一體的驛站一定有市場。”聽到侯姝媛的這一想法時,陳啟程拍手叫絕。

  此時,陳啟程剛在海口新埠島租下一棟破別墅,準備裝修後作為自行車倉庫和員工宿舍。這一計劃因侯姝媛的倡議而改變,倆人決定就地把別墅裝修為驛站。

  一個是準備入學的研究生,一個是連年虧損的小老闆,兩個合夥人都一窮二白。“你看我們這些房門上分別掛著‘資金短缺’‘缺口太大’‘預算不足’的牌子來取代房號,紀念開辦驛站時缺錢的窘境。”侯姝媛帶著記者在驛站一邊參觀一邊介紹。為了省錢,陳啟程甚至跑到工地上蹲點半天,仔細觀察電焊工如何作業,然後連續幾晚在網上找相關視訊自學電焊技術,自己硬是把院子上的一個大鐵架焊了起來。

  經過半年的努力,2013年7月,海口517驛站開業。沒鋪瓷磚的水泥地板被擦得鋥亮,色調明快的小裝修讓人覺得溫馨如家,40個床位乾淨整潔,100輛自行車整裝待發。

  夥伴變愛人,共圓青春之夢

  驛站成立一個多月,生意慘淡,前來住宿、租車的旅客寥寥無幾。經過與多位騎友溝通,侯姝媛找到了原因。“遊客來之前大都在網上訂好自行車和住宿,我們幾乎沒做推廣,所以生意不好。”侯姝媛說。於是,她開始嘗試在各大網站論壇特別是騎行論壇上推薦自己的驛站。

  “每天早上6點左右就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網宣傳驛站,與騎友溝通交流,留下驛站的地址和自己的手機號碼。”回想起當初那段當“營銷員”的日子,侯姝媛依然覺得幹勁十足。

  經過多次推介之後,生意開始有了起色,陸續有騎友過來租車住宿。“硬體不足,服務來補。”侯姝媛說,熱情周到的服務是驛站一大特色。因為兩人都愛好騎行,熟知海南情況,能給每一位騎友提供詳盡的騎行攻略。驛站的名字很快在騎友中傳開,甚至韓國、哥倫比亞的友人都慕名而來。現在,驛站的牆壁上滿是可愛的塗鴉和旅客留言,由於來的客人太多,連天花板都被寫得密密麻麻。

  在驛站的創辦過程中,侯姝媛發現身邊這個木訥的“理工男”動手能力強、人品好。而陳啟程覺得身邊這個“女漢子”有主意,能吃苦。共同的愛好,共同的事業,讓侯姝媛和陳啟程由夥伴變成了戀人,進而變成了夫妻。

  現在“海口517騎行驛站”有500輛自行車,兩人在三亞還開了一家直營店,在文昌、博鰲等地有3家加盟店。說到新年打算,侯姝媛表示下一步將在環島騎行的中線和西線開5至10家驛站,到時候騎友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務,同時在跟旅行社洽談合作,擬推出騎行旅遊專線等。